APP下载

高校年鉴体例设计的创新探析

2018-11-29曹逸寒

科技与创新 2018年3期
关键词:类目体例年鉴

曹逸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420)

随着我国年鉴编纂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档案编研工作的展开,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加入了年鉴编纂工作的队伍。高校年鉴旨在反映一所大学的年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综合管理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年鉴的体例设计是高校年鉴编纂过程中关键的环节。

1 高校年鉴的体例规范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年鉴框架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和统一,集文字、数据和图表于一体,一般设有特载、学校概况、机构与队伍、党建与思政、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管理与服务、大事记、统计数据和附录等大类栏目,各类目下面再设二级分目,而分目又由若干个具体条目组成。三级分类体系确立了年鉴的基本框架,也决定了年鉴的广度和深度。

2 高校年鉴体例存在的问题

2.1 偏离年鉴规范

高校年鉴编纂一般是由学校办公室或者档案馆这两个部门统筹负责,由学校其他各个职能部门提供稿件素材,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和组稿方法,客观上影响了年鉴体例编排,易形成一种按照部门职能进行分类汇总的“部门资料汇编”,而偏离年鉴特有的体例规范。另外,有些职能部门在撰写年鉴稿件时,往往是把部门的工作总结交给编辑部,虽然工作总结和年鉴稿件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和重叠,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范式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年鉴,工作总结文风明显,条目设置不尽合理,影响其实用性和可读性。

2.2 缺乏个性和创新

有学者指出,高校年鉴的体例设计缺乏创新意识。横观:不同学校的年鉴都长着同一张面孔——框架设计、栏目名称、体例模式等都相同或相似,甚至读起来内容都觉得差不多;纵观:学校发展了,变化了,但其年鉴“从小到大”“一如既往”。这使得高校年鉴看起来缺少生机与活力。模式化痕迹严重,缺乏创新和个性[2]。

3 高校年鉴体例设计的建议

体例是年鉴的形式,由其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但它一旦形成,又在一定条件下对年鉴的内容选择、安排和表达有决定性的影响。结合笔者所在高校的年鉴编纂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年鉴体例设计既要做到规范,又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打造多维、立体、动态的年鉴体例框架,才能为后续编纂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3]。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3.1 打破部门局限思维,从年鉴编纂全局立目

如果学校人事部门提供的素材有师资队伍建设、各级各类人才名录、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情况等,高校年鉴在进行类目设计时,一般会把以上几条作为“管理与服务”类目下的“人事管理”类目之中的并列条目,这种立目方法相对简单、保守,按照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划归至相应版块,不会出现原则性失误。但若单独设立一个与“管理与服务”并列的“人物”类目,将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归到“管理与服务”类目下,而各级各类人才名录、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情况归到“人物”类目之下,更能反映学校事业的全貌。因师资队伍建设所综述的内容是人事部门的管理职能及日常工作,而各级各类人才名录、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情况更倾向于展现一所大学的人才、人物风貌。

3.2 借鉴国外年鉴设计,为“服务读者”立目

由于文化差异,西方的各种文体写作习惯以读者为中心,强调为读者服务和“读者友好(reader-friendly)”,年鉴撰写也不例外,其内容与定位紧扣读者需要,在强调信息资料性的同时,取材上也会因本地的特色有所调整甚至偏向,以吸引读者眼球,比如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与科技人才以及高校聚集的加州[4],《加利福尼亚州年鉴》设置了“最酷的学校”“书店”“州情智力试题”等篇目。国内高校年鉴可大胆借鉴西方年鉴以读者为中心的思路[5],增强高校年鉴的实用性和可读性,考虑该年鉴出版后读者的受众需求,比如,供管理者和职能部门进行参考决策,供师生掌握学校情况和查找实用信息,供海内外校友及社会各界了解学校发展现状等,从而增设相应的实用性条目、缩减不必要的内容篇幅,做到全而不杂、广而不乱。

3.3 凸显年度特色,为动态性事件立目

时效性是年鉴的基本属性之一,年鉴一般是一年一编,收录年度内的事件,其条目可分为稳定性条目和动态性条目。在高校年鉴中,稳定性条目多为各单位的主要职能工作条目,比如“本科教育”分目下,几乎所有的高校年鉴都会包含“招生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籍管理”等条目,而“学校新增x个本科专业”“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等内容,则可能是该校在某一年度特有的事件,因此在收录进当年的年鉴时,需专门为其设置条目。其他方面如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同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辟动态性条目,体现年鉴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在保持基本框架稳定的同时,力争做到稳中求变,常编常新。在年鉴编纂时若能做到全面、及时地更新动态性条目,读者在纵览一所高校连续出版的年鉴时,仅通过浏览每本年鉴的目录就能一目了然,掌握该校在特定年度的新进展、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

3.4 反映学校发展风貌,为亮点、特色立目

各高校的年鉴,应该在全面记录学校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突出本校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反映本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客观实际情况,从而增设相应的特色栏目,比如外语类院校可以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设置成一个大的类目,下面再细分该项工作的分目和条目,突出表现其国际化特色;文科类院校与理科类院校应该分别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类目下,增设该学科的具体条目;社会服务成果突出的学校,则可以把“社会服务”从“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类目中单列出来,作为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并列的一个类目,下面再细分二级栏目和三级条目,留出更多的篇幅收录该校在某一年度的社会服务成果。总之,不要照搬其他学校年鉴的体例设计,而应该认真分析本校的办学定位、发展风貌、优势特点,通过合理的框架设计,把本学校的特色勾勒出来,把年鉴打造成为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大名片”。

[1]金明德.论年鉴功能、体例和内容结构的改革[J].中国地方志,2006(2):14-17.

[2]蔡西玲.关于高校年鉴的若干思考[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7(1):8-11.

[3]许家康.县级年鉴的体例缺陷及弥补方法(一)[J].史志学刊,2014(4):9-11.

[4]沈萌溦.海外年鉴编纂情况综述[J].江苏地方志,2012(1):25-28.

[5]杨永成.互联网上的中外年鉴[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类目体例年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引注体例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诗经学史》书评
《中图法》(5版)“K历史、地理”大类的修订
计岁的规范化与年谱编纂体例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浅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G25类修订特色及问题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百科全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