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电网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分析*

2018-11-29张文嘉罗冠姗沈桐洲

科技与创新 2018年3期
关键词:特高压用电配电

张文嘉,罗冠姗,郭 斌,沈桐洲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计量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智能电网的发展受到现有能源结构与分布形式、电网发展水平、电价管理机制、电力工业管理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发展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应用也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电网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向,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 智能电网的特征与发展模式

1.1 智能电网的特征

尽管不同国家对智能电网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认同其可观测、可控制、自愈性、互动性、经济高效、安全可靠、兼容性等特征。可观测意味着对电网内相连的各种电源、设备等能够准确感知;可控制表明智能电网对电网内不确定因素能够有效控制;自愈性是说智能电网探知故障或隐患时,具有自动隔离故障和自我恢复的能力;互动性表明智能电网能够实现人机互动,以智能化技术满足用户不同的供电需求;经济高效反映了智能电网在适应市场机制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通过实行浮动电价理性投入市场竞争。

1.2 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

前已述及,智能电网发展模式受到各国能源结构、电力需求、管理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被烙上各国鲜明的印记。例如,欧美国家有较完善的监管与市场机制,终端电价早已放开,居民用电占比达到30%,能源结构分布合理,新能源主要以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市场成熟,需求增长缓慢,电网所有权与管理权分散等。这些特点决定了欧美国家智能电网发展模式侧重配用电侧,并兼顾输电技术的可控性。在配用电侧,利用高级计量架构(AMI)技术及相应的市场机制,集成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用电等设备,提高配用电侧的智能化水平。与之相比,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有明显不同,电力市场化改革方兴未艾,终端电价尚未放开,居民用电占比不到15%,能源与负荷分布极不均衡;电力需求增长较快,而且我国电网所有权与管理权集中,适于统一规划。前些年,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主要集中在输变电侧,建成了一批特高压输电线路、智能变电站、换流站,新能源主要是集中引入,配用电侧相对欧美国家滞后较多。当然,配网智能化建设近年来也在抓紧部署,包括用电侧的电动汽车、智能小区等也有涉及,但远未形成规模化。

2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

2.1 特高压输电技术

特高压输电是指交流1 000 kV、直流±80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工程及技术。从2009年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投入运营以来,我国已建成十几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建的昌吉-古泉±1 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的特高压输电工程,不仅如此,还走出了国门,承建了巴西美丽山±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表明我国在特高压输电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另外,柔性特高压输电技术也得到应用。

2.2 智能变电站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节点,关键特征是基于IEC 61850标准(即我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860)。根据《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GB/T 30155—2013),智能变电站采用了智能高压设备(比如智能电力变压器、智能高压开关设备等)、电子式互感器、适应新能源接入的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等,应具有高运行可靠性与长期运行的经济性,并应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由于欧洲国家新建变电站较少,智能变电站的重点在于运行维护的高效性与良好的商业利益,我国以满足电力需求增长为出发点,主要在新建变电站中落实智能变电站理念,以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2]。目前,我国已建成超过1 000座智能变电站,虽然验证了一批新技术与新设备,但也暴露了一些技术缺陷,比如电子式互感器稳定性差、自动化检测调试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运行维护工具等,需要今后改进和完善。

2.3 智能配电技术

配电系统因为与用户联系最紧密,所以在智能电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传统电网比较单一,配电网中不存在电源,但在智能配电网中,会接入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生物质能、天然气等分布式电源,以及接入电动汽车、柔性负荷等,这对配电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包含10大关键技术[3]:①智能配电系统的不确定性建模技术;②智能配电系统的态势感知技术;③智能配电系统快速分析与仿真技术;④智能配电系统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和负荷接纳能力评估与提高技术;⑤智能配电系统中的储能价值分析与应用技术;⑥智能配电系统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技术;⑦智能配电系统优化规划技术;⑧智能配电系统新型保护理论与技术;⑨智能配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⑩智能配电系统与用户互动技术。其中,前2项技术着重数据获取,第3~6项技术用于数据分析,后面4项技术意在数据应用。

2.4 智能用电技术

智能电网的终极目标体现在用电上,所以引导用户侧优化用电、柔性用电也是非常重要的。智能用电体现在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支持新能源接入2个层面,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接口。智能用电的关键技术包括用于智能量测的信息互动技术、满足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的智能微网技术、基于智能需求侧管理的用能互动技术3个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试点,但要大规模推广,还有赖政策扶持和电改的不断深入。

3 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政策的调整,将会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就目前而言,智能电网有外延扩大趋势,通过与水、油、气融合为智能能源网,同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也将在智能电网中得到应用,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电网发展前景向好。

[1]张东霞,姚良忠,马文媛.中外智能电网发展战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31):1-14.

[2]樊陈,倪益民,申洪,等.中欧智能变电站发展的对比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16):1-7,15.

[3]王守相,葛磊蛟,王凯.智能配电系统的内涵及其关键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36(6):1-6.

猜你喜欢

特高压用电配电
基于配电带电作业的供电可靠性提高有关思考
浅谈配网自动化建设与配电运行管理
10kV配电线路维护工程的安全措施分析
特高压
电力系统中配电线路运行故障检测技术
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现状综述
第12讲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专题复习
学习用电小知识
我国最长距离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