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女大学生文化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

2018-11-29吕向楠

文学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素养传统

吕向楠 鲍 宇

民办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后,绝大部分高校文化素质类课程相继开设,包括中国文化概论课在内的人文科学受到了重视。1999年,中国文化概论就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素质教育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了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要求在各阶段教学要点和教学工作中做到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重视

市场经济的而不断进步,使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科学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不断增大对人才的需求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民办高校应运而生,扩大招生量,如此导致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高低不一,所以在民办高校当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容易受到社会、网络等各方面的诱惑,更应该加强其文化素质的教育。

1.概述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生命力顽强的优良传统文化,在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当中不但彰显了我国伟大劳动人民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同时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就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当中过分的推崇西方节日,吃西餐,在穿衣打扮方面对于国外的知名品牌更为看重,这点在女大学生当中尤为严重。相比之下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确是少之又少,对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逐渐淡忘,一些优良的传统也逐渐被抛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不加紧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学,在长期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下,不断影响自身的发展严重的还会对社会的进步造成一定的影响。俗话说“妇女可顶半边天”,所以加强女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2.现在民办高校女大学生缺乏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主流是向上的、积极的,但是也呈现出社会性、功利性、时代性、利己性、多样性、变化性等特点。特别是被社会轻视又赋予重任的女大学生们,在真正肩负起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前,其价值追求更加具有多变性。女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判断成功的标准方面,职业选择方面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学得好就是阶段性成功,就能有个好工作。特别是一些理工类专业更是被认为与“红颜”无关;绝大多数女大学生都有所谓的自知之明,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可能学得好,因此她们中能够主动学习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一些外观尚可的女大学生更是觉得可以凭借自己的青春靓丽获得一份工作,自然不在意对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殊不知青春易逝。而且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无法立足的时候,有些女大学生做出了令人惊讶的选择:甘心充当有钱人的小三,成为暂时衣食无忧的情妇、二奶,干起了代孕等法理不容之事。除了违法,当代女大学生中表现出的扭曲的价值取向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亦是相背而驰。

3.提升女大学生文化素养对策的具体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许多人为了利益放弃了道德,遗弃了传统,出现了“扶不扶”等不良风气,让好心人也是有心无力,望而却步.可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引导整个社会重塑正确价值观。

可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它的构成是无数个错综复杂的单元,并将这众多的单元进行融合。为了社会的发展,也为了使女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在全社会当中树立文明风尚,只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才会让社会成员(包含女大学生)在其中自觉的根据相关规章制度来从事社会活动。另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各种思潮纷涌而至,不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和削弱。部分价值取向不对的人们为了追求利益而将道德伦理抛掷一旁,造成了优良传统的缺失。例如“扶不扶”的不良风气,导致许多好心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望而却步。如此可见,全面营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正确价值观的重塑十分有利。

3.2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在构建文化素质课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对于学科当中的基本精神进行掌握,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良好的发展。另外在对女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独立于专业之外,避免为了迎合专业发展的功利化教育理念。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对其文化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3.3 提升女大学生文化自觉性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女大学生,除了要有健康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学校教育体系做支撑外,女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要提高上来。之所以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从中吸取正能量,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用高尚的品德思想来筑就人生梦想,从而积极的、有目的性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注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女大学生文化素养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用六句话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职业教育,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表明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给予的高度重视。

4.1 培养女大学生的高尚情怀和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教育、节日、礼仪、科技、书法、绘画、建筑、饮食等多方面,同时上下求索的精神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人文关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先义后利的高尚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不仅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而且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女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4.2 培养女大学生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

“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大学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使得中国人崇尚和谐,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而存小异,使人们相处得和谐融洽。“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以“和”为内核的中国文化,构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当今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坏习惯,在待人接物中多考虑个人感受,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传统文化强调“和为贵”,“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崇尚,“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无为无不为”的审美追求都体现着中国人对和谐的文化精神的倡导,“贵和”的和谐精神,有助于女大学生完善身心人格,培养他们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

就其文化素养的本质来讲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必须要将其落到实处,如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德、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一定要重视对于女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

[1]赵艳.浅析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通过文化传承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J].科技视界,2016(05):202+230.

[2]杨庆忠.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7):45-47.

[3]陈炜.高校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文化素养问题探析 [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0):24-25+27.

[4]郭志敏,王敏,张学军.构建书香校园,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河套学院学生读书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21-22.

[5]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研究[J].林区教学,2011(05):42-44.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素养传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