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8-11-28郝发婷于春燕陈桂林祁辉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8年11期

郝发婷 于春燕 陈桂林 祁辉

摘 要:从数字化校园建设到智慧校园提出,各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越来越重视,这也使得信息化在高校各二级学院的考核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构建了高校各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排序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各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所对应的权重,以此作为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比考核的依据。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评比;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排序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21-0094-03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经历了校园网络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等阶段,大多数高校信息化建设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基础网络环境、教学环境、各种业务系统、网络教学平台以及一系列校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等。近年来,在物联网技术、虚拟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促进下,以及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数字化建设已经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之一[1],为了推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国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目前,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信息化在高校二级学院的考核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围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校园管理和校园服务等方面,而教学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对教学的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二级学院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目前针对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因此为其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主要以科学性、客观性为原则建立以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体系框架。[2]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排序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检验和指标权重的确定。[3]

二、构建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具体反映各二级学院在校园信息化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与教学融合等方面的成果,因此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引导性、动态性、可持续发展的构建原则。

1.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本文通过参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最新公布的《智慧校园总体架构》(GBT36342-2018)、《安徽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等文件和调研、访谈各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构建了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由基本指标和评价指标构成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个层次。一级指标由信息化地位、信息化会议或培训、应用系统使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站建设情况、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六个基本指标构成,形成基本目标层,然后在每一个一级指标中选择关键的几个指标形成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形成基本目标层中的具体评价层,如图1所示。

2.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

AHP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对多因素、多标准、多方案的综合评价及预测趋势相当有效。本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步骤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

组织六位信息类专家就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查研究,根据Saaty给出的标度进行重要性赋值,如表1所示,得出六个判断矩阵:

Ai=(aij)n×n(i,j=1,2,…,6;n=6)

(2)計算最大特征值以及对应的权值向量

利用Matlab分别计算六个构造矩阵Ai对应的最大特征值为:

?姿max(Ai)=[6.3037,6.2770,6.2894,6.5495,6.2755, 6.1647]T

计算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并进行归一化得到:

w(A1)=[0.0818,0.0616,0.2626,0.1249,0.1586,0.3106]T

w(A2)=[0.1034,0.0898,0.2152,0.1048,0.1976,0.2892]T

w(A3)=[0.0760,0.0858,0.2331,0.0662,0.1700,0.3689]T

w(A4)=[0.0985,0.0827,0.2541,0.1266,0.1678,0.2704]T

w(A5)=[0.1355,0.0919,0.2182,0.1063,0.1732,0.2749]T

w(A6)=[0.1108,0.0793,0.2152,0.1190,0.1701,0.3057]T

(3)一致性检验

为了避免判断矩阵Ai产生的不一致情况,可通过一致性指标CI来计算衡量判断矩阵的不一致程度,CI的计算公式如下:

CIi==[0.0607,0.0554,0.0579,0.1099,0.0551, 0.0329]T

构造判断矩阵Ai的一致性标准RI的取值如表2所示,只与n的维数有关。

本文n=6,因此RI=1.24,计算一致性比率CR得到:

CRi==[0.0490,0.0447,0.0467,0.0886,0.0444, 0.0266]T

这说明Ai不是一致阵,但由于CIi<0.1(i=1,2…,6),说明Ai具有满意的一致性,A的不一致程度是可接受的。对计算得出的六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进行加权得到平均特征向量:

w(Ai)=[0.101,0.082,0.233,0.108,0.173,0.303]T

即一級指标对应的权重为:

W(Ai)=w(Ai)=[0.101,0.082,0.233,0.108,0.173,0.303]T

3.利用专家排序法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

由于二级指标较多,如果仍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将增加大量工作量。而专家排序法具有操作简单、数据处理方便和可信度较高等优点。假设以一级指标信息化地位T1下的二级指标为例,采用专家排序法计算二级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1)构造专家排序表

组织六位信息类专家对一级指标信息化地位下T1的信息化预算T11、信息化组织机构T12、信息化专门人才T13三个二级指标按照1,2,j进行排序,假设第一重要的为j,第二重要为j-1,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为1。把每个指标当前的排序称为该指标的秩,把所有专家评定的秩加起来称为该指标的秩和,用Ri表示,得到专家排序表,如表3所示。

(2)计算权重

假设选取的二级指标有n个,专家人数为m个,则每个二级指标的权值计算公式如下:

WTij=W(Ai),i=1,2,…,6,j=1,2,…,k(k为常数)

经计算得到:

WTij=[0.042,0.033,0.025]T,j=1,2,3

同理得到其它二级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三、应用情况

滁州学院于2016年11月底在学院网站发布了开展各二级学院信息化评比考核的通知,2017年1月初邀请有关信息类专家召开各二级学院信息化评比考核会议。前期依据已构建的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其中各二级学院信息化地位指标T1的相关数据是通过各二级学院报送的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得到;各二级学院信息化会议或培训指标T2的相关数据是根据2016年信息化会议和培训的签到表统计得到;各二级学院应用系统使用指标T3的相关数据是通过对各应用系统后台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各二级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指标T4的相关数据是通过对2016年校园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得到;各二级学院网站建设情况指标T5的相关数据是通过网站群后台抽取相关数据并结合专家对各二级学院网站栏目、外观等评价打分得到;各二级学院信息化与教学融合指标T6的相关数据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务部门提供的数据得到。对已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依据已构建的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应的权重对各二级学院的信息化工作进行考核,最终评选出前三名,分别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通过开展二级学院信息化建设工作评比考核,有利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各二级学院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

四、结束语

本文重点围绕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通过参考有关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资料和调研、访谈相关专家学者,得出以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二级学院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排序法得到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应的权重。今后将继续通过实际应用来进一步完善该指标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梁培,韩锡斌,胡华吴.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4):14-17.

[2]梁晓彤,徐践,高超.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北京市高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4):17-21.

[3]俞建光,朱艳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11(6):64-65.

[4]任姚鹏,王春红.基于PCA的高校信息化综合评价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29):6-9.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