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2018-11-28陈开锋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6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水稻

陈开锋

摘 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本身的特性,在最适的时期用最合适的定量化技术来管理水稻,以达到水稻增产、节约生产成本、减少作业次数的一种栽培技术。本文通过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水稻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67

1 精细播种,培育壮苗

甘露镇水稻主栽品种有宜香优2115、川优6203、内5优39等优良品种,以宜香优2115为例,其千粒重约为28g左右,机械插秧以1:80的秧盘本田比例进行准备,每盘播种量以70g左右为宜。宜香优2115在甘露镇的抽穗期一般在7月中下旬—8月上旬发生,因此其播种工作以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之间进行为宜。当幼苗长到2叶1心时,若幼苗长势较弱,可按照追施尿素10~15g/m2作为断奶肥,并用清水洗苗,以免发生肥害。若幼苗生长健壮,则无需追施断奶肥。

2 基本苗及插秧规格的确定

合理的确定基本苗的数量,可以保证足够数量的穗数,同时有效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是提高水稻成穗率的基础措施。以宜香优2115机插小苗插秧为例,当小苗秧龄到达25~30d时,即可进行插秧,插秧的基本苗数以1.4万穴/667m2为宜。确定完基本苗数后,就可以确定插秧规格,宜香优2115的机插规格以30cm×14cm为宜,这种宽行窄株的插秧规格可以有效的推迟封行时间,从而增加了封行前水稻群体的通风透光度,不仅有利于大穗的形成,还能延缓下部叶片和根系的衰老,同时增强抗病性。

3 水稻精确定量施肥

3.1 施肥总量的确定

在确定施肥总量时,可先确定氮肥的总用量,随后根据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及土壤的养分供应情况,来确定磷钾肥的用量。氮肥的施用总量应根据斯坦福差值法来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氮肥总量(kg/667m2)=[水稻目标产量的吸氮量(kg/667m2)-土壤的供氮量(kg/667m2)]/氮肥的当季利用率(%)。

甘露镇水稻目标产量的需氮量为每100kg稻谷需吸收1.65~1.75kg的氮素,以目标产量为700kg的单季稻来计算,水稻整个生育期总的吸氮量为11.55~12.25kg。土壤的供氮量可以根据多个空白区测土配方的具体数据综合而定。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根据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采用精确定量的栽培方式,甘露镇氮肥的利用率可达到45%以上。以水稻目标产量的吸氮量为12.25kg,土壤供氮量为6kg,氮肥利用率为45%为例,则需要施用的纯氮量为(12.12~6kg)/0.45%=13.6kg,折合成尿素的用量为13.6kg/0.46=29.6kg。

3.2 施肥时期与比例

水稻精确定量的施肥时期分为基蘖肥和穗肥两大时期,由于甘露镇单季稻生育期较长,移栽后的幼苗对养分的需求量和吸收率都不高,因此基蘖肥的施用量主要以为有效分蘖提供养分,当到有效分蘖临界期时,肥料正好用尽,群体叶色落黄,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为宜。

3.2.1 基蘖肥

以机械插秧的小苗为例,基肥所占比例应为基蘖肥总量的20%~30%,其余的70%~80%应在返青后极早施用。分蘖肥若施用过晚,会增加无效分蘖数量,导致群体不能正常落黄,造成群体提前封行,使水稻中下部叶片过于荫蔽,通风通光性差,降低了水稻茎干的充实度,群体根系的数量也会减少,最终导致植株病虫害发生严重。

3.2.2 穗肥

穗肥的主要作用是巩固成穗数,促进大穗形成。在群体苗情正常的情况下,分别在倒4叶和倒2叶露尖时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二者的施用比例在6:4~7:3之间。若出现群体不足或者落黄较早的情况,则应提早一叶龄进行施肥,并增加10%左右的穗肥用量,以保证群体产量的形成。若群体较多,且叶色较深,则穗肥需要在群体落黄后才能使用,穗肥的用量也随之减少,且追施次数减少到1次。

4 灌溉技术

4.1 活棵分蘖阶段的灌溉技术

甘露镇机械插秧后的水稻田一般不建立水层,宜采取湿润灌溉的方式来增加土壤含氧量,以促进小苗发根为主。当小苗返青发根后,采取断水露田的方式,继续促进发根。有效分蘖期间,一般不向田中灌水,利用雨水保持田间湿润即可。

4.2 控制无效分蘖的灌溉技术

在无效分蘖发生前的2个叶龄,需要进行断水搁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搁田后的土壤以行走不下陷,田间有裂缝为宜,搁田后的植株主要表现为叶色落黄。若群体苗数较少,则可在无效分蘖发生前1个叶龄进行断水搁田。搁田的次数以植株叶色为准,若第1次搁田后叶色没有落黄,则需立即上一遍跑马水,再进行1次搁田。

4.3 穗期浅湿交替灌水技术

浅湿交替的灌溉方法为在稻田中灌水,使田间形成3cm左右厚度的水层,待水层干后的3~5d,再灌3cm左右厚度水层,一直到结实期,都反复采用此灌溉方式。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不但可以提高根活力,粒重和結实率,还能有效防止植株倒伏。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水稻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