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暮年出征“蛟龙”潜海:那是生命深处的炙热洋流

2018-11-28江明张勇

知音(月末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海试潜水器蛟龙

江明 张勇

2018年1月8日,“蛟龙号”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当徐芑南接过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奖状时,他抑制不住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日子!”

徐芑南被誉为“蛟龙号之父”。他接受这一任务时,已退休6年,正在美国与儿孙过着颐养天年的舒适生活。为了深潜梦、海洋梦和强国梦,他再度出山,妻子方之芬毅然随他一起回国,相伴出征。徐芑南带领一批科技工作者,经过十年的艰苦打拼,终让“蛟龙号”遨游于7000余米深的海洋。

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深潜”贯穿了徐芑南的一生,其报国情怀令人动容。

不眠之夜:一个越洋电话勾起古稀老人深海梦

2002年1月25日傍晚,美国旧金山。

66岁的徐芑南和夫人方之芬正在逗孙子玩。家中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远在中国无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吴有生在越洋电话里欣喜地说:“老徐,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快回来吧!”

一语勾起深海梦。徐芑南激动地放下电话,情绪亢奋地对妻子说:“立项了,终于立项了,赶快订机票回国。”方之芬抓着他的手:“你千万别激动,当心心脏病发作,这事我们全家得商议一下。”

得知父亲要回国,儿子坚决不同意:“爸,您搞了一辈子科研,浑身是病。您和妈妈在这安享晚年,我不同意您回去。”儿媳妇也劝说:“爸,您这身体真不能再工作了,留在美国好好享清福吧。”

徐芑南摇头:“我研究了一辈子潜水器,大深度载人深潜器是我的梦想,美国有,法国有,中国也一定能研制出来。我要回去,一定要回去!”

旧金山,这是个不眠之夜……

1936年,徐芑南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

17岁那年,徐芑南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被派去做潜艇模型的水动力试验。

之后,徐芑南到某潜艇基地当兵。从潜艇基地回来,他开始主持“深海模拟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任务。当时,国外对中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徐芑南和课题组成员用3年时间,自行研制出了具备国际先进结构形式卡环密封的压力筒设备。

20世纪70年代,徐芑南又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层壳、定比压力的新结构形式,并建成了我国最大压力筒设备及系统。之后,他相继担任了4项潜水器的总设计师。90年代初,徐芑南担任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深度无缆智能型水下机器人“探索者”号副总设计师,所设计的深潜器其控制方式由载人手控、带缆遥控,发展到无缆智能控制。

1992年,七〇二所向国家科委提出研制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报告,因当时条件有限,一直未获批准。1996年,已过花甲之年的徐芑南因疾病缠身,办理了退休手续。1998年1月,他和妻子方之芬移居美国旧金山,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但心中仍有挥之不去的遗憾……

退休6年后,徐芑南这个藏在心中的梦,被一个越洋电话再度激起。他等不起,来不及,满脑子想的就是尽快回国,造出中国的载人潜水器。

方之芬担忧地说:“我知道你的心愿,但回国担任如此大项目的总设计师,健康人的身体恐怕都难以承受,更何况你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徐芑南焦急中带着不悦:“如果我不回去,就会整天想着国家在研制深潜器,那我的头岂不是更痛?只要控制好血压和心脏,就没有什么不行的。”

一家人沉默不语。徐芑南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偏头痛等多种疾病,左眼仅有一点微光。让他一个人回去,家人如何放心?

旧金山这个夜晚,夫妇俩睡意全无。方之芬说:“孩子们是担心你累坏了身体,我们全家人最想要的,不就是一个健康的你吗!”

徐芑南說:“载人深潜器是我几十年来都想完成的心愿,是我这辈子的梦想。现在国家需要我,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我回去吧,只要能帮助国家做出载人潜水器,我的病肯定能好。”

方之芬也是宁波镇海人,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退休前是七○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是徐芑南科研事业的好助手,她最懂丈夫。当年一起工作时,徐芑南不管病有多重,人有多累,只要一提到潜水器,他立刻精神起来,要是离开了潜水器,他就像丢了魂一样。现在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国家召唤他,怎么可能拦得住!

方之芬柔言细语:“我呀,是拦不住你喽!”说完,她起身拿笔思考,记录着归国的物品。

徐芑南开心地摩揉着方之芬的双肩:“我就知道,你肯定会支持我。”

第二天,方之芬对儿子、儿媳妇说:“让爸爸回去吧,科技报国是他们那代人的激情与梦想,早已融入血液中,如果不让他回去,他的病会更重。”

儿子、儿媳妇勉强同意,但依旧担心父亲的身体,方之芬莞尔一笑:“有我呢!”这过去的一夜,方之芬已做好了与丈夫一起回国的决定。

暮年出征:那是生命深处的炙热洋流

三天后,徐芑南和方之芬带着一整箱花花绿绿的药品,从美国旧金山回到了江苏无锡七〇二所。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深潜器开拓者、领路人,是总设计师的不二人选。按照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的要求,其年龄不应超过55岁,而徐芑南当时已经66岁,为此,国家科委特地为他破例。

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立项前,我国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深只有600米,要在短短数年内实现从600米到7000米深度的跨越,难度很大,而最大的困难是缺人。当时,七○二所水下工程室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断档期”,加上国外技术封锁,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蛟龙号”研制之初,面对一群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徐芑南既像严父,又像慈母。

方之芬也参加了课题组,既当助手,又要照顾徐芑南。每次两人出门,她都把速效救心丸带在身边,徐芑南吃药像吃饭一样。他心脏病严重时,早搏一天16000多次。晚上,只要听不见他的呼噜声,方之芬就会非常紧张,赶紧起身,摸一摸他的心跳。

由于长期用眼过度,徐芑南右眼视网膜脱落,纸上的资料,他只能用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但实验室里的那些仪器、电脑数据,他几乎看不见,伴其左右的方之芬成了他的“眼睛”,把数学公式、海量数据、精密推算过程,一点一点地念给他听,徐芑南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脑子记,夫妻俩一念一听,只为尽快实现“中国深度”。

父母一走,音信全无,远在美国旧金山的儿子、儿媳妇非常牵挂,经常打电话询问。每次,徐芑南都笑呵呵地说:“爸爸在搞一个大项目,但因为涉密,我不能告诉你。放心,你爸爸身体好着呢。”

儿子不放心,就瞒着父亲问母亲,方之芬也是报喜不报忧:“你们放心吧。我们好着呢!”

儿子、儿媳妇心里清楚,这么大的项目怎么可能轻松。父母去不了美国,他们就每年春节回国探望父母,随身携带的,都是儿媳妇准备的整箱药品。

有一年过春节,儿子全家回国探亲,徐芑南欢喜地抱着孙子亲了又亲,随后对他们说:“你们知道吗,我们这里负责安装的工人师傅常年不休息,头发都熬白了。”儿子、儿媳心里清楚,这样的团聚,父亲都嫌浪费时间,生怕耽误正在进行的工作。

2008年3月,无数次在图纸上、脑海里、梦里见到的潜水器,终于完成了总装,成型“出炉”,并通过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出所检测确认,同时,它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蛟龙号”。

徐芑南激动地拽着方之芬的手,说:“你看看,它就像我的孩子,我是看着它一天天长大的。”

方之芬笑着说:“是不是把你这个‘孩子告诉咱们的儿子?”徐芑南搓着手说:“对啊!对啊!”电话里,他爽朗地对儿子说:“爸爸研制的蛟龙号要海试了。”儿子兴奋地说:“我看到新闻了,现在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你们,老爸好样的!”

2009年8月,“蛟龙号”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出海进行第一次海试,已经73岁的徐芑南坚持要求登上“向阳红09号”工作母船参加海试,面对领导和同事的劝阻,徐芑南说:“作为总设计师,如果不参加试验,就是失职。”

平日里坐公共汽车都晕车的方之芬,拽着他的手说:“我也去。”为防发生意外,方之芬带上了一拉杆箱的药品和氧气机、血压计等器械。

每次出海做试验前,徐芑南坚持与工人师傅一起先上船考察。每次潜水器下潜,徐芑南从不坐在指挥室里,而是一连几小时值守在水面控制室,盯着海面,不放过水声通信传回来的每一句语音。

50多天严谨而艰苦的海试,让徐芑南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头痛病经常发作,心脏有时竟然跳两下停一下,他清楚自己的身体已经透支了,他没敢告诉方之芬,而是偷偷增加每天的吃药量。

一天,听完海试汇报后,徐芑南感到特别疲惫,想休息一下,就往舱室走,待他走到二层平台时,忽然眼前一黑,脚一软,栽倒在地。身边的人吓坏了,大声叫喊,正在舱室收拾东西的方之芬急忙赶到:“老徐心脏病犯了,赶快平躺下来,让船医拿硝酸甘油来。”她冷静地处理着,一会儿,徐芑南呼出一口气,慢慢睁开眼睛,看着大伙围着他紧张焦虑的表情,他说:“你们忙吧,我躺一会就好了。”

“海试领导小组”得知后,立刻决定将徐芑南夫妇俩送到三亚港某基地休息,可徐芑南就是不愿意离开。负责海试的总指挥刘峰心疼地劝说:“徐总,您不走,我心不安啊!您上岸休息,我随时和您保持通信畅通,及时向您汇报。”

方之芬也劝说丈夫:“老徐,你也别让大伙担心,先上岸休息休息,等好了,我们再回到船上。”

方之芬身背药盒,随徐芑南一起到三亚港某基地休息。当时,有张《海试快报》,徐芑南每時每刻都关注着海上的试验。

“蛟龙”潜海:7062米中国深度无憾此生

当“蛟龙号”成功突破载人深潜1000米时,在陆基保障中心里的徐芑南激动地抖动着嘴唇,说不出话来,方之芬急忙拿出随身携带的药盒,端着水说:“老徐,别再像上次那样发病了,给人添麻烦。”心情平复后的徐芑南开怀大笑:“不会,不会,有你在,我没事。”

在此后3000米、5000米海试中,“海试领导小组”考虑到徐芑南的身体,决定不让他上船,而是让他在陆基保障中心通过视频现场指挥。如同自己的孩子远行,“蛟龙号”的每一次海试,都牵动着徐芑南的心。

徐芑南几乎每年都要犯心脏病,是上海华山医院的“常客”。每次住院,医生都要求他至少住两个星期,可每次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悄悄溜出医院。他等不起,“蛟龙号”的研发进度更等不起。每次,方之芬无不担心地说:“你这是拿命在拼啊!”徐芑南风轻云淡地说:“等‘蛟龙号完成7000米任务后,我就真退休了,到时候多的是休息时间。”

2011年8月18日,“蛟龙号”成功冲刺5000米深海,完成了136项科学实验。这次下潜,“蛟龙号”还采集到了素有“海底黑色黄金”之誉的锰结核矿石,令科研人员大开眼界。

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3名潜航员与“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成功实现“海天对话”,“神九”上天,“蛟龙”入海,这天奇迹属于中国!

2012年6月下旬,“蛟龙号”远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深海试验,徐芑南和总工程师约定,随时随地发送邮件。每天,徐芑南和方之芬守候在电脑前,收发随时传来的邮件,方之芬又一次成了他的“眼”,读给他听,针对每一个问题,徐芑南给出意见后,方之芬快速发出。

6月30日,“蛟龙号”深潜开始,待在北京海试陆基保障中心指挥室里的徐芑南,眼睛一直凝视着大屏幕,身边的方之芬紧张得不得了,紧靠在他身边,各种药品伸手可及。

当“蛟龙号”下潜最深达7062米,完成了全流程功能验证等各项深海科考试验,顺利返回海面之后,徐芑南兴奋得像个孩子,他转身拥抱着方之芬,欣慰地说:“曾经以为这辈子这个梦想实现不了,但现在却得到了这么好的结果,我无憾了!”旁边的同事兴奋地鼓掌。

此次深潜,不但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新记录,还创造了世界深潜奇迹,这标志着我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实验技术,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3年12月,徐芑南以77岁高龄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当年新当选院士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他在无锡七○二所办公室里得知这个好消息时,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这是对七○二所全体同志工作的肯定,特别是对年轻同志的一种激励。”

回到家,徐芑南对妻子说:“我应该买一束花给你。”方之芬娴静而笑:“我只要你身体健康。”

徐芑南结束了“蛟龙号”总设计师的任务,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他和妻子方之芬定居于无锡,夫妇俩经常去七〇二所看看,还在发挥余热。

2017年10月,继“蛟龙号”之后,又一艘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圆满完成载人深潜试验,成为我国深海装备又一利器。2018年1月,“蛟龙号”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从风华正茂,到霜染鬓发;从一个具有报国情怀的青年学子,到世界级深海载人作业潜水器设计师,“深潜”贯穿了徐芑南的一生。徐芑南却很低调谦逊,每句话里都是“我们”而非“我”,在他的心里,“蛟龙号”的成功是国家荣誉,是团队的奉献,他只是一个牵头者、组织者。

在接受本刊特约记者采访时,已经82岁的徐芑南说:“我这一生里,有三个地标,一个是我的祖籍浙江镇海,一个是出生、成长的上海,还有一个就是江苏无锡。在江苏,我待的时间不是最长,但寄托的感情最深,因为,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编辑/胡 平

猜你喜欢

海试潜水器蛟龙
内爆是如何发生的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
EMP可再生能源系统将装船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