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林科院:六十年书写浓墨重彩华章

2018-11-28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11期
关键词:草原林业科技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60年前的今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由此,中国林业科技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书写了浓墨重彩之华章。

10月27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行建院60周年大会。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竹藤中心主任、中国林科院原院长江泽慧,原林业部副部长刘于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谭光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唐守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宋湛谦,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郭志伟,科技部农村司副司长蒋丹平,国际林联执行主任亚历山大·巴克,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执行主任格哈德·迪亚特尔等出席参加。

六十年硕果累累

60年前,中国林科院仅仅拥有2个研究所、418名职工;现在,拥有了22个研究所(中心),在职职工2616人,在读研究生1300余人;累计获得科技成果6256项,重要科技奖项701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发明奖5项。

对中国林科院60年来的改革发展和科研创新,张建龙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张建龙说,60年来,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等方面,中国林科院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已发展成为了一所基础设施完备、人才队伍优化、学科门类齐全、创新能力领先,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机构,为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林科院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积极为国家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建言献策。紧紧围绕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全力开展基础性重大科技问题攻关和成果推广,为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服务广大林农群众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中国林科院认真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打造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创新团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显著提升了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我国林业科技走向世界发挥了引领作用。

张建龙指出,回顾中国林科院走过的60年光辉历程,就是要始终牢记老一辈林业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念、不忘初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光辉业迹,大力弘扬他们团结协作、执着探索、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进而激励当代林业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勇攀科学高峰,为新时代林业和草原事业奉献聪明才智。作为我国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国家队,要继续当好领头羊排头兵,牢记职责使命,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综合能力,努力开创林草科技创新新局面。

突出创新攻克难关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林科院紧扣国家和行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原始创新、攻克关键技术、注重成果转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发挥重要行业智库作用。牵头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深入推进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获国务院批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成为林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等。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林木育种中心之一。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杨树转基因育种,自主完成了毛竹基因组、杜仲基因组测序,我国实际用于造林的树种有70%左右的品种出自中国林科院。选育出杨树高产优质高效新品种30个,材积增长20%以上,覆盖主栽区面积80%以上。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在30余省区大面积推广,成为主要造林树种育苗主导技术。

——突破生态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典型天然林重要珍稀濒危树种保育等关键技术,推广3500多万亩。研发出困难滩涂红树林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防护能力提高20%以上,恢复重建面积达70%。首次提出了行带阻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突破了荒漠区生态用水与固沙植被稳定性关联的重大技术。

——推进林产品绿色制造技术创新。突破了竹基纤维复合材料、木基材料与制品增值加工、生物质热电炭多联产等关键技术,木制品增值15%以上,林化产品精深加工率超过60%,为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5%以上提供了有效支撑。攻克了竹青黄难以胶合和竹材单板化等技术瓶颈,竹材工业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先后与北京、天津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开展全面科技合作。集成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资源高效利用等实用技术,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培训各类人员10万人次。

——有力支撑重要国际谈判和履约。与80多个国家、5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先后有近200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0人入选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

——建设条件平台,保障科研创新有序开展。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林产化学、木材工业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2个国家级基础性工作条件平台,25个国家创新联盟,2个科技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国家级林业实验基地,10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存库,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1个标准委员会,近100万亩科学实验林地。

——构建素质过硬、梯队合理人才队伍。先后有两院院士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6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等。培养各类研究生4000余名。

携手同行开展“绿色攻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林科院通过强调原始创新和技术整合推进中国林业研究,给国际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亚历山大·巴克说:“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林科院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最大和最受尊敬的林业研究机构之一。我很骄傲提及中国林科院是国际林联这个全球森林科学合作网络中最大和最活跃的成员机构之一。也很高兴的提及国际林联和中国林科院,在2016年成功的组织了国际林联亚洲和大洋洲区域性会议。中国林科院的科学家们,积极参与无数国际组织和进程的工作,并在这些组织中担任领导职位。”

中国林科院60年,也是ITTO与中国林科院合作30年。30年来,双方合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哈德·迪亚特尔说,全球普遍认为中国已然在与循环可持续经济相关的林业政策、研究和应用方面成为了全球的领导者。ITTO十分自豪,在过去30年里,能成为中国林科院的重要合作伙伴。30年来,ITTO从中国林科院获得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产工业、木材贸易、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世界级专业技术。目前,ITTO共有74个成员国,哈德·迪亚特尔希望,通过和中国林科院的合作,能使这74个国家均能受惠。

如今,在新的起点上,张建龙强调,中国林科院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念,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度参与全球林业草原科技治理,以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更大的技术突破,推动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尽快攻克事关林草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难题。要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专项研究,加快集成转化富民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尤其要高度重视草原科学研究,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解决草原基础理论和重大科技问题,全面提高草原科技支撑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的林科精神,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入推进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世界各国林草科技合作,开展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加快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科技援外工作,促进林草科技成果国际化推广应用。

张守攻表示,中国林科院将进一步营造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环境,培养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平台,全面提升林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构建起适应林业和草原现代化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并继续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宏观战略、林业和草原现代化建设顶层设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以及生态修复、新品种创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灾害防控、生物基新材料制造等方面潜心研究,开展“绿色攻略”,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草原林业科技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land produces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