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行业发展40年的观察与思考

2018-11-28吴卫军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会计学院财政部会计准则

吴卫军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先生开创的市场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四十年来,中国由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管理的、几乎完全封闭的国家,变革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支撑的开放的第二大经济体。会计行业的发展,既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会计行业发展在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审计市场建设和会计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记录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辉煌的40年。

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1980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85年)以及财政部制定的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构成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的框架体系。当时,企业因其行业不同所使用和执行的会计标准是不同的,这种完全由政府规范会计核算的做法虽然机械,但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会计准则基础架构。

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它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推动了中国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代替计划经济时代的资金平衡表,迈出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实践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第一步。与《企业会计准则 - 基本准则》同时颁布的还有《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针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收益分配、投融资等财务行为制定了管理规范。至此,以“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分行业会计制度、分行业财务制度)为主要凭依的会计标准体系在中国建立。

由于执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不能达到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1999年10月,全国人大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决定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针对股份公司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针对上市金融企业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小企业会计制度》出台。以上三项会计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一个覆盖一般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和小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会计工作提出了一致性要求,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003年开始,财政部开始全面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推动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为此,财政部对过去会计标准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先进做法,着手建设与国际标准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5年11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签署了联合声明,中国的会计准则结合本国国情,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6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这象征着中国正式建立起以会计核算理论原则为基础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上了新台阶的有力证明。

2010年4月,为响应二十国集团关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在制度上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全面持续趋同。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成绩逐渐为世界同行所认可,从2007年开始,财政部开始积极争取中、外准则的等效互认。会计准则等效互认,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具有同等效力,获得对方资本市场监管机构接纳。2007年12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协议,同意双方的会计准则实现等效互认。2012年9月,欧盟正式公告上市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层面所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等效,完全承认赴欧上市的中国企业选择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合法性。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国际趋同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一是通过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接轨,中国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与水平得以大幅提升。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在中国与境外资本市场之间建立起会计标准的双向信任关系,为进一步开放引进国际投资、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也降低了等效互认双方的企业的融资成本。三是让我国会计专业人员有机会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考虑在中国执行会计准则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在国际会计规则制定中争取到了话语权。可以说,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和国际趋同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二、审计市场规范建设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跨国公司先后进入中国,它们在华经营和发展业务对会计、审计、税务等专业服务提出了要求。会计行业成为中国较早对外开放的服务领域之一。

1980年,为吸引外资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满足为外资企业提供审计和其他专业服务的需求,财政部恢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1980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开始以政府直设的方式筹办“会计师事务所”,即在中央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成立“会计顾问处”,提供会计、审计和税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理解和认知水平较低,行业发展缓慢。为了进一步加快行业建设步伐,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第一份制度文件——《注册会计师条例》,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地位和业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1988年11月,财政部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并在各地方成立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迈出了行业人才培养和自律监管建设的第一步。

1993年10月,《注册会计师法》颁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与发展正式走上了法制化轨道。而在1992年,国家批准开始引进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中外合资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批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获得了财政部颁发的审计执业执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从最初主要为“三资”企业提供资本验证、记账、审计等服务,发展到为内外资企业提供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在国企改制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中介力量。特别是允许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通过举办合资所的形式在审计市场执业,从开始服务跨国企业到协助中国国有企业到海外上市,担当中国审计市场的重要责任主体,这实质上是实现了审计服务市场与国际接轨,向外国同行开放,引进的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市场信任的服务主体。

1999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师(审计)事务所脱钩改制实施意见》,要求所有挂靠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师事务所在1999年12月31日前实现“脱钩改制”。“脱钩改制”的直接结果,就是要建设专业化的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服务的专业责任,切断专业责任依赖挂靠机构的通道,同时它使这些机关色彩浓郁的会计师事务所从政府单位的创收工具变成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其竞争方式从依赖行政支持变为自主参与市场竞争。

这场改革令中国审计市场的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脱钩改制”后的10年中,我国的审计市场结构得到了长足优化,培育出了10多家具有相当竞争力并提供综合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

2010年,财政部开始主导新一轮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变革,即引导具备条件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从有限责任公司制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2010年7月,财政部联合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推动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制。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转制过程中,财政部针对“国际四大”在中国的中外合作所合作期满需要持续经营的问题,制定了《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2012年底,“国际四大”在中国的中外合作所全部转制成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制通过要求对故意参与会计造假、在审计工作中出现重大过失的注册会计师追究无限责任,增强了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工作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促进了注册会计师行业整体审计质量的提高。另外,特殊普通合伙制转制解决了有限责任公司制股东人数对合伙人数量的限制问题,让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相对自由地吸收新的专业人士成为合伙人,经营规模和专业服务的实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施使我国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在组织形式上与国际市场做法和注册会计师服务的传统精神完全匹配,治理机制和管理制度更加科学。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7,524家,其中,特殊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49家,全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均采用了特殊普通合伙制的组织形式。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一个结构稳定、层次分明且有专业能力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审计市场体系已经在中国成功建成。

三、会计师人才队伍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访问北京,他提出“中国经济要发展,需要30万会计师”的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认同这一建议,开始实施中国的会计人才建设工程,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道德优良、视野开阔、能力卓越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

1.建立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之初,注册会计师一直实行考核认定制度。1987年,财政部制定了《注册会计师考试、考核办法》,注册会计师的选拔方式开始按“考核为主,考试为辅”的双规机制运行。实际上,当时几乎全部的注册会计师仍然是通过考核认定的。这些通过考核的注册会计师年龄普遍偏高,在90年代初,60岁以上的注册会计师占比80%以上。

为了给愿意从事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年轻人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1991年,中注协作为财政部委托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主办机构先后发布了《注册会计师全国第一次考试、考核办法》、《注册会计师考试命题原则》和《注册会计师全国第一次统一考试工作规则》。这三项文件对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条件和考试内容做出了规范。1991年12月,中注协举办了第一届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当年,共有2.3万余人报考,472人取得全科合格成绩。这次考试的成功举办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性事件,等同于建立了会计行业的高考制度。

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名条件、豁免条件,同时废止了考核制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下来,成为了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唯一途径。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注册会计师240755人,执业注册会计师108109人。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数虽然还没有达到当时李光耀先生建议的人数,但它的成长与国家经济体量的增加是相对应的。

2.成立国家会计学院

筹建国家会计学院反映了朱镕基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领导力。1994年3月,当时还是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朱镕基在财税改革全面推开后不久,便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工作。他在会上提出,要建立三个现代化的财会专业知识成人教育基地。这个想法为创立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997年,在朱镕基的指示下,财政部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北京培训基地建设指挥部,时任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和常务副部长楼继伟共同负责国家会计学院的建设工作。1998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组建国家会计学院的请示报告,加快了建设国家会计学院的步伐。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1999年4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1年5月)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2004年11月)先后落成。在创办初期,三所学院还采取了依托名牌大学的方式,为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培训提供高水平的师资支持。其中,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依托清华大学,上海依托上海财经大学,厦门依托厦门大学。

2001年10月,朱镕基先生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为注册会计师赠写了著名的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题词。这句题词不仅成为了三所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更成为了所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者心中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

在三所国家会计学院创办至今的20多年里,它们接受国家会计学院培训的人次超过了数百万。这三所学院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成绩斐然。世界上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国家设立国家会计学院;它如同会计界的黄埔军校,让世人羡慕。

3.开展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项目

为解决我国高端会计人才不足的问题,2005年12月,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德才兼备、精通业务、勇于创新的会计师高端人才队伍。

2007年,财政部发布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按照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类,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培养1000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项目设置了较高的报考门槛,例如,在报考基础条件中明确规定领军人才班候选人必须是中央企业、省级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其他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截至2017年底,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累计招收41个班级1658名学员,毕业21个班级716名学员。

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已经成为中国会计行业高端人才的摇篮,发挥了人才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仅开创了高端会计行业人才的教育形式,更对国家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企业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注册会计师行业承担着建设社会诚信的重要责任,而会计人才也是国家发展需要的战略人才。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行业和会计人才的水平是会计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会计能力反映了它的经济制度和政府管治软实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将会计准则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建成了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审计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是主体,财政部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两次重大改革,完成了最终由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承担专业责任的审计服务责任限定,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提供方坚持营造社会诚信的专业责任。从无到有,财政部为市场经济体制培养了会计师事务所这一重要社会中介,并通过向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开放,引进的不是简单的审计能力,更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信心背书。最后,人才问题是关系事业发展的关键。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人才培养的成功。投资人才是最大的投资。其中,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财政部推动的“建设国家会计学院”和“举办会计领军人才培训项目”这两项举措是世界上都被认定为创新的人才培养举措。

国家进入新时代。过去40年走过的路,说明了中国会计人的努力。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会计行业没有落后。作为专业会计师,我们将积极发挥已有的成绩和优势,传递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会计精神,为下一阶段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贡献专业力量。

猜你喜欢

会计学院财政部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会计准则变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作用探析
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硕士校外实践导师见面会举行
164706 亿元,财政部首晒地方债年度细账
研发投入越多企业绩效越好吗?
研发投入越多企业绩效越好吗?
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术论坛召开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