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问题意识 促进诗歌诵读

2018-11-28曲东纪

文学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故国昭君杜甫

曲东纪

《咏怀古迹(其三)》主题落在“怨恨”二字。诗中杜甫对昭君不幸的命运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教学力求在使学生在走近昭君的同时,也能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从而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问题一:整体诵读,寻找怨恨之情

提问:全诗哪几句体现出了怨恨?分别是什么怨恨?

一怨远嫁异邦,思念故乡,最后远葬他乡,月魂空归的幽怨之情。

二怨画师无耻,貌美而不得视的愤恨之情。

诵读指导:从尾联入题,抓住诗中意象,寻找“怨恨”之情;连缀意象,再现意境,分辨怨恨之情。通过范读、齐读,以读促思,营造起诗歌情感氛围,这是教学的“起”。

问题二:提问诵读,体会怨恨之情

提问1:颔联讲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具体说说她悲在何处?

颔联对偶工整,内涵相当丰富,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紫台”与“青冢”,富丽繁华与荒凉冷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黄昏时分,灰黄的朔漠大地,无边的天幕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向着暮色,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魂归故国。意境渲染,情景交融,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提问2:颈联暗示了昭君悲剧的原因,为了突出其悲,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春风面”,通感。昭君之美,却要通过画图来省视,但画师作假,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按图召幸”,昭君的悲剧也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环珮”,借代。“空”,字面上是“徒然”,情感上却是“满”。王昭君一生都想回到祖国,却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令人唏嘘悲叹;从另一个角度说,昭君虽然死了,魂灵也要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养她的父母之邦,怀念故国之心多么强烈!一个“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而“月夜魂”与上句的“春风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写得情景交融,蕴含着无穷感慨。

诵读指导:鉴赏颔联、颈联。以昭君一生的悲剧为主线,推敲诗歌语言,展开联想想象,品味诗歌丰富的感情变化。探究与诵读相结合,诵前有议,诵后有评,这是教学的“承”与“转”。

问题三:讨论诵读,提升怨恨之情

提问1:首联点出了昭君的出生地,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诗人由近及远,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构想出连绵起伏的群山和奔腾不息的江水直奔荆门山而去,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作者用这样气势飞扬的句子引出昭君,是为了表明昭君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表现了对昭君的肯定与敬佩。

昭君远嫁到异域,个人的悲剧,却带来了民族和解,结束了汉匈多年的战争。从更高层面上说,昭君出塞,体现出的怨恨忧思,是中华民族世代积累起来的对乡土故国的最深厚的的感情。昭君身行万里,身葬塞外,心系祖国,这正是我们民族向心力之所在。

提问2:杜甫为什么要歌咏王昭君,他们的命运、遭遇有相似点吗?请简要分析。

杜甫年轻时,虽然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抱负,但一生仕途很不顺。困守长安十年,穷困潦倒,也就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担任左拾遗,忠言直谏,又被贬官。最终郁郁辞官,漂泊西南。到了蜀地,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生活依旧很穷苦。杜甫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多舛。

而昭君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命运、遭遇无不相似。此诗是杜甫是借昭君之事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恨。

诵读指导:随着探究深入,诵读层次不断提升。“悲中有敬”,让昭君的命运添加了崇高的意义;“悲中有壮”,让英雄的命运更具有悲剧意义。

学生齐读,读出怀古伤己,要读出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要读出对历史浑厚深沉的感慨。学生情感体会达到高潮,这是教学的“合”。

诗歌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鉴赏艺术,是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内心,审美情感受到熏陶感染的体验过程。鉴赏这首诗,读其事,感其情,悟其意,得其法,带着问题去诵读,去思考,去发现,体会诗歌中深沉丰厚的思想感情,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之心,来欣赏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华美的诗篇。

猜你喜欢

故国昭君杜甫
昭君思乡
昭君
登高
千载琵芭语,不解昭君怨
故国·青铜
绝句
月光如水
故国(组诗)
长歌一曲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