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造像风格研究

2018-11-28孙波莲

文学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彩塑塑像菩萨

黄 诚 孙波莲

一.长冶观音堂历史渊源

观音堂作为晋东南地区境内留存至今最完整的精美明代寺观悬塑美术宝库。其坐落于长治市西北郊外大辛镇梁家庄东面,至城区距离近3公里左右。大明王朝时地隶属山西潞安府长治县管辖,此寺庙修建于明代万历九年至十一年,至今约有近五百年的渊源,规模相对而言比较小些,建成后分为前后两院,总体面积近八千平方米,从西至东包括天王殿、献亭、正殿,两边是钟鼓楼与东西各两配殿。观音堂主要以供敬奉观音菩萨,并且涵盖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在晋东南宗教艺术瑰宝中留存至今实属不易。2001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可见该寺举足轻重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

长治观音堂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仅为观音正殿,其它皆因历朝战火毁灭而在清朝募金所重建。观音殿前后主要建有三房,呈现出明代特有的单檐悬山顶传统建筑样式。正堂前高悬明万历十一年诰封兵部侍郎郜钦亲题观音堂鎏金木匾。殿内东西南北四壁尽是明代彩塑与悬塑,经过考古工作者统计总数竟然高达881尊,因年代久远而不幸已损毁288尊,至今尚且完好彩塑有593尊。观音堂作为明代彩塑艺术的路神佛,殿中大型彩塑一般高达两米余,而最小型塑像仅为微型的七八厘米高度,工匠应用技法包括悬塑、圆塑、组塑、浮塑、凸塑、贴塑等诸多工艺,林木岭石、山川湖泽、天神鬼妖与凡夫俗子融汇其间,在原本狭窄的大殿内空间中展现出辽阔的宗教艺术境界。

二.观音堂彩塑艺术特色

观音堂彩塑构建与美学造诣上具有独特的宗教魅力,观音主尊佛像突出强调为三教合一整体布局于繁而不乱的大殿内,观音主像栩栩如生的精湛技艺令人赞不绝口,最初呈现在游客眼前是观音殿堂正中法坛莲台上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与大行普贤菩萨。三尊菩萨造像在样式清雅秀丽,体态端庄优雅,面容慈悲恬静,周身洋溢着普度众生的怜悯神情。三尊主像菩萨座下各自塑有其坐骑朝天吼、青毛狮与六牙神象。造像主尊观世音菩萨塑像居于正中位置,单膝自然弯曲端坐于法身莲台之上,头饰绝美嵌金宝冠,樱桃小嘴仿佛在低声细语,肩批通肩宽袖纱织长裙,右掌安放于弯曲于莲台的右膝间,左臂向下轻然下垂,左腿朝前部踏于坐骑朝天吼后背部,容貌神情恬静淡然,洋溢着人世间的生活情调与和人文主义艺术。大行普贤菩萨立于右旁,呈跏趺状端坐于莲台之上,前部塑有其寓意着法力无边功德圆满的坐骑六牙白象。大智文殊菩萨立于左旁,同样亦为跏趺状坐在莲台上,右臂旁侧为其寓意着才思敏捷、凶猛雄立的青毛狮坐骑。

观音殿正中巨梁上,塑着释迦牟尼、老子与孔子这三教的祖师主尊同列端坐于正中,其间佛祖释迦牟尼端坐中位,道家老子与儒家孔子各自排位两端。三教祖师主尊塑像和平相处,从历史学的角度客观证明了自明代儒、释、道三教合一融合并存的宗教崇拜现象。佛祖释迦牟尼以跏趺状坐像,左手侧放在左膝盖旁,右手朝上方弯指呈圆形说法印。旁边道家老子主尊塑像为道家仙长服饰,其表情神态似乎在专注的谈经论道。儒家孔子主尊神像面对着三千弟子口若悬河授业解惑。三教主尊塑像聚汇一堂,依存互惠融洽相处,共同接受香客信徒的顶礼膜拜。

观音殿中两旁佛台座上,依次塑有已修行得到佛家仙界正果的十八罗汉造像。各异的造型些许或聪慧灵动,或恬静冥想,或凝神幽思,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描绘得入木三分,个性鲜活的塑像宛若真人般神采飞扬。观音殿内高于十八罗汉造像第二层为二十四诸天佛家彩塑,二十四诸天主要涵盖了四大天王与其中的佛界护法诸神,其中样式囊括了握拳习武、弯弓搭箭、弘扬佛理、普度众生、彰显法力、紧攥兵器、凶目怒睁、矫健威武等造型。二十四诸天尊神彩塑在工匠们超凡脱俗的精湛技法中,表现得神态气宇轩昂,彰显法力无边,忠心耿耿地守卫着佛国安宁。

内墙第三层为十二圆觉菩萨塑像,佛界十二圆觉菩萨像于明代寺观彩塑造像中颇为盛行,就其样式形态而言基本上已有固定模式。观音堂中所塑的佛家十二圆觉彩塑,依次为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该十二尊圆觉菩萨彩色塑像,其面庞淡然慈悲,璎珞饰纹与佩戴宝冠绘制得尤为精细出彩,随体衣饰得体大方,纹路样条柔美,十二圆觉菩萨造像随身坐骑,譬如麒麟、青狮、白象等神兽,样式体态生龙活虎,仿佛忠心耿耿追随着菩萨们弘扬佛法拯救参生,塑像显现出佛界法力无边的同时,亦是洋溢出贴近凡间生活的世俗化情感。

居于观音殿内十二圆觉菩萨彩塑之上为第四层造像,南面墙壁彩塑为道家形象传统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雷公电母、八仙过海等。北面墙壁造像是儒家传统角色,为祖师孔子座下七十二弟子彩塑。观音殿门窗上端位置,除了道家诸位仙班,还包括历史传记与重大事件的造像。观音堂大殿中近五百多尊塑像在综合构成规划中,仅有三尊高两米余的大型观音主尊,剩余绝大部分皆为小体型彩塑,其中最矮者竟不到达十厘米,以三尊观音主尊为核心而围列周壁。强调观音主像的同时还兼顾整体,依托教义主旨巧妙导入民间百姓通俗易懂的元素,合理把儒释道三教神佛井然有序的布置于狭窄大殿中,产生了别有洞天的美学韵味意境,使芸芸众生民间信徒产生了震撼而宏大的视觉冲击力,必将对探讨晋东南地区寺观宗教艺术产生影响深远的意义。

三.明代彩塑审美装饰

长治观音堂彩塑在细节装饰上同样以世俗化的造型、民族化的色彩对宗教人物精神内涵进行了革新式的表达。众多彩塑人物佩戴的花冠、璎珞,以及亭台楼阁、山石树木等布景,诸多装饰元素贯穿了三教合一宗教精神的共性审美与个性特色。不仅是传统佛教文化视觉性语言的显著体现,更是华美而博大的明代世俗文化的鲜明印记。大多女尊形象头戴花冠,胸佩璎珞,臂饰宝钏的细节装饰不可忽略。其花冠造型基本沿用典型佛教装饰五佛冠,分为五叶连缀在一起,每叶上装饰五方佛像,并镶嵌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宝物。此五佛冠配饰主要见于十二圆觉神像造型设计上,渲染出了女尊形象神圣崇高的佛性精神魅力。而观音菩萨三大士佩戴的花冠装饰相比五佛冠则更具表现性,融入了大量明代典型纹样的镂空造型,使得佛性色彩中又增添了趣味化的世俗审美情怀。其花冠直接复制呈现了明朝宫廷贵族妇女佩戴的凤冠头饰造型,此类移花接木式地佛像装饰体现了匠人对佛教造像中民族性审美元素的巧妙运用。

佛像佩戴的装饰性元素是宗教情感与民族审美融合的产物,多元文化的碰撞在佛像坐骑的色彩表现中同样显著。观音堂佛尊坐骑造型基本承袭了佛像固有的造型形式,但通身色彩却一改过去纯色到底的素朴装饰手法,采用四方连续联珠纹样营造出了繁缛瑰丽的视觉效果,分布于观音堂南北两壁十二圆觉各菩萨所乘的瑞兽坐骑,虽形态各异,但却在统一的纹样装饰中具有了和谐而丰富地意趣,整体充满了典型明式浓墨重彩、细致精巧的装饰韵味。值得一提的是穿插于殿堂内部、交叠于人物山石中的悬塑云纹装饰,主要有壬字云纹、如意云纹、卷云纹,并以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形式化构图组合呈现。对世俗场景的还原和重塑使佛尊形象更贴近世俗人情,明代重装饰细节的审美情趣通过充满写实形式的装饰造型体现得淋漓尽致。

晋东南观音堂彩塑造像艺术巧妙将外邦异域宗教与中原本土信仰贯通融汇,在包容并蓄的原则下,将儒释道阐述出融合的美学理念与生活领悟。在颜色技法中将明代本土盛行五色学说理念为根基,重塑了造像颇有中原美感的境界。尤其在塑型手法中则以传统审美理论中赋予真实与写意的完美融合、隐喻与象征结合为整体的美术格调。纵观此寺观的塑像流程中,都孕育着神佛与凡人产生的情感共鸣。该寺造像艺术融汇是其艺术展现的核心,明代工匠大师们鬼斧神工般的绝美技艺,一方面烘托出肃穆的宗教氛围,另一方面又借鉴了明代特有的世俗市井文化造型元素。在构成布局上,不但贴切三教主旨与典籍仪轨的基本标准,尚且需要统筹展现明代百姓对宗教膜拜追求的信仰。作为晋东南地区宗教研究的史料记载与艺术典范,更彰显历朝历代儒、释、道三教合一进程中,三者和平共处相互融汇贯通的代表,狭窄的观音堂却塑造出了辽阔壮美的宗教艺术瑰宝,进而彰现出观音堂绚丽夺目的恢弘美学辉煌。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

[2]雷琳.长治观音堂佛教彩塑艺术研究[J].法音,2015(8).

[3]郭佳琳.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造型艺术审美探析 [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10).

[4]柴泽俊.山西古代彩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5]张斌宏.长治观音堂明代彩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彩塑塑像菩萨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塑像和井
风华绝代的大唐音乐剧:菩萨蛮与破阵子
佛像面前的菩萨
生气的狼
社会意识与菩萨造像的演变
毛主席塑像今安在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浅谈云南筇竹寺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