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情境构建的现代方式
——以《抒怀》为例

2018-11-28李少君

写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首诗现实诗歌

李少君

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情境”。很多人阅读中国古典诗歌,对其场景感印象特别深刻,很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而其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写作观念和美学价值。我的一些诗歌,被认为在这方面继承较多,且有一定的现代表达。我就尝试从自己的一首诗说起,这首诗也正好涉及了今天的主题:历史、现实、语言与虚构,而最终其产生的力量超乎自己的预料之外。这首诗的题目是《抒怀》:

树下,我们谈起各自的理想

你说你要为山立传,为水写史

我呢,只想拍一套云的写真集

画一幅窗口的风景画

(间以一两声鸟鸣)

以及一帧家中小女的素描

当然,她一定要站在院子里的木瓜树下

这首诗,比较写实地描述了一幅日常生活图景:描写了天空云彩的变幻多姿,描绘了窗外的风景之美,还写到鸟鸣,以及种着木瓜树的家中小院,然后,是一个可爱的女儿。在这首诗里,我表现出对这样的一种日常生活,内心充满一种满足感。相对比地,我写到一个朋友对外在世界的执着的追求。比较而言,我是一个非常容易满足,且非常适应一种自然随意的闲散生活方式的人。我对眼前和当下的状况感到满意,并愿意尽一切能力维护和珍惜之。

这首诗构成了一幅非常美好的图画,场景感特别真切清晰,是我以前在海南岛居住的地方的真实景象。而诗中所写到的家中小女形象成为了焦点,成为了整个诗的一个中心,她可爱的形象,使整首诗活了起来。

这首诗算我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歌,不少人读过。有意思的是,这首诗产生了一个特别意外的效果,以致经常见到一些朋友,他们第一句话就会问:“你女儿还好吧?”然后我回答:“我没有女儿啊。”一些朋友先是愣了,然后小心翼翼地问:“怎么我记得你有个女儿,好像我还见过。”其实,这一切,都是这首诗产生的效果。

这首诗的标题是《抒怀》,是中国古人常用的抒发自己情怀理想的一个标题。诗中我和朋友谈论的是各自的理想,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因为我的这首诗歌采用的是白描的写实手法,并制造出了一个情境,不知不觉之中,我的理想在诗中变成了事实,虚构因此变成了现实,并且比现实更像是真的。因为我的愿望如此强烈,我把虚构的女儿置于一个美好的情境之中,这个情境比真实的生活更人性化,所以更逼真。就这样,我有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女儿”,其实,那只是一个诗歌的女儿。这,或许就是所谓艺术的力量,诗歌的力量。

这首诗歌之所以能把虚构的元素不知不觉间变成真实的图景,是因为用情感创造了一个愿望中的美好世界和场景。这符合人们对美的盼望与渴求,也就符合人性深层的精神需要,恰如哲学家所言:人们其实更愿意看到他们内心想看到的东西。因为这首诗符合了人们内心对美的愿望,所以让人喜爱、印象深刻,并最终超越现实。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幅图景中没有一个小女儿,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欠缺。所以,不管生活中有没有,这首诗歌中必须有这个小女儿。这是比现实更真切的人性的对于美的需求。

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巧夺天工”,诗人可以与造化“夺工”,弥补现实所没有的一切。而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情感、想象力是可以超越现实限制的。汤显祖、冯梦龙等认为世界是有情世界,情可以统摄天地。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中国古典诗歌推崇“情境”论,强调“以情造境”,将历史、当下与未来,将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与想象世界均统一于“场景”之中,用诗歌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情境”。

何谓“情境”?按《新华字典》解释:情境是指情景、境地。但我觉得,情与境应该作分别的理解,这一点,王国维先生早就说过:“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景和境意思接近,但“境”除了场景、现场的含义,还有境界的意味。因此,情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情和境。情即情感。境,可分为客观之境和主观之境。客观之境是具体场景,主观之境,则类似境界。

从诗学的角度来认识,情境,其本质就是以情统摄一切,注入境中,自成一个世界;或者说,用境来保存情,使之永存,使之永远。

情境诗歌,如果简单概括,从创作者角度,对内,诗歌是一次个人情感沉淀存储;对外,诗歌是一次迅速即时的情境曝光。情境诗歌的核心,是所谓倾情、专注、聚焦、定格,注重所谓场景感、现场感和镜头感;对于读者,诗歌是一次类似经验的情境再现;相比历史,诗歌是一小块情境断片;若深入研究,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个个人情境事件。

情与境之分别。先说“情”。情,指因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概言之,情是人这个主体的一种特殊观照,所谓七情六欲,是因外物激发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李泽厚认为:动物也有情有欲,但人有理性,可以将情分解、控制、组织和推动,也可以将之保存、转化、升华和超越。若以某种形式将之记录、表现、储存或归纳,就上升为了文学和艺术。因此,李泽厚对艺术如此定义:“艺术就是赋情感以形式。”艺术就是用某种形式将情感物化,使之可以传递、保存、流传。这就是艺术的本源。

在我看来,艺术,其实就是“情感的形式”,或者说,“有形式的情感”,而诗,是最佳也最精粹的一种情感方式。

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很早就认为:中国抒情诗擅长“从自然万象中提炼若干元素,让它们包孕于深情之中,由此以创制足以传达至高之境或者卓尔之见,以融入自然窈冥的一幅图像”。

情欲保存,则需截取,固定为境。情凝聚、投注于境,沉淀下来,再表达出来,成为艺术。所以,艺术来自情深,深情才能产生艺术。这点类似爱情。心专注,才有情,才会产生情。爱情的本质,就是专一,否则何以证明是爱情?艺术之本质也是如此,艺术就是深入聚焦凝注于某种情感经验之中,加以品味沉思,并截取固定为某种形式,有如定格与切片,单独构成一个孤立自足的世界,比如一首诗或一幅画。而阅读到这一首诗这一幅画的他者,又因其中积淀的元素唤起自身的记忆和内心体验,引起共鸣,感受到一种满足感(康德称之为“无关心的满足感”),并带来一种超越性,这就是美。

这种感受,就像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说的“诗歌是禅坐,不是为了催眠,而是为了唤醒”,以己心唤醒他心。

古人云:触景生情。情只有在景中也就是具体境中才能激发并保存下来,而境是呈现情的具体场所和方式。

那么,何谓“境”?境,最初指空间的界域,不带感情色彩。后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为丰富。这一转变一般认为来自佛教影响。唐僧园晖所撰《俱舍论颂稀疏》:心之所游履攀援者,故称为境。六朝及唐宋后,境不再是纯粹客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世说新语》:顾长康(顾恺之)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这里的“境”,指的是主体感受的合意度。唐时,境的内涵意思基本稳定,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景象,又指渗透于客观景象中的精神,涵有人的心理投射观照因素。

境,为心物相击的产物,凝神观照所得。其实质就是人与物一体化。主客融合,物我合一,造就一个情感的小世界,精神的小宇宙。在情的关照整合统摄下,形成对世界和宇宙的认识理解。

所以,诗呈现的不是客观的景或者说境,诗呈现的其实是已蕴含个人情感和认识的境,一个主观过滤刷选过的镜像,经过个人认识选择过的镜像。

因此,所谓经验、事实、现象、事件,只要是被诗歌存储下来,都是因为诗人倾注了情感。当然,这情感有热爱,也有憎恨,还有冷漠、厌烦乃至鄙弃。没有过情感交集的经历,包括人与物,是不会被记住的。而这些情感交集也会随不同时代而变化,分化为情意、情调、情绪、情况、情形等等。所谓现代性,其实就是更关注后面的内容。

情境,有情才有境。情景交融,情和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情境,就是情感的镜像或者说框架,个人化的,瞬间偶然的,情感在此停留、沉淀,进而上升为美。情境是一个情感的小天地。细节、偶然、场景因情感,才有意义,并建立意义。

情因有境得以保存长久,境因有情而被记忆,具有了生命,有了回味。

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但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都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涵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在此境中,心与天地合一,生命与宇宙融为一体,故能心安。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具体场景、镜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湎于安闲适意之境中,心中惬意溢于外表,而其“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目睹万物之欣欣向荣,内心亦欣喜复欣然。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蕴蓄。

王夫之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曰:“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故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再回到我这首诗里,我对日常生活充满感激,但也有一些不满足,这就是希望有一个小女儿。在我写这首诗时,无意识地把幻想的女儿写到了一个现实的场景里,使这首诗呈现出一个整体,而不知真相的读者就误认为我现实中有一个真实的女儿。这个“女儿”如此可爱,是这首诗的一个“诗眼”,是焦点和中心。

这一由情感愿望想象产生的“女儿”,是点睛之笔,使整首诗升华鲜活起来,形象动感起来,因而镌刻在读者的脑海里。就这样,我拥有了一个实际不存在的“女儿”,而她在诗歌里如此真实。这就是诗歌的伟大力量:无中生有。艺术弥补了欠缺,真情完美了现实。

这首诗歌也是一首典型的“情境”诗歌,画面感很强,一切融于一种情感之中。有静有动,有近有远,有色彩有声音,有现实有想象,有虚拟有写实,非常立体完整,本身构成一个自足自满的世界,一个诗歌的艺术的世界。

我无意中把情境写作方式运用于现代诗歌的写作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感谢诗歌,让我有了一个诗歌的女儿,永恒的女儿。我相信,若干年后,人们还会认为我有一个女儿。

猜你喜欢

首诗现实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