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少峰: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应关注“三大趋势”

2018-11-28林军任日莹

杭州 2018年4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杭州中心

文 林军 任日莹

受访人: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记 者:近些年文创产业发展迅速,除了原有的动漫、游戏、影视、演艺等文创业态外,网络文学、在线音乐、数字出版、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文创业态不断崛起。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行业发展趋势或者现象的?

陈少峰:的确,这些新型文化业态引人关注。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创新业态,例如知识分享、网络直播等等,我们统称之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对于互联网文化产业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平台,就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现在那些拥有高估值的平台公司,例如腾讯、百度、阿里、今日头条等等,并不是普通的数字产业平台,而是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数字产业平台。作为一种利用新技术而产生新的平台,他们在性质上更像是一家功能齐全的大卖场。这些新平台的出现也成就了一种新的业态融合——跨界融合。短视频、网络影视、网络文学,这些都是与平台、载体、技术手段、大数据等等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文旅“室内化”,主要是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我们在线下进行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做一些类似于文化体验中心的线下平台。在这里,人们能够有各式各样的体验,例如国防教育的体验、应急教育的体验、城市文化的体验等等。这些既是旅游项目也是文化项目,这样的项目,既可以实现文化内容的创意,也可以尝试科技手段的创新,特别是对于数字化手段的运用。然后我们需要打造一个概念性的故事,并让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开发相关的衍生品,线上线下不断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互联网平台和线下体验相融合。我想未来,文化创意公司需要更多地尝试线上线下的结合,并以孵化衍生品、孵化IP等形式,持续运营IP线上线下的垂直系统,并以此不断形成更多的垂直系统。我想这将成为未来一种新的业态。例如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公众微信号,它更多的是尝试线下的产品店而不是体验店,但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下讲故事、做体验。

记 者:杭州已明确提出要支持引导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那么杭州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在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 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陈少峰:在支持引导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杭州的城市环境和商业氛围都是比较具有优势的,杭州的人才储备比较充分,商业配套要素齐全,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应该说,除了北京之外,杭州在国内属于各方面都比较领先的城市。这是一个科技极速进步的时代,用我的话来说叫做“IT男赚文艺女青年的钱”。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大的平台公司例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通过娱乐、文化、购物、慈善、广告等方式来赚文艺女青年们的钱。这种业态对传统的内容进行了升级,包装成文化创意类的产品,再通过网络进行销售。而杭州发展这类文化创意类产业,还应该注重在人才培养、产业集聚、国际化等方面下功夫。事实上,在很多方面,杭州其实可以比北京做得更细腻这样,这样才能改变人才集聚于一线城市的瓶颈问题,比如杭州可以细化各项政策,包括做一些扶持企业的系统,加大投融资政策方面的优惠力度;新建一些新型的创业产业园,降低人才在杭州生活创业的成本;另外,政府的补贴要有新的形式,不仅是简单地拨一笔款,可以把钱花在对企业的培训、人才的帮扶上,包括进一步细化出国留学考察等方面的政策,这些都更利于吸引并留住人才。

记 者:近期,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50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全国领先、世界前列”的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您觉得一个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应该把握哪些重要方面?

陈少峰: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引进来”和“走出去”。作为一个标志,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一定要用优惠的政策和条件不断吸引人才和企业进来,增加国际就业人数,引领国际潮流。杭州需要有更好的创业环境,更完善的产业链,重点发展音乐产业、文化体育、文化会展等行业。与此同时,作为国际文化创意中心一定要走出去,让本土的品牌有更多机会走向国际,进行对外交流,从而让这座城市离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更近一步。

①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动漫节

② 第十二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李忠/摄)

③ 第十二届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李忠/摄)

记 者:众所周知,杭州是互联网中心城市,拥有“互联网+文化”的良好基础和强大基因。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借着互联网的翅膀快速发展。《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规划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艺术创作产业基地等,培育之江发展核、滨江(白马湖)发展极等6个产业能级达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打造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之江文化产业带。到2022年,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10个增加至15个,市级以上文化创意园区(产业平台)集聚企业数达10000家以上,园区(产业平台)内就业人数达20万人以上。您过去曾多次到杭州调研,对于杭州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您还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陈少峰:我有两个方面的建议。首先,优化体制机制。杭州在体制机制上用何种方式承载之江文化产业带以及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我们该如何吸引人才进入杭州,如何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要回答好这些问题。作为运作这些规划和建设的主体,城市层面首先要想好用何种方式来运作。当我们有了很好的体制机制创新,就能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资源和活力。第二个建议,要充分提炼浙江文化内容。比如现在全国都在进行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但是普遍缺乏吸引人的文化内容,我们应该以浙江的文化内容为载体,包装成一个个独立的体验中心,开发各类文化体验的项目、科技融合的产品,打造现代旅游休闲好去处,让城市里的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形成新的城市文化,而不仅仅只是来这座城市就业或者创业。我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是能够代表中国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一要有内容,二要有体验,在挖掘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比如大运河、西湖就是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切入点。如果游人来到杭州仅仅只能观赏西湖和大运河的自然景观,只能算是最原始的观光,我认为真正的观光旅游应该有更多的体验项目,让所有人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浙江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才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杭州中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既要靠近制造中心,也要靠近科研中心 人工智能如何“聪明”地行进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杭州院子
先定中心后搭配
杭州旧影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