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民俗客栈设计研究

2018-11-27王惠娜

设计 2018年19期
关键词:黎族客栈风情

王惠娜

摘要:随着如今旅游业蒸蒸日上发展,作为“吃住游行购娱乐”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民宿客栈、民宿、青旅、酒店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民俗客栈是作为客栈的高级形式出现的,它涵盖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当地风土人情的体验等多个特点的结合体。目的是民俗客栈能更好的代表我国多民族多地区的客栈的特点和文化,它也是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形式之一。方法上采用了实地考察的方式,实际考场当地的风土人情。

黎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集在祖国的海南岛上,过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限制,表现形式也是非常质朴和简单,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明显的特点。结果经过一年的时间设计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客栈方案。结论为了传承发扬海南当地的民族风情和特殊的建筑风格,选择在海南当地进行黎族民俗客栈的设计项目,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此地使当地特殊的建筑形式的和别致的风土人情得到更好的发扬。

关键词:黎族 民俗 文化 风情 客栈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我国各民族的民俗建筑也在现代的城市中不断的被复制创新和改造。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民俗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诠释,现在的民俗建筑即融合了民族文化又借鉴了民族元素,表现出的深度广度以及厚度也因建筑和设计师而异。现下的民俗建筑有完美表达的也有需要改善提高的。中国的传统民俗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象征,有些特殊的民俗建筑也开始逐渐在时代的滚轮中慢慢的落寞,有些民俗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也开始被重视,如何对眼下的民俗建筑进行保护,让其得到创新与开发,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也真是本文研究民俗建筑的目的所在。

通過研究民俗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特征,抓住其精髓,结合现代的旅游开发资源,对这些民俗建筑进行开发保护创新发展。保护民俗建筑发展的延续性,也正是旅游民宿建筑研究的价值所在,该文对民俗建筑文化和当地旅游建筑的概念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分析了海南当地的旅游现状及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黎族民族文化建筑发展的历程、传统建筑的形态分析以及建筑材料和黎族传统居民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论述了不同时期民俗建筑的不同特征。分析了民俗旅游建筑的特征及要素,民宿客栈及其他旅居建筑的异同、属性和特有价值等。研究重点更加侧重于民俗旅游建筑的创新与再利用,提出民俗建筑的适用对象,经营模式和其特有的价值。

总之,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对海南黎族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特征分析,研究民俗建筑在新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继承与发展,使民族文化建筑得到更好的创新,特别是在类似海南黎族的民俗文化的地区建筑得到更好的普及。

一、民俗客栈的概述

(一)民俗客栈的定义

民俗客栈的名称更符合我国现在住宿业的特点,它是一种客栈的高级形式,它包括民俗文化的传播,当地民族风情感受,住宿体验多个不同特点的综合体,民俗客栈能更好的传播和代表我国地方民族特色的特点和文化。更多的人希望,主观的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出行休息方式,所以在这种大前提下,“住”的功能反而在逐渐的被弱化,民俗客栈的气场,气氛,情调,氛围等等也逐渐满足大众的心理与生理需求让人身心舒展,与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大不相同,这才是它最大的意义。

(二)民俗客栈与其他旅居建筑的异同

民俗客栈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即区别于商务酒店和普通的快捷酒店,也囊括了传统接待客人的意义。民俗客栈有以下一些特征,规模都不是很大客房的数量都不会很多。价格在当地的住宿行业中也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装修也带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宣传当地的民俗文化,同样经营项目和服务设施也是带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

1.客栈的历史

从古至今,人们在外出远行的时候便会找地方投诉,而给人提供这些暂住的地方就称之为客栈。

在西方的中后期因为商业贸易的发展,使人们的联系也变得日益密切,远行贸易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传教士信众与别国进行交涉的外交官等人员的日益增加,客栈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初期,客栈只是解决基本的食宿问题,让路过的行人有基本的休息地方和落脚点,并没有增设提供各项娱乐服务。随着后来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客栈旅店的一些规模也是逐渐的扩大,也能够满足客人更多的需求,同时住宿和户外环境也开始逐渐有所改善,铺设花园和草坪,屋内也开始设有提供娱乐的公共空间,逐渐趋于现代化。但不管随着时代的怎样的变化,客栈的建筑大多数为原木建筑。

2.现在的“客栈”

到现代,客栈也逐渐被集团式经营的酒店所代替,现代的酒店不管是服务素质还是住宿环境都要比客栈好得多,客栈自然是无法相比竞争的,并也逐渐在历史长河里消失。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旅游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旅行的认知还停留在旅行社和星级宾馆,1998年以后青年旅舍的概念传入了中国,像“旅社”“客栈”这种词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在如今,对于自助旅游的人来说“客栈”“青旅”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住宿类型。

二、黎族传统聚落与建筑分析

(一)黎族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很多文献都曾记载南方民族原始的居住形式:南人巢居。比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这就是所谓的巢居,是指在树木上搭高架而居,类似飞禽鸟兽筑巢而故名。

巢居可以说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作出的又一创新,南方特殊的气候特征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南方人民孕育出“构木为巢”的独特居住模式。这种别致的居住模式能够很好的适应南方的气候环境,能够远离湿地虫蛇和野兽的攻击,同时还能很好的通风散热,建造材料也是可以随地取材等特点(如图1)。

(二)黎族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及演变

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时期的建筑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关系而单独存在,也就是说,建筑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生产力有关的材料技术等忠实的反映。在离汉族较为偏远的五指山地区,生产力很低,生产资料不健全,与建筑相关的技术也很原始,因此这里的黎族人民只能就地取材利用一些天然的木材来建造居屋,居屋就是所谓的船形屋。从海南岛中心到外围的地区,由于受到汉族影响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房屋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上也会随着变化。

黎族房屋的平面是非常简单的,建造非常容易,一般材料齐全的话,全村合力一天就可以完成,所以这种房屋的寿命都不会很长,基本每隔三年就需要换一批茅草,八年就需要重换—次梁柱。不仅如此这种房屋的弊端还包括材料是易燃性的所以经常性的会发生火灾(如图2)。

(三)黎族传统建筑的形态分析

纵向船形屋是黎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船形屋的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从两点山墙入口,屋顶是特殊的半圆拱形,整个房屋的外轮廓从远处看就像一条船,由于海南地区部分黎族人民受到汉族和苗族的影响才开始逐渐从船形屋向金字屋转变(如图3)。

这种类型的住宅,并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从汉族和苗族的建筑中学来的,在建筑材料、通风采光和解决屋面排水等都比原来的船形屋更优越,这种类型的住宅也是在逐渐的取代船形屋,特别是在解放以后,金字屋的类型越来越多,纵向船形屋越来越少,甚至是逐渐消失。

黎族传统建筑还包括很多支系分的建筑,其中砖瓦房就是其中的一种,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帮助下,海南黎族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个地区都接连出现了一些砖瓦房,这些砖瓦房基本都是拼联的组合形式,有两户、三户甚至更多户拼联。

黎族完全是从适应自然,从生产生活中的需要发展而来的,在原来黎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很原始化的生活,没有长期固定的居所,房屋方面也就没有过分的需求。

海南岛黎族地区有非常回复的天然建筑材料,如木材竹子椰子树等等,这些都是黎族人民建造房屋最常用的建筑材料。

(四)黎族傳统聚落的生成

人作为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和推动者,随着海南岛人口形式的结构日益复杂,信息、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聚落的类型也逐渐拓展,在离开山洞建立了巢居并逐渐过渡到干栏原始建筑,秦汉至隋时期聚落的空间在逐步细化,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隋唐手工业发展一些公共建筑开始出现,包括庙宇、学堂等也在逐渐影响着聚落的形态构成。宋元出现了港口交易。明清商贸盛行,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近代时期,汉族和黎族的融合,聚落内部分化也逐渐加强,加上东南亚文化的冲击出现了东南亚聚落的特点(如图4)。

海南岛传统聚落生成演变的内在原因包括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先进技术等有优势的汉族进入海南岛。其次是文化的交流,也是推动海南岛聚落形态融合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

三、黎族民俗客栈设计

民俗客栈设计在整体上保留黎族原本的民族风情和建筑特色,让消费者体会到原汁原味的黎族传统建筑文化,在保留并凸显原有地方元素的前提下在过程中不断创新。民俗客栈之间最大差别就在于地域性,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必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地域性也必然是民俗客栈设计中最核心所在。充分反映海南当地的风情面貌,将当地的生活气息最大化,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放松身心,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慢节奏生活,最大限度的接触自然,让人找到回归自我的舒适(如图5)。

(一)建筑与环境

建筑物个体或者群体,不管从观赏角度还是功能角度上都应该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总体上紧密相联系的设计效果,在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地形问题,地形会对影响整体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观赏性和功能性还有基本的排水问题。黎族人民在聚落选址时会选择在山坡或者带有一定高差的地势上,遵循这个原则,台阶就成了整体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建筑与周围环境可以依靠台阶作出不一样的高差,增加层次的美感,也使客栈在融入环境的同时更加具有观赏性。

自古以来人对水就有特殊的情感,传统的风水学认为水为财,同时在宗教意义上水也被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水作为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无论在早期部落还是现代城市,确保生产和生活用水很重要。靠近河川是黎族村落选址的又-重要原则,沿河不仅可以解决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问题,还可以捕鱼来改善生活。在设计中加入水景元素,还原黎族原始的生活状态调动人们对水的情怀,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生理、心理的需求,也坚持生态学的观念来维持生态平衡。

(二)入口营造与内部空间

入口具有“非内非外”,“亦内亦外”的空间特性,也正是由于其中介空间的特质,使得“外空间—入口一内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顺理成章,使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筑本身,室内环境得到更好的渗透和融合,建筑也不在单独孤立的存在。客栈的入口作为划分室内外空间的活动界面,是两种环境的过度空间,室内外也是两个不同的环境体系,所以人在其中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人们从室外走到室内或者从室内走到室外,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上都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入口应具备开放性、标识性和归属感的特征。人通过门廊进入,在客栈入口增设一个小型的公共区域,方便人等候、迎送、整装、遮雨、赏景等活动。放置桌椅盆栽、小水景、带有黎族当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灯光选择暖色系,使人在进入之后能够得到缓冲。

建筑外貌保留了原来黎族木框架的结构,内部空间在保留一些原生态老物件的同时,将其本身带有的内涵和氛围融入其中。空间布局上保留原始建筑横向式三开间的布局风格,开窗做明显的改善,加大开窗面积,改善屋内通风采光问题。整体建筑中“非传统”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客房的整体设计从本土化和地域化出发,装修材料的选择的原则就地取材,与当地的环境氛围和地域文化形成统一的风格。材料质感上多以木质材料为主,重在应在氛围。为方便人的使用,增设现代化的设施,各户配有独立卫浴、空调、桌椅、电视等设施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三)庭院

由于庭院结构较为封闭,对客栈内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的阻止外界的干扰因素,形成一个相对的封闭的空间,也能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和安静的环境,很好的满足室内采光的问题。庭院中种植草皮花卉、树木以及小型的水景,调节内部的小环境,也能使室内空间能够引入外景,起到延伸空间作用,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利用庭院中的自然景观使外界的噪音做到有效的屏蔽,满足消费者对生活宁静、淡雅、神秘精神的生活需求,也是整体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轻巧亲切、同时又带有浓厚乡土生活气息和淡雅的人居环境。

庭院中再配合当地环境的前提下,加入部分^工设施,比如台阶,坡道、栅栏等。台阶的一个特点是由一系列水平面组成并存在一定的高差关系,在视觉上能给人不同的感受。台阶能以暗示的方式而不是实际封闭的方式来分割外部空间,使两个区域之间产生空间分割感。庭院中还设有栅栏,材料由木材制成,它能起到制约空间、屏蔽视线和分隔功能的作用。还有座椅、休息区方便游客休息等候、谈天、观赏和用餐,使室外空间更加人性化,对园内的景观设施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容易满足人的需求,也能够更好的直接接触黎族的民族风光,感受民族特色,享受城市没有的安静。

(四)建筑材料

整体的建筑风格材料保留了当地的特色,选取传统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绿色环保,低碳、可持续、也是天然无公害的,与一些材料会自带清香并且价格不算昂贵,很有实用性,实用性等。所以,整体客栈的材料多选择竹木、木材等带有地域性特色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高强度,耐久性和吸收周围噪音的特性,能够维持一个基本安静的环境。除了采用带有地域性的建筑材料之外,在室内也增加了不少具有表现力的材料,比如纱,麻布,帷帐等在整体室内隔出少量的虚空间,通过这些材料划分出功能不同的空间,使各功能区能分能合,富于变化,并目便于家具的安置和摆放。

(五)地域文化

黎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古老神秘的古文化,创造了与热带海岛环境相适应带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当地,传统的手工制陶技艺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在民俗客栈中也加入了这项活动的体验,它蕴含着无可替代的的民族个性,以及手艺人的赤诚工匠之心。

海南黎族的织绣纹样历史悠久,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艺,这种黎族的织绣主要体现在衣服、裙子、头巾、花带等,各类的纹样和图案符号多达上百种,色彩也很艳丽,风格独特。纹样的主题有祖先紋、族徽纹、龙纹、斑鸠纹、祭祀纹等等。这些纹样极具民族特色,所以在室内的装饰中部分采用这种妆饰纹样,在休息区或者卧室中靠垫或者地毯等布艺可以选择这些民族纹样点明主题,烘托整体室内的氛围(如图6)。

(六)虚空间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室内的空间是虚实相对有机的,从空间构成角度来看虚与实的结合是一种相聚渗透的关系,实的部分主要以是实墙为主,虚的部分则是门窗,以及在客栈中设有的屏风帷帐、纱帐等。虚实两个构成要素又是十分明显和强烈的对比,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比如玻璃、纱等半虚半实,亦虚亦实的空间特性在室内空间中救起着过渡、调和、缓和、中介的作用,这种半实半虚的空间特性,相比四周围实的空间更能给置身其中的人带来较为舒心的感觉和轻松的心态,材料的装饰美是一种建立在矛盾基础之上的又对立又和谐的韵律美,不同的材料会给人不同的视觉触觉上的感受,也能营造出虚实的空间感。纱质材料的透光性也是作为虚实空间营造的重要因素,这种类似的材料还有玻璃,透明玻璃能更好的营造虚空间。表现较为粗糙的石材由于其本身粗糙的质感,就成为表现“实”的典型材料,用石材的同时也搭配了很多虚质材料,带来虚实对比的效果。像卫生间这种特殊空间的材料处理上也是选取厚重的石材作为面盆,再搭配上轻巧的玻璃镜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给人一种疏密有致虚实结合的视觉享受。

(七)采光与照明

就人的视觉感受来看没有光就没有一切。光在室内空间中非常重要,关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也可以破坏空间,这直接影响到人对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和质地的感知。在客栈内的公共空间中位置尽量采用自然采光,感受天然的关系,同时上人工照明营造氛围。

黎族的民俗客栈主要以温暖感为主,主要采用暖色主光源,利于营造温馨的居住环境,根据每个空间的功能性不同灯光的布置和选择上也会不一样,比如吊灯、吸顶灯、台灯、壁灯、落地灯都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环境氛围。民俗客栈中由于在室内布艺颜色的选择上已经足够艳丽,灯具的选择主要以简单为主,卧室,大堂等采用吊灯和吸顶灯作为主光源,给空间明快的感觉。台灯主要应用在书房、卧室床边、书桌等,它的光照范围表较小和集中,也起不到特别大的作用,主要还是装饰作用,不会影响到整个屋子的光线问题,便于阅读和工作。壁灯主要是作为辅助性的隐藏灯具出现,光线向四周或者向下延伸,可以用不同的墙面,镜面,百叶窗,灯泡等来取得不同的光线效果,增加室内柔和的气氛,减少室内的压迫感,也是墙壁上有更多的变化。落地灯主要作为局部照明出现,移动较为便利,对于角落氛围的营造也非常实用,采用直接照明或者间接照明,调整整体室内的光线的变化。

(八)细部设计

首先在庭院中考虑有人的感受,在一定距离后会设置小型的休息座椅,感受风土人情,眺望美景,室外还有休息区,共游人餐饮聊天谈事。入口位置遵循人性化的设计,放置带有民族风情装饰品和艺术品,以及介绍当地民族文化的小招牌,灯光选择暖光系营造舒缓氛围。为了复原原始的风情面貌,让居住体验更加放松了清气爽,选择部分厚实的实墙全部替换成全景玻璃,让周围的环境一览无遗,透过玻璃室内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阳光、风雨,深切的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厨房采用超大式的开敞空间,可以满足众多客人同时参与,享受共度的时光,顶部采用大面积开天窗,让采光更加直接也能够使室内拥有室外的感觉。

一些细小的灯光也隐藏在花槽、书架和楼梯的边缘,让光缓慢均匀的溢出,部分空间采用镜子、反射光线增加空间层次。

(九)人的感受影响与把握

整体建筑室内外空间氛围都更注重人的感受,不论是灯光、材料还是整体布局上,把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放在首位,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开放空间作为公共空间首先要满足人数的要求,可供多人同时再次休息和娱乐,同时也要做到每个单独的群体都有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这个就是通过一些纱帐来围合成的虚空间营造出来。私密空间是所谓的个人空间包括卧室,卫生间等,这些空间都具有一定的隐私性,虽然有一些位置设置了全景玻璃,但室外的所看到的环境也都是自然风光,不会涉及到不隐私的情况。

功能区的排列上以视觉引导为主,运用空间处理的手法引导人们行动的方向性,加入带有韵律的构图和具有方向感的线条和形象累构图,作为空间导向的主要手法,墙面使用不同材料的组合、柱子,装饰灯和绿化的组合,在天花和地面同样利用具有方向性的民族特色的彩带图案、线条等去强化导向。

民俗客栈作为经典的客栈形式,本身形式不会有太多的新鲜感,但是作为少有的海南黎族特色的民俗客栈,同时加上本地民族风情的装饰和点缀是来往的人心理上有更多的新鲜感。同样说是客栈但也并不是完全简单朴素,在室内装修和布置上还是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给了一种归属感。

结语

黎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其优秀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建筑风格,都值得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以民俗客栈的形式让来往的人了解深刻的体会并发扬光大,也让更多的人深入其中的了解这个特殊的民族。总之,本文通过对民俗建筑的考察研究,民俗文化的特征分析,探讨新时代下民俗建筑的发展与继承,为民俗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保护开发研究它的价值,也是民俗文化和民俗建筑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黎族客栈风情
《黎族母亲》等
一间客栈
客栈惊魂(中)
地方高校该如何传承海南黎族音乐
客栈惊魂(上)
《亲爱的·客栈》第二季完成录制
黎族元素在校园美术教学中传承的思考
夏威夷风情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