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东河子地区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浅析

2018-11-27邢晶伟李朝晨

西部资源 2018年6期
关键词:岩性金矿石英

邢晶伟 李朝晨

摘要:文章通过对东河子地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大致查明工作区金多金属的赋存状态、分布范围及远景区,初步了解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及化学成份、矿石品位,求得相应的资源量,为该地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东河子;多金属;地质特征

1.区域地质

1.1地层

区域内地层单元分属于华北地层区阴山地层分区东部,大面积出露的地层有太古界乌拉山群:主要岩性为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含铁石英透镜体、大理岩、局部为斜长角闪岩和石英岩。二道凹群:绿泥片岩和绿泥石英片岩为主,夹角闪斜长片岩和含铁石英岩透镜体。元古界马家店群:以含砾长石石英岩为主,局部为板岩。震旦系什那干群:以灰色硅质灰岩为主夹含燧石结核硅质灰岩及条带状硅质灰岩;中生界石炭系上统栓马桩组砾岩、页岩夹煤层。侏罗系中、下统石拐群:灰黄绿色砂岩、页岩夹煤层。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砂砾岩段、砂岩段、火山碎屑岩段和上部砂砾岩段;白垩系下统固阳组:紫红色砾岩砂岩和灰白色砾岩、黄色砂砾岩夹黄绿色中粒薄层砂岩。零星分布有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

1.2构造

区域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均发育,特别是大断裂构造很发育,形成较大的断块山。每期大的构造运动在本区均有显示,同时岩浆活动频繁,分布较广阔。区内山岳的走向东西,主要的地质构造线的走向亦近东西,其他构造体系都是后来叠加在“巨型纬向构造体系”之上的,或是东西构造体系派生的次一级构造。构造变动复杂,多期构造变动互相干扰,其中以吕梁期褶皱最明显、最广泛、最强烈,形成紧密的褶皱。燕山期褶皱较开阔,仅局部有倒转现象,燕山末期褶皱平缓,以下白垩统为例,形成开阔的盆地及波状褶皱。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断裂构造异常发育,在早期断裂的基础上发展新断裂构造。新断裂又破坏了老断裂构造的完整性,从而使断裂构造复杂化。

1.3岩浆岩

太古代侵入岩早期以辉长岩、苏长岩为主,属小型侵入产出,中晚期为混合花岗岩、片麻状花岗岩,共同构成该区域沉积构造基底,侵入岩零星分布,呈小岩珠或岩脉,岩性以变质闪长岩为主,少量为含磁铁片理化斜长角闪岩,为本次预查工作之重点。华力西期侵入岩分布在矿区西部,呈岩基产出,规模相对较大,岩性为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晚期侵入有闪长岩、辉长岩。均呈小岩珠或岩脉产出。燕山早期侵入岩共分三次侵入。第一次肉红色花岗岩,以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布于大脑包~脑包山一带;第二次肉红色二长花岗岩,以岩基产出,规模亦较大,分布在神水梁、大南沟一带;第三次安山玢岩,以小岩珠或岩脉产出,零星分布。脉岩与各期侵入岩相伴,并明显受构造控制,种类繁多,主要有辉绿岩脉、闪长岩脉、花岗岩脉、伟晶岩脉、石英脉等。区域内岩浆岩活动及岩浆分布、均有以下特点:区内喷出岩由玄武岩和流纹质安山岩构成,玄武岩划人第三系上新统(N2);流纹质安山岩划人侏罗系、火山岩组。

2.矿区地质

2.1地层

区内大面积出露太古界乌拉山群变质岩地层,此外零星有第四系风成砂土,冲洪积覆盖层。

(1)太古界乌拉山群:共分两个岩组,第一岩组为角闪斜长片麻岩组:主要岩性黑云斜长片麻岩,深灰色,中细粒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成分:斜长石、黑云母、少量石英、角闪石,黑云母、角闪石、石英呈定向排列,暗色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局部夹含磁铁石英透镜体,磁铁矿呈条带状。该岩组出露普查区东部大煤勒图一带,产状:190°/32°。第二岩组大理岩组:主要为大理岩,纯白色或略显绿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成为分:方解石、蛇纹石。该部分夹绢云石英片岩:褐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成分:石英、斜长石、绢云母,片理面具褐铁矿薄膜。分布在普查区中南部。(2)元古界马家店群:出露普查区永兴窑子东南,主要岩性为含砾长石石英岩,灰白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成分:石英、长石,砾长亦为石英、长石,磨圆度中等,次棱角状,砾径在2-5ram±,分选性好。砾径长轴方向具定向排列;局部夹薄层状板岩。岩层产状:357°<45°,与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二岩组呈断层接触。(3).侏罗系上统大青山组:出露在点红岱、前窑子、半沟子一带,主要岩性:红色砂砾岩、长石砾岩、含砾长石砂岩、钙质砂岩和碎屑灰岩夹灰岩透镜体。

第四系上更新统风成黄土,分布于预查区北部,灰腾深梁南部区,此外,沟谷内有冲洪积砂砾和残坡积层。

2.2构造

矿区构造与区域东西向构造一致,位于凉城穹隆北部次级背斜轴部,核部出露古老的基地岩性为太古代侵入岩混合花岗岩,两翼岩性依次为太古界乌拉山群,二道凹群、元古界马家店群、什那干群地层等。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断层分为两种:一为线型断层,一为不太规整的破碎带。矿区较大断层有两条,分别编号为F1.F2。断层证据有:①可见断层角砾岩,角砾棱角不甚发育,粒径一般为0.3-0.5cm。其长轴多有不明显定向排列现象。②斜向擦痕和镜面多处可见。有的地方可见薄层高岭土化很强的断层泥。③围岩有平行断层的片理化带且有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现象。④地质体发生错位或走向中断。⑤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近于一致。推测F1性质可能为高角度逆冲断层。而F2断层性质不明。

2.3岩浆岩

普查區内见有侵入的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肉红色钾长花岗岩。(1)混合花岗岩。分布矿区南部,呈岩基产出,岩性特征:灰白~略显肉红色,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成分: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呈条带状分布、黑云母、白云母呈团块状集合体,基质为长英质,含少量暗色矿物。该岩体较古老。(2)变质闪长岩。分布矿区中北部,呈椭圆状小岩珠,深灰色,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成分: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部分已黑云母化、绿泥石化,磁铁矿呈半自形结构,呈团块状、脉状产出,磁性铁(mFe)含量在1%±,岩石片理化强烈。(3)石英脉。沿断层破碎带侵入,分两期。前期为褐铁矿化石英脉,微细裂隙发育,局部成角砾状,是金矿化的主体。后期呈乳白色,块状构造,无金矿化且对矿体有破坏作用,但二者多相伴产出,均受控于破碎带或断裂,时代较新。

3.矿体地质

3.1矿体特征

矿化作用以金矿化为主,次有铜、铅、锌和黄铁矿化等。矿石中的矿物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银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脉,次有绢云母,绿泥石和斜长石等,次生氧化物有褐铁矿、孔雀石等。普查区的金矿化地质体以石英脉为主,次有蚀变岩。矿化石英脉长为195m,地表出露最宽为3.35m,多数为0.2m-1m。多呈北西330°-350°方向展布,倾向北东倾角65°-80°左右。经过少量拣块或刻槽采样分析,最高金品位:1.34g/t,最低为0.38g/t,银最高10.05g/t。矿石构造以块状、蜂窝状为主,次有角砾状,金的赋存方式以裂隙金为主,少数为直接赋存于石英脉中,呈包裹体金,可见明金。经氧化作用后,多数金矿物附着在褐铁矿的硅质格架之上。自然金呈黄色、赤黄色,多为片状,粒径一般为0.1mm-0.3mm,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及褐铁矿。普查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该区域内金的丰度值较高(平均6.01ppb),所含的金元素在碱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内被活化迁移至破碎带内,因物理与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沉淀下来。后期沿破碎带贯入的脉岩含金量也高。二者叠加形成一些金矿体。我们初步认为该区金矿是一个变质热液裂隙渗漏迭加岩浆后期汽成热液型金矿;有必要在该区做地质工作。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研究已有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工作区进行野外地质填图,对矿化较好的地段采用槽探揭露和坑探验证手段,对工作区的成矿远景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进而施行探采一体化。

3.2矿石质量特征

普查区金矿为石英脉型(含金石英脉型),主要矿物成分为Au,呈中、细粒状、角粒状、叶片状,粒径在0.01mm<~0.074mm间,部分被黄铁矿所包裹;金在石英脉中(矿体)含量不稳定,从4个探槽中采样分析最高1 34g/t,一般在0.70g/t~1.80g/t间,矿化不均匀。共生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少量黄铜矿,但品位较低,黄铁矿最高Ts含量在4%±,黄铜矿cu最高0.1%,达不到伴生组分工业指标要求。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破碎、裂隙发育,裂隙面附有褐铁矿化薄膜,围岩具硅化、绢云母化,次生绿泥石化、黄铁矿化等现象。

4.矿床成因

普查區内混合岩化作用强烈,该区域内金的丰度值较高(平均6.01ppb),所含的金元素在碱性程度较高的区域内被活化迁移至破碎带内,因物理与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沉淀下来。后期沿破碎带贯入的一些脉岩含金量也高,二者迭加形成金矿化体。故初步认为该区金矿化体是一个变质热液裂隙渗漏叠加岩浆后期汽成热液型金矿化体。

猜你喜欢

岩性金矿石英
诱人的金矿
石英及方石英的碱浸动力学研究
一种识别薄岩性气藏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关于宽带石英滤波器配套谐振器的选用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严重楔状缺损石英纤维桩树脂修复临床分析
石英云母片岩力学性质各向异性的模拟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