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代数学之父

2018-11-27林革

百科知识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数论算术数学家

林革

丢番图(约246~330),古希腊著名数学家,他对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被誉为“古代代数之父”。希腊数学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后,研究的主流在于几何论证,甚至一切代数问题都被纳入了几何的模式之中。直到丢番图,才把代数真正从几何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别出心裁的墓碑题

对于丢番图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唯一的简历是从《希腊诗文集》中所得。这本由古希腊语法学家麦特罗尔所辑的著作中,记录有46首和代数问题有关的短诗,其中就包括数学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丢番图的墓碑题”。由于《希腊诗文集》是公元500年前后的遗物,加上史学家对一些学者书信著作中相关信息的研判,大致可以推断出丢番图生活于246~330年。

这道有趣的墓碑题,用诗歌的形式巧妙、含蓄地叙述了丢番图的一生:过路的人啊!这里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个寒暑。他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又过了一生的112,他的两颊长出了细细的胡须;再过了一生的17,他结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婚后5年有了可爱的儿子,可惜儿子的寿命只有父亲的一半;晚年丧子真是可怜,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度过4年就与世长辞。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几岁,才与死神见面?

要想知道丢番图活到多大岁数,就得解答这则数学谜语。用现代数学的思路分析解答并不困难,常规策略仍是按量率对应的分数应用题,或假设未知数的方程思路解答,具体步骤不作赘述,留给有兴趣的读者探究。在此仅介绍一种另辟蹊径、别具一格的当代巧解。

题目中提到,“丢番图生命的16是幸福的童年”“又过了生命的112”和“再过了一生的17”,由此可知,丢番图的年龄既是6的倍数,又是12的倍数,还是7的倍数,因为12的倍数自然就是6的倍数,这就说明,丢番图的年龄是12和7的公倍数,即可能是84、168、252……根据生活常识,人的寿命目前不可能达到168岁乃至252岁……因此,满足要求的只有一种可能,即丢番图活到了84岁。

不难看出,这种解题技巧极为简洁实用,迅速摒弃了无关信息,一下子抓住题目的关键,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方便快捷地解决了问题。当然,考虑到古希腊的数学背景和基础,无论常规思路还是巧妙策略都无从谈起,因此,这道别出心裁的“墓碑题”被作为难题记录和传播并不足为奇。

代数学和《算术》

丢番图对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所撰写的《算术》就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几何原本》相提并论,他本人因而获得“古代代数学之父”的美誉。其中的数学观对后来的数论学者影响巨大,以其名命名的“丢番图方程”(不定方程),至今仍是数论研究的重大课题。《算术》这本著作讨论了一次、二次以及个别的三次方程,还有大量的不定方程。现在对于具有整数系数的不定方程,如果只考虑其整数解,这类方程就叫作丢番图方程,它是数论的一个分支。不过丢番图并不要求解答是整数,而只要求是正有理数。

从另一个角度看,《算术》一书也可以归入代数学的范围。代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并对未知数加以运算。就引入未知数、创设未知数的符号以及建立方程的思想(虽然未有现代方程的形式)这几方面来看,丢番图的《算术》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代数学。

《算术》共有13卷,但15世纪发现的希腊文本仅有6卷。1973年,人们在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又发现了4卷阿拉伯文的,这样一来,现存的《算术》只有10卷,共收集了290个有趣的问题。每道题都有出人意料的巧妙解法,这些解法开动人的脑筋,启迪人的智慧,以至后人把这类题目叫作丢番图问题。

美中不足的是,在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的解题方法中,丢番图没有着力探究一般性的解法或解法之间的关联。

《算术》具有东方色彩,用纯分析的角度处理数论问题。这是希腊算术与代数的最高途径。它传到欧洲的時间较晚。16世纪,胥兰德翻译出版了拉丁文《算术》。其后,巴歇出版了经他校订的希腊文-拉丁文对照本,这使得费马走向近代数论之路,他在这个本子上写了许多批注,包括著名的费马大定理。

希腊数学自毕达哥拉斯学派后,兴趣中心在几何,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几何论证的命题才是可靠的。为了逻辑上的严密性,代数也披上了几何的外衣。一切代数问题,甚至简单的一次方程的求解,也都被纳入了几何的模式之中。直到丢番图出现,才把代数解放出来,完全脱离了几何的限制。丢番图认为,代数方法比几何的演绎陈述更适宜于解决问题,因而在解题过程中显示出高度的巧思和独创性,在希腊数学中独树一帜。

独具匠心的假设

丢番图对算术理论有着深入和独特的研究,以解题技巧高超著称。下面介绍的就是丢番图巧妙解题的一则小故事。

丢番图有一位得意门生名叫帕普斯,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跟随丢番图学习数学。一天,帕普斯遇到一个难题:有4个数,把其中每3个数相加,其和分别为20、22、24和27,求这4个数。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解答起来却比较繁琐。因为题中有4个未知数,按照通常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必须设出4个未知数,列出4个方程,得到一个4元一次方程组,然后再解方程组。

于是他设4个数分别为x、y、g、t,则依题意得方程组(如左图),可在具体求解时他被这个方程组搞得昏头昏脑,陷在算式的沼泽里无法自拔。在当时相对落后的文化背景和数学工具的限制下,帕普斯束手无策也在情理之中。无奈之下,他只得向老师请教,询问能否用简便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丢番图看后笑着回答:“行啊!行啊!”随即给出了一个极为简单的解法。

丢番图也是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只是他的设法出人意料、一反常规,不去详细分设4个未知数,而是假设这4个未知数之和为x。于是,这4个数就分别为x减去其余3个数之和,即分别为x-20、x-22、x-24和x-27。由此可列方程:(x-20)+(x-22)+(x-24)+(x-27)=x解得:x=31,最终得出这4个数分别为11、9、7和4。

老师的解答让帕普斯茅塞顿开,心悦臣服的他从此坚定了毕生从事数学研究的决心,并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从上面的故事不难看出,丢番图的解答巧妙之处在于,他没有纠缠在常规思路中,而是采用变通思维进行处理,这充分体现了丢番图作为数学家善于打破思维定势的能力。

巧思妙解和发现

由此不难发现,丢番图拥有过人的数学眼光和高深的数学造诣。

意义深远的贡献

丢番图一直推崇并认为代数方法比几何的演绎陈述更适宜解决问题,在解答过程中更能显示出数学智慧和机巧。比如(a+b)2=a2+2ab+b2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是一条重要的几何定理,而在丢番图的《算术》中只是简单代数运算法则的必然结果,因此,充分体现丢番图数学思想的《算术》几乎就是纯粹的代数著作。代数由此自成体系,这也是丢番图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根据符号使用的情况,代数学可以分为三类:文词代数(完全用文字来叙述而不用符号)、简字代数以及符号代数(除个别地方,一切全用符号表示)。丢番图构建了代数学的雏形,也创设了一些符号,而问题的叙述仍然主要采用文字,和现代的符号代数相去甚远,可算是较为原始的简字代数。

丢番图所处理的问题大部分是多元的,但他只设一个未知数,相当于现在的x,遇到多个未知数时仍用同一符号,而和x2、x3、x4、x5等相当的各次幂,又都有专门的名称和符号,这使得其计算过程非常繁琐晦涩。为了避免混淆,人们不得不运用高度的技巧,这常常使方法失去普遍性。但不可否認,丢番图创设符号仍是代数学的一大进步。

除此之外,丢番图的思想和发现对后世数学家研究数论影响深远。比如前面提到4个数中“任何两数之积再加上1,竟然仍是一个分数的平方”,虽然丢番图给出了答案,但有关这个问题的研讨和探索并没有结束。有数学家对此提出延伸设想:“存不存在4个整数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因为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在整数范围内讨论探究似乎更有必要。基于这样的思路,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最终发现:整数1、3、8和120也具有上述特性,即其中任两数的乘积加上1都是完全平方数。1×3+1=4=22,1×8+1=9=32,1×120+1=121=112,3×8+1=25=52,3×120+1=361=192,8×120+1=961=312,结论验证起来毫不费力,但要在浩瀚的数海中寻找并确定这几个数,绝非易事。这个无独有偶的圆满结局,也印证了“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深刻性。

尽管丢番图谜一般的生平模糊不清,但他对数学的贡献毋庸置疑,“古代代数之父”的地位不可动摇。对于这位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我们理应心怀敬意,铭记于心。

猜你喜欢

数论算术数学家
一类涉及数论知识的组合题的常见解法
“买来的”数学家
几类递推数列的数论性质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数学家相亲
赖彬文
数论中的升幂引理及其应用
做算术(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