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8-11-27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刘慈欣科幻科普

知力记者

2018年9月,我们有幸请到刘慈欣、王晋康、超侠三位科幻大咖,带着众多科幻迷的殷切问候以及知力小记者的问题,我们和三位作家聊一聊科幻。

写作与灵感

问:当初决定要写科幻小说的动因是什么?

王晋康:1992年,10岁的儿子每天都要听我讲故事。有一天儿子问:“爸爸,这个故事是你自己编的还是书上看到的?”我说:“我自己编的。”他说:“这个故事好。”得到儿子的夸奖,我抽时间把故事变成了文字,这就是我的处女作。

刘慈欣: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科幻迷,读的书多了就产生了创作的愿望,想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自己的创意和更多人去分享,所以就开始写科幻小说。

超侠:我是一个科幻迷,也是一个武侠迷。高中时有一本杂志叫《科幻大王》,我写了一篇名为《决斗》的科幻武侠小说去投稿,出乎意料发表了。发表以后拿到了100块稿费,我觉得很不错,又陆续写了几篇小说,就这样走上了文学道路。

问:科幻小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小说里面的前沿科技、新理论,比如时空穿梭、生物芯片等总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这些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什么?

刘慈欣:我觉得对任何人来说,获得灵感都是极其艰难的,没有人能轻易地获得灵感,包括我自己也一样。人长时间地沉迷一个领域,广泛地涉猎这方面的知识,每天都在这方面思考,可能会自然而然产生灵感。但是,写小说的创意和灵感与努力并不成正比。只能尽量地积累知识,丰富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体验,也许能得到一些灵感。

王晋康:灵感可遇而不可求。以我自己的感觉,第一是要通读,包括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第二是无意识地积累。长期准备、大量阅读,某一时刻灵感可能就来了。

超侠:比如平常总是思考科幻方面的内容,某天碰到一件事情让我产生想法了,就会记录下来。再从记录的这些想法中找寻灵感或故事情节,进一步完善,挑最好的去写小说。

畅想未来

问:脑洞题,未来的世界最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王晋康:我经常说,人的逻辑推理是有限的,不能够无限推理。所以我们现在最多只能预测阶跃之前的世界,理论上来讲无法预测阶跃之后的世界。大概50年内,人工智能应该是影响人类最大的一个因素,有可能造成自主意识的出现。

刘慈欣:我提两个画面,一个是好的,一个是糟的。最好的一个画面,我们抬头望向天空,那里都是大大小小的太空城。而最可怕的一个噩梦画面是,整个地球表面恢复成工业时代之前的植被,动物自由地奔跑,鸟儿自由地飞翔,但是一个人也看不到。在某一个地方的某一个地窖里有一台超级计算机,计算机里面生活着100亿人,都是以软件形式在计算机里生活着。

超侠:我感觉在不远的将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让所有人都可以足不出户感受整个世界。这也可能导致人们很难区分真实与虚拟的世界,有可能会创造出无限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觉得虚拟现实技术会越来越真实,越来越难以区分真假。

科普与科幻

问:这个问题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科学小记者吴紫鹏。刘慈欣、王晋康两位老师都是高级工程师,超侠老师也是理工男,请问作为一个科幻小说家,是不是数理化必须要学得好?

王晋康:不一定,科幻作家中文科出身的人不少,而且有些文科出身的作家还能写比较硬的科幻,比如陈楸帆。但科幻作家理性思维能力要强一些,知识储备一定要广博。知识储备不广博的作家只能写软科幻,很难写硬科幻。

超侠:要注意知识面要丰富,科学知识要扎实,不能出错。幻想方面可以天马行空,写到科学知识时别让人挑出逻辑上的毛病。

问:请谈谈科普与科幻有什么联系?

刘慈欣:中国科幻能称为科普是自鲁迅先生开始的,鲁迅先生之后,科幻开始承担科学普及的使命。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科幻作家可能受西方新浪潮运动的影响,认为科幻是文学而不是科普,就努力把科幻转向文学方面。但是现在矫枉过正,以致国内的科幻作家患上了科普恐惧症。其实这个现象是误解,世界科幻三巨头—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的很多作品都有强烈的科普色彩,科幻小说应该允许文学性和科普性共同存在。用科幻的方式去做科普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科幻和科普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科幻中的科学是不太严谨的、文学化的,是科学在文学中的映像;而科普中的科学必须要准确。

超侠:科幻能激起大家对科普的热爱,科幻小說里与科学相关的东西可能会激发读者的兴趣。影视方面,发现频道的许多科学传播节目制作相当精良,里面就采用了大量科幻的手法。

猜你喜欢

刘慈欣科幻科普
刘慈欣素描头像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