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鬼谷子与战国天下

2018-11-26傅剑仁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庞涓张仪鬼谷子

傅剑仁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道德操守极高,却写了一本属阴的《纵横学》……

他先把庞涓、孙膑打发下山,用各自高超的军事谋略,挑起战国纷争,把魏国独强,打成天下诸国都强……

他再把苏秦、张仪打发下山,一个推销“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一个推销“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连横,将相互对立的两种策略,统一于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

行捭阖

纵横学,主要包括合纵、连横两极,有合纵无连横,即无合纵,有连横无合纵,即无连横,纵横即是合纵、连横的对立统一。纵横学的核心,是捭阖。

所謂“捭术”,即是想方设法让对方开口,从中揣摩对方的意图,抓住对方的破绽。

所谓“阖术”,即是择要害处用激烈的言辞令对方无言以对,使其完全听从游说者的主张。

从本质上说,纵横学属阴谋,间或使用阳谋。

纵横学的创始人叫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纵横家、军事家、谋略家。因隐居在卫国朝歌附近云梦山的鬼谷山中,故称鬼谷子。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他创立纵横学,完全是世道逼出来的,从本质上说,是春秋走到战国时的必然产物。

鬼谷子出身名望大家,父亲王错是魏国重臣,深得魏武侯宠信。在罢相换人的权谋争斗中,王错暗中较劲,罢掉了李悝的丞相之位;在吴起训练出“魏武卒”,力抗强秦,连打胜仗后,素不与吴起交好的王错,又参与并支持对吴起的排挤,最终把吴起挤走了。

可以说,父亲王错,是儿子鬼谷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并没有专门给他上课,但从朝廷的传闻、人事的变动,以及父亲的言谈话语、喜怒哀乐中,天生聪慧的鬼谷子,已经对争权夺利、诬告陷害的权谋之术,有了深切的领悟,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家里的书不够读了,鬼谷子来到西河重镇阴晋求学。这里原是秦国的土地,被魏国反复征战拿下后,设西河郡。为使当地的秦人归附,魏文侯把当时的名士大儒请到河西讲学,有百岁大儒子夏,有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段干木,还有子贡的弟子田子方,形成了儒学史上著名的“西河流派”。

鬼谷子到达阴晋时,子夏已去世多年,鬼谷子师从田子方,学的是纵横学。

田子方讲的是他的老师子贡运用纵横术搅动天下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是这样的:齐国权臣田常,想抢夺齐国君位,但他担心高、国、鲍、晏四大家族联手反制,便抽调他们几家的军队去攻打鲁国,打算趁机把四大家族灭掉。

为了救鲁,孔子派子贡开始游说。

子贡先去齐国,见到田常后,大说了一番反话。他说的是,鲁国城墙短小,护城河狭窄水浅,国君愚昧不行,臣僚虚伪无能,百姓厌恶战争,但它是最难攻打的国家。而吴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水深,士卒百姓同仇敌忾,臣僚满腹韬略,却是最容易攻打的国家。

田常认为这是子贡故意耍弄自己,非常愤怒。子贡则不慌不忙地说:国内有忧患,应以攻打强国来转移民众的视线;国外有忧患,应以攻打弱国来平息民众的不满。而齐国的忧患在国内,在四大家族。你真把鲁国打败了,齐国国君得到土地,臣僚得到封赏,这时你对四大家族下手,他们在外征战的军队反扑过来,你难有胜算的把握。而攻打强吴,必久攻不下,且消耗巨大,这样一来,四大家族的势力削弱了,参加作战的死伤,又使得他们掌握的军力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去抢班夺权,不就容易了吗?

田常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决定攻打吴国。但有一点担忧,齐国四大家族的军队已经向鲁国开去了,往回撤,没有合适的理由,会引起四大家族猜测,要坏大事的。

子贡想好了对策,他叫田常把军队停在鲁国边境,由他出使吴国,鼓动吴国以援助鲁国为名,出兵攻打齐国,然后田常将军队回撤,攻打吴军。

吴国会随子贡的指挥棒转吗?

且看子贡,到了吴国,晋见吴王夫差,如是说:拥有百万战车的齐国,一旦攻打鲁国,那它就成为吴国的劲敌了。救援鲁国,就是救援吴国。救援奉行周礼的鲁国,天下诸侯都会称赞吴国奉行大义,你既高举奉行大义的旗帜,又压制住了强敌齐国,称霸天下也就指日可待了。

吴王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决定打齐救鲁。但他想先打完越国再说,因为越国正蠢蠢欲动,担心它趁吴出兵救鲁而从背后捅吴一刀。

子贡给吴王解释:打弱小的越国,天下会指责吴国不仁不义。而不使越国的祭祀断绝,向天下诸侯显示吴国的仁德,援助弱鲁攻打强齐显示吴国的勇敢,这是天下霸主的作为。讲了这些道理后,子贡出使越国,又去游说越王。

面对越王,子贡是这么说的:吴王这个人,残暴凶狠,大臣难以忍受;吴国连年发动战争,弄得国力空虚,士兵疲惫,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越王如果假意出兵辅佐吴王,用金钱美女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满足他的虚荣,他便一定会攻打齐国。如吴国战败,越国兴盛指日可待;如战胜,吴王一定会北上攻打晋国。我告别您之后便去晋国,请晋国配合齐国攻击吴国。到那时,吴国的精锐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您便可趁机攻打空虚的吴国,一战而得。

越王勾践被子贡鼓动得心花怒放,送给他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支,子贡坚辞不受。

子贡回到吴国,汇报做越王工作的情况,给吴王吃定心丸。紧随而至的是越国大夫文种,不仅送来了越国祖先珍藏的步光剑、屈卢矛等宝物,而且请求由勾践带三千越兵,协助吴军攻打齐国。吴王夫差听从子贡的劝谏,收了宝物,接受越国三千士兵,但不让越王勾践同行。

按捺不住了,吴国迅速发起对齐国的进攻。

吴国大军一开,子贡便拔腿出发,走向晋国。

子贡对晋国国君如是说:齐、吴已开战,如吴败,越便会从背后偷袭吴;如吴胜,吴国军队便会向晋国开来。他教给晋国的办法是:做好准备,迎接战斗。

子贡从鲁到齐,从齐到吴,从吴到越,从越回吴,又从吴到晋,从晋回鲁,兜了这么一大圈后,在鲁国静候消息。

消息一个一个传来。

先传来的是:齐、吴在艾陵大战,齐军大败,七个将军及无数士兵被俘;

又传来的是:吴军大举进攻晋国,两军在黄池相遇,晋军率先发起进攻,吴军惨败;

再传来的是:越军渡江袭吴,打到距吴国都城只有七里的地方。撤回救援的吴军,斗志丧失,连城门都守不住,被越军包围了吴王宫,最后吴王夫差被杀,国家灭亡。

儒家大弟子子贡这一圈游说,先骗齐国,再骗吴国,而后鼓动越国、晋国。骗齐,使得强齐衰落;骗吴,使得吴国灭亡;鼓动晋,使得晋国中兴;鼓动越,使得越国称霸。这一圈欺骗、鼓动下来,使得弱小的鲁国,免遭了强齐的进攻。

子贡的这次游说,历史有记载。但作为田子方教学的教材,难免夸大、渲染。

田子方給鬼谷子讲子贡游说的故事,听得鬼谷子目瞪口呆,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子贡可是儒学大家,他这一趟游说,使用的不是欺骗、诈术吗?游说游说,不成想如此力道神通!在此之前,他还从来不曾想过,凭三寸不烂之舌,便能纵横天下,使天下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好坏之变,瞬间颠倒,上下之位,顷刻坍塌。

从此,鬼谷子迷上了纵横之术。他在西河向公羊高、谷梁赤学《春秋》,了解各国的历史演变;向段干木学辅政权谋之道;还钻研了孙子的兵法。他认为,这些都是纵横之术最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拿出真正打动人的说辞来。

在西河学习一年后,父亲王错又把鬼谷子送到了魏国的京都太学。这里各类史书典籍琳琅满目,驳杂丰富。鬼谷子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继续做领悟纵横术的积淀。太学还为鬼谷子请了三位老师,一位是精通天道历法的太史皓,他给鬼谷子讲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再结合天人感应的道理,推算人的祸福吉凶;一位是通晓兵法的司马武,他让鬼谷子对着地图,学习演练排兵布阵;一位是擅长游说的行人强,他教鬼谷子游说的方法、技巧,以及各种不同场景下游说的重点、切入点。三位老师轮流上课,如此坚持了数年,鬼谷子的学业长进很大。精通兵法的司马武,还特地把相传是姜子牙所著的《金版》《六弢》,送给了鬼谷子。诸如“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等精辟的军事论述,使得鬼谷子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父亲王错,与其他臣僚把吴起逼走后,又参与魏国王子继位之争,做得太过分,被魏王罢黜。王错感到自己在魏国待不下去了,打发鬼谷子到楚国谋生。此时吴起已被王公大臣乱箭射杀,楚国无亲人,也无仇敌,安全无忧。为了生计,鬼谷子扯起一面布幡,上面写着“卜卦”二字,在路边算卦赚钱糊口。凭着他学习积淀的天文地理知识和阴阳五行学识,再加上他练就的三寸不烂之舌,鬼谷子的“卜卦”生意日益红火,找他占卜的人越来越多,盘缠也越积越多。有钱了,他就不专事“卜卦”了,而是迈开双腿,游历到处是青山绿水的湘楚大地。不久,在魏国失宠的父亲王错,得知魏国打算偷袭韩国的消息后,便跑到韩国通风报信,并留在了韩国。鬼谷子只好辗转赴韩。

在韩国,鬼谷子又拜在刑名学家邓玉门下,补上了刑名学这一课。

父亲王错老了,儿子鬼谷子大了,王错想给儿子寻一门亲事,且想攀个高枝。当时韩哀侯的金公主久病不起,四处求医问药皆不见好。有人知道鬼谷子能瞧病,提出叫他去试着治治,治好了,便去做媒,让鬼谷子成为韩哀侯的驸马爷。这正是王错最大的愿望,但并没有跟鬼谷子说提亲之事,只是说去瞧病。

鬼谷子去给金公主瞧病,一来二去,公主的病好了,两人也瞧上了。经人撮合,韩哀侯也同意,这档婚事成了,鬼谷子成了韩国的驸马爷,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多次随外相出使他国,深得韩国君臣赏识。鬼谷子则把每次出使的情况,特别是在不同国家、不同事由的游说情况记录下来,编成韩国外交的教科书,臣僚争相传阅。其中游说魏、楚开战,而使得韩国侵伐郑国大获其利,便是鬼谷子运用纵横之术的杰作。

韩国逐渐强盛起来后,便开始打郑国的主意。而郑国背后站立的是楚国,韩国不是楚国的对手。楚国怎么能在韩国攻打郑国时,不出手救郑呢?鬼谷子把纵横术用上了。

他先是派人对魏武侯说:魏国的叛贼吴起死了,正是魏国向楚国报仇的好机会。楚国一向觊觎中原,对韩、魏更是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如果以天子之名出师讨楚,天下诸侯定会一呼百应,韩国更会尊魏国为盟主,倾力相助。魏国被说动了,决心伐楚。

鬼谷子又派人到楚国游说,对楚王如是说:魏国雄霸天下之心不死,向来视楚国为眼中钉。如今吴起死了,魏国认为楚国无人能战了,正加紧准备攻打楚国。韩、魏虽在中原为邻,但魏素有吞韩之意。如楚国出兵伐魏,韩国定助一臂之力。楚国也被说动了,加紧军备,伺机向魏国进攻。

楚、魏果真大打出手,韩国趁机发兵攻郑,结果把郑国的国都攻占了。

鬼谷子在实际中运用纵横之术,小试牛刀,便使得韩国大获其利。

鬼谷子与金公主成亲后,一开始两人相亲相爱,小日子和睦温馨。但因鬼谷子擅长游说之术,断少不了要作为使节被派往他国,且一去便是一月或数月。金公主可能也是耐不住寂寞,便与鬼谷子的一个叫庞喜的门生鬼混上了。此事被父亲王错知道,闷在心里不便说,不久便去世了。鬼谷子的好友给他透了口风,自然他也是心知肚明。父亲死了,妻子背叛了,韩国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鬼谷子离开韩国,来到宋国。

在宋国,大夫高欣把鬼谷子推荐给宋君,被重用。但宋国是个小国,难以在诸多强国中出头,在齐国辩士淳于髡的游说下,鬼谷子转而投奔齐国。

齐国是强国,野心很大,且首先想拿下的便是弱宋。

宋国上下一片恐慌,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提出,鬼谷子来宋,是大夫高欣推荐的,如今宋国难保,只好派高欣去找鬼谷子,叫他要么回宋,要么离开齐国。

高欣沮丧极了,硬着头皮叩见齐君,请求将鬼谷子要回宋国,遭到严词拒绝。又见鬼谷子,流着泪对他说:你若不回宋,或不离开齐国,我家三族数十口性命休矣!

鬼谷子心地极其善良,为人也恪守道德。他在听了高欣的流泪诉说后,深深意识到,宋国是断然不能回的,为了高欣三族性命,齐国也是断然不能留的。投奔哪里呢?鬼谷子回想父亲王错在魏国的权谋争斗,回想自己在韩国的婚姻悲剧,不禁仰天长叹:是老天要我远离世俗纷争啊!

鬼谷子离开齐国,来到卫国的云梦山,在一处名叫鬼谷的山涧住下,隐姓埋名。从此,没有王诩了,也没有王禅了,只有鬼谷子。他在这里远离尘世,冷眼旁观,看战国天下的弱肉强食,看君臣争斗的权谋剧变,并在吟山诵水之余,写了一部《纵横》。从此,他心纳天地,收徒传艺,终老鬼谷山涧。

鬼谷子的纵横理论,大前提是观测之术,即了解天下大势,了解各国君主的脾气、性格、嗜好,了解其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习俗、军事实力,以及与其他国家的远近亲疏、矛盾隐患。在此基础上,再使用捭阖之术,其具体的方法是静听,即只听只琢磨,以静制动,了解其意图;反听,即主动发问,用言语试探对方;以己推人,即站在对方的立场,想对方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附和其心,诱使其把想法和盘托出。捭阖术的五种说辞是:平言,即成事之言;戚言,即亲近之言;谀言,即迎合之言;佞言,即谄媚之言;诤言,即谏诤之言。捭阖术的五种忌讳是:忌病,即有气无力、无病呻吟、没有根据的话不能说;忌恐,即六神无主、语无伦次、唯唯诺诺的语气不能有;忌忧,即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让人生烦的话不能说;忌怒,即条理混乱、钻牛角尖、前后矛盾还力争的话不能说;忌喜,即随心所欲、看到对方上钩便不能节制、夸夸其谈的话不能说。捭阖术的第一要义,是制人而不制于人,重在使用阴谋,间或使用阳谋。其中的“制君之术”“惑乱之术”“背向之术”“离间之术”等等,鬼谷子也有深刻的阐述。

毋庸置疑,鬼谷子纵横术的一整套理论,虽然在人们交往的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但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是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所不齿的,也是看重道法修为的人士所摒弃的。

但我们不得不说,鬼谷子的纵横术产生于战国时期,是必然的,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世道变了,人心不古,篡权弑君、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等为春秋所不齿的作为,已经成了战国天下争霸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恪守春秋传续下来的那套礼制,只能挨打,只有灭亡。而要适应世道的变迁,在争霸征伐的战国时代生存下来,发展壮大,就不得不改弦更张,用纵横术去谋道,去拓展。

更何况,泱泱华夏总不能由如此众多的小国没完没了地打斗下去吧!春秋已然是多战,战国已然是血战,无论是多战,还是血战,死的、伤的、苦的,不都是普通民众吗!止战、不战,才是天下大幸、民之大福啊!

在鬼谷山涧讲学传授的鬼谷子,收徒众多,但从鬼谷山涧走出去,搅动天下,把战国风起云涌的历史搅动得丰富多彩的,有四个高徒:庞涓、孙膑、苏秦、张仪。

庞涓、孙膑出山

鬼谷子打发庞涓、孙膑出山的时候,战国天下的第一强国是魏国,它挟老晋国的余威,东征西討,几乎打败过所有的对手。它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东进,占据河北平原。而实力不弱的齐国,是阻止魏国东进的主要劲敌。虽然魏、齐两国没有发生大的正面冲突,但明争暗斗,使得表面相安无事的局面极其脆弱。鬼谷子把两个高徒庞涓、孙膑打发出去,率先挑起的,即是魏、齐争斗的表面化。

鬼谷子先打发走的是庞涓,他对庞涓说:我在谷林散步时,见一阵狂风将落叶卷起,我随即占了一卦,发现这是你发迹的征兆,你可以下山了,并着他找一株花草,再占一卦。

庞涓找来一朵马兜铃花,这花生性娇嫩,每朵十二瓣,明月夜开,遇太阳便萎谢凋零。

鬼谷子给庞涓算的是:他将发迹十二年;马兜铃生长于鬼谷,遇日便萎,“委”与“萎”相通,旁边加个“鬼”字,便是“魏”字,说明庞涓发迹的地方是魏国。

此时魏国正招贤纳士,庞涓想去的正是魏国。告别鬼谷子时,庞涓再请指教,鬼谷子便送他八个字:“遇羊而荣,遇马而卒”。

庞涓要走了,孙膑十分留恋。庞涓说:待我做了官以后,一定请你下山,与你共享荣华富贵!我若不履行诺言,死于乱箭之下。

庞涓来到魏国,刚踏进宫门,正赶上魏惠王用膳。王宫厨师用大盘盛了一只蒸肥羊路过,庞涓不禁大喜,这不正是“遇羊而荣”吗!

魏惠王问庞涓所学,庞涓意气风发,说跟鬼谷子先生学兵法谋略,不仅将先生所传全牢记于心,而且触类旁通,有自己的领悟和心得。

魏惠王问:我魏国东临齐国,西邻秦国,南有韩楚,北有赵燕,这些国家对魏国虎视眈眈,赵国还抢走了中山国,这当如何应对?

庞涓答:大王如用微臣为将,定能战必胜,攻必克,攻灭六国,兼并天下,也如探囊取物!

魏惠王觉得庞涓口气太大,讥讽他大言不惭。

庞涓则夸下海口:如不操六国于手掌之中,愿提头来见。

敢夸如此海口,魏惠王很高兴,拜庞涓为上将军,兼任军师。庞涓则把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统统召来,统统任命为将军。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练兵。庞涓按鬼谷子先生所教,排兵布阵,反复演练战阵之法。魏国在吴起统兵时,练过“魏武卒”,军队素有勇战遗风,经庞涓捡起来再练,不多时日,便练就了强大的战斗力,且求战热情高昂。

魏国逼走吴起,又逼走商鞅之后,国内政治萧条,军队疲弱,被庞涓练出军队的精气神后,从国君到民众都眼睛一亮。庞涓则从国人的眼光中,看出自己已经在魏国站稳脚跟,于是主动发起对魏国周边小国的侵伐。伐卫,取得大胜;伐宋,又大胜而归。打得体量很大的鲁国、郑国日益恐惧,相约卫、宋一起来魏国朝觐。

这可是魏惠王不曾想到的,四国来朝,尊他为老大,把魏惠王乐坏了,臣僚及国人也喜不自禁。

在举国上下庆贺欣喜的同时,魏国上至国王,下至黎民,都把目光聚焦在庞涓身上,认定他是魏国兴盛的中流砥柱。

庞涓确不负众望,在之后不久的齐国军队犯边时,庞涓率军出击,把齐军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

这一来,魏惠王对庞涓更加倚重了,连连给他加爵授封。而庞涓在一连串的胜利面前,自信心加速膨胀,战必胜,攻必克,成了他日常的自我夸诩。

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庞涓想起了孙膑。同窗学习数年的孙膑,此时是不是还像往常那样,成天面对山涧的日升日落,听着溪唱虫鸣,数着花草枯荣?他想起与孙膑临别时的诺言,自己已经发迹了,得兑现承诺,请孙膑下山来享受他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于是,庞涓以孙膑是孙武后人为由,向魏惠王举荐,请孙膑出山。

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尤其是连打胜仗、很受魏惠王倚重的情况,深居鬼谷山中的鬼谷子和孙膑也都知晓。孙膑只是一味地为庞涓高兴,当然也免不了有点酸溜溜的。同门师兄弟,一个海阔天宽、宏图大展,一个还隐居在崇山草木之中,能不发酸吗?而鬼谷子心里怎么盘算的,没有流露。因为庞涓下山去魏国发迹,在他对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恰在这时,庞涓派来请孙膑去魏国的送信人,来到了鬼谷山。

仍如庞涓出山时那样,鬼谷子叫孙膑采一朵花来,为他占卦。此时寒风萧瑟,百花凋零,孙膑在山涧找不到鲜花,便把插在花瓶的一朵菊花拿来了。

鬼谷子沉吟良久后说:此花虽已残折,但它本性耐寒,经霜不落。你此番下山,就如此花,虽有苦难,但终能化险为夷。你把它放回花瓶吧,这预示着你将回到自己的祖国齐国,并成就一番事业。说了这番话后,鬼谷子将孙膑原名“宾”改为“膑”。

“膑”,是古时一种砍足的刑罚。

孙膑不知鬼谷子为他改名的用意,只是服从。

临别前,鬼谷子交给孙膑一个锦囊,嘱他万分危急时,方可打开。

虽然叫庞涓、孙膑采花占卦,是民间传说附会,但鬼谷子会占卦、有神算是真实的,否则,搅动战国天下布局的,不可能都出自他的门下。

孙膑来到魏国,庞涓隆重迎待。魏惠王欲封孙膑为副帅,在庞涓的领导下同掌兵权,庞涓则提议拜孙膑为客卿。因为客卿上朝时坐第一区,地位仅次于庞涓;还因为客卿可参与朝政议事,且不用施以臣子之礼。

这个安排,体现了庞涓对孙膑的尊重。

孙膑到来,庞涓非常高兴,两人来往甚密,少不了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也少不了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判断。当谈到兵法之道时,庞涓发现,孙膑的军事理论非常精到,头头是道,高他一层。庞涓于是向他打听,这些军事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此时的孙膑毫不设防,说鬼谷子先生叫他看过《孙子兵法》,先生还对该书有详尽的阐述。

庞涓听了,心头一惊。

尤其是魏惠王让庞、孙二人演练阵法时,庞涓布置的阵法,孙膑一眼就看穿,并能立即拿出破阵的方法来。而孙膑布置的阵法,庞涓看不懂,不得不私下向孙膑询问。

这对庞涓是更大的刺激!

《史记》载:“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史记》的记载,给人以巨大且合理的想象空间。

可以想见的是:孙膑的祖籍是齐国,有人便借此做文章,告发孙膑是齐国派来的间谍,被魏惠王打进大牢,施以膑刑,脸上刺字。

可以想到,这个告发孙膑的人,不会是他人,而是庞涓!当然,他不会亲自告发,而会指使他人。因为孙膑是庞涓请来的,虽然此时的庞涓在魏国资望飙升,深得魏惠王宠信,但把个齐国的间谍请到魏国,朝野上下能不对庞涓产生怀疑吗?但庞涓不惧怀疑,他宏大的志向,决定了他另有更大的图谋。

因为知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还知道孙膑读过《孙子兵法》,并受鬼谷子先生的指点,可以想见的是,野心膨胀的庞涓,必然要想方设法从孙膑的心里把这些理论挖出来。

一旦这些军事理论到手,战国天下的战将就都不是他庞涓的对手了。而懂这些军事理论的孙膑,已是一个废人,站都站不起来了。

此时的孙膑,还对庞涓没有丝毫怀疑。庞涓常去看他,可怜他,慰问他,派人侍候他,孙膑感激涕零。庞涓叫他把《孙子兵法》及鬼谷子的阐述写出来,孙膑忍着疼痛,搜肠刮肚地回忆,把凡是能想起来的,一一写下来。

写着写着,孙膑觉得不对劲。他来魏国时间很短,没有与任何人结怨;他在魏国既无亲人,也无朋友,与他交往的只有庞涓一人;加之与庞涓同窗多年,对他的品性、胸襟、气度、野心多有了解,会不会是庞涓为得《孙子兵法》而陷害自己呢?

孙膑不愿意把怀疑聚焦在庞涓身上,可分析来分析去,有关庞涓的疑点又化解不开。纠结万分、痛苦难挨之际,他想起鬼谷子老师的嘱咐,打开锦囊。

锦囊一打开,“诈风魔”三个字,使孙膑全明白了。

原来,把“宾”改为“膑”,全在鬼谷子先生的神算之中啊!

这之后,孙膑就“疯”了,把写到半截的《孙子兵法》毁了,胡言乱语,且哭且唱,吃到嘴里的东西全吐出来,吐出来又拿起来吃。庞涓来看他,他不知道庞涓是何人。庞涓想试探他是否装疯,着人把他扔到猪圈,他便与猪同吃同住,并当着庞涓的面,大口吃起猪粪来。

庞涓叹息一声走了,他相信一个人如果没疯,是不会吃猪粪的。但他还是嘱咐手下,要严加看守。

据传,鬼谷子對此了如指掌,他特地请墨家大师墨子设法营救孙膑,并通过墨子的弟子禽滑厘,把孙膑从猪圈救出,送到了齐国。

孙膑到达齐国后,洗澡更衣,见到了大将军田忌。田忌早就钦佩孙膑,孙膑一到,便拜为上宾,留在自己的府上。

齐国人有个爱好,即赛马,上至国王,下至庶民,都钟情于赛马。只是平民百姓把自己喂养的马牵出来比个胜负,图个乐呵;而有钱人家特别是贵族,则在赛马场砸大把的金钱,用赛马进行赌博。

齐威王爱赛马,他的马是从齐国各地挑选出来的好马。大将军田忌也喜好赛马,他的马虽然也是从各地挑选出来的,但与齐威王的马相比,要稍逊一筹。因而齐威王与田忌赛马,田忌屡赛屡输。输掉大把的赌资不说,关键是面子上不好看。

齐威王偏偏爱点名与田忌赛马,而田忌早就憋了一股劲要赢一回。

再赛马时,孙膑给田忌支了一招。

孙膑的这一招,是在深入研究齐国的赛马规则后支出来的。

齐国的赛马规则是,双方各出三匹马,三场比下来,胜两场者为赢家。孙膑叫田忌将过去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的出场顺序,改為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一调整,从理论上看是能够取胜的。

但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摸清齐威王上、中、下等马的出场顺序,以便有的放矢地应对;二是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有没有胜算。齐威王虽最有条件在齐国各地挑选好马,但大将军田忌,并非等闲之辈,也能从全国把好马选来。经过周密谋划,田忌准备好了对策,就等齐威王下战书了。

齐威王赛马的战书一到,田忌立即响应。

赛场上人山人海,齐威王率文武臣僚全来观赛。第一局,齐威王的上等马赢了,高兴得他嘴都合不拢;第二局,齐威王的中等马输了,他笑不出来了,等着第三局的胜利到来;第三局,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输了。齐威王大惑不解,他可是抱定必胜信念而来比赛的,过去也都是他创造全胜纪录,怎么这次输了呢?他在把大把赌资交给田忌的同时,问他怎么赢的。

田忌于是向齐威王推荐了孙膑,见面一谈,十分钦佩,奉孙膑为王家教师。

孙膑于是在自己的家乡齐国,站上了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为鬼谷子老师对战国天下的布局,演绎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了卫国的漆地和富丘。卫国是魏国的盟国,盟国受侵,不能不管,于是,魏国由庞涓统兵,率军入卫,打得赵军节节败退,退到赵国境内,魏军仍不罢休,穷追猛打,直打到赵国国都邯郸,把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

赵国危在旦夕,只好向齐国求救。

齐、赵两国多有积怨,赵国多次进犯齐国的情景,朝野上下记忆犹新。

齐威王召集臣僚讨论时,主张救赵和反对救赵的两种意见互不相让。不救有不救的道理,但若不救,势头正猛的魏国,吞并赵国,再收服韩国,重现春秋时三晋合一的盛况,那么齐国就必是它的下一个征服目标。如此下来,齐国不仅不可能在战国的天下崛起,甚至连祖先的祭祀都得断了。

齐威王决定救赵,任命孙膑为统兵大将,孙膑辞不肯受,理由是自己是个残废,身为主帅,不能树立军队的威严。齐威王又改任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因受膑刑,孙膑不能似其他将领那样,站在战车之上,只能安坐于辎车之中,不穿战袍甲胄,而是穿一身长袍大袖的儒冠儒服。

田忌手下有八万大军,他打算长驱直入,打到邯郸城下与魏军决战。

孙膑不同意,他说:丝线缠作一团,要解开,就不能不顾起止头尾胡乱撕扯;两伙人打架,要想止斗劝和,就不能跳进去亲自搏斗。而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到纷繁乱象背后的症结。如今庞涓统魏军主力在邯郸大战,留在魏国国都大梁的,必是老弱之旅,我们如果批亢捣虚,军指大梁,并派人把大梁被围的消息散播出去,庞涓听到后,必放弃攻赵而回兵来救,如此,赵之围自可化解。

孙膑非常谨慎,这毕竟是他来到齐国后,第一次作为军师在战场上亮相。直捣魏国大梁,必能解邯郸之围,但庞涓气势正盛,回援大梁的速度一定很快,而齐军回撤途中,很可能与魏军遭遇,双方打起来,齐军没有胜算。于是,孙膑在把军队开往魏国大梁的途中,布下了一招迷惑庞涓。齐国军队进攻大梁之前,佯攻魏国的平陵。平陵是魏国大梁的东面屏障,它的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果真进攻平陵,宋、卫作为魏国的同盟,必然出手相助,切断齐军的运粮通道,这仗就没法打了。

这无疑是排兵布阵的败招。正是这一败招,使得庞涓大上其当。他认为这是围歼齐军的天赐良机,因而从邯郸撤出,下令军队抛弃战车,改用骑兵和步兵追击,嫌速度太慢,又把大部分辎重粮草丢弃,以轻装昼夜兼程,朝齐军追击。

就在庞涓率军必经的桂陵,齐军设下埋伏,待魏军进入陷阱后,田忌一声令下,齐军四面出击。魏军丢弃了战车,只有少数人骑马,绝大多数人徒步,加之长途奔袭,昼夜兼程,十分疲惫,战斗力锐减。而齐军乘坐战车,冲进魏营,横冲直撞,碾死战死的魏军不计其数。

关键时刻,庞涓保持了一份冷静,他认真观察战场态势,发现东面山区齐军力量薄弱,便将魏军收紧,而后向东面发起猛攻,撕开一个口子,使得魏军突围出来。

桂陵一战,是庞涓与孙膑的第一次交手,庞涓虽然中计,牺牲了很多士兵,但主力犹存。齐军也没有恋战,迅速撤回齐国。

两弟子的这番交手,隐居鬼谷山涧的老师鬼谷子了然于心,他站在鬼谷山涧的冷月下,久久无声。

桂陵之战十二年后,山转水转,庞涓与孙膑又在战场上相遇了。

这十二年,是庞涓憋足了劲要打败孙膑的十二年,十二年的憋劲,使得他训练的“魏武卒”战斗力更强,成了战国天下无与匹敌的劲旅。

这十二年,孙膑似乎在等待,事实上也只能等待。他在齐国的声望,远不如庞涓在魏国的声望。但围魏救赵这一仗打得漂亮,齐威王更加宠信田忌、孙膑,把兵权交给了他二人,使得丞相邹忌心生妒忌,埋下了围绕田忌、孙膑与邹忌权谋争斗的祸根。

而此时的战国天下,秦国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刻,商鞅正在秦国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无暇顾及天下纷争。而魏国又与赵国结盟了,为了各自的利益,联手向韩国发起了进攻。公元前341年,魏、赵联军已经在韩国国都新郑郊外叫阵了。

韩国无他国可求,只有向齐国求救。

救不救?三种意见。以丞相邹忌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不必蹚这个浑水;以大将军田忌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发兵救韩,彰显国威;另一派只有一人,即军师孙膑。

孙膑的意见是:韩国必须要救,若不救,即是弃韩肥魏。如果是这样,战国的天下,就没有谁能抵挡魏国军队的侵伐脚步了,齐国也只能向其俯首称臣。

如何救?这是魏国君臣最想听的意见。

孙膑的意见是:缓救。他解释道:告之韩国,齐国一定发兵救韩,激励韩国全力抗魏。待魏国军力在韩国的拼死抵抗下衰减时,再发齐兵救韩,以小的代价去获取大的战果。

韩国仗着齐国出兵来救,倾全国之力,顽强抗击魏国,虽然在庞涓统领的“魏武卒”面前,韩军连战连败,但韩国决不放弃,仍屡败屡战。直到韩国国都新郑即将沦陷时,齐国的大军才投入战斗。

大将军田忌打算率军直入韩境,与魏军决战,被孙膑阻止。他给出的战役部署,还是老战法,围魏救韩。于是,齐军直奔魏国大梁。

庞涓得知后,迅速撤军回救,他经过十二年的憋气、憋劲,对付孙膑的战法,想了一套又一套。这次回撤到魏国后,庞涓变得极其谨慎,他没有向齐军发起追击,而是静观其动。

显然,庞涓在想对付孙膑的战法,而孙膑也没有放弃谋划如何对付庞涓。这对同门师兄弟的斗智比拼,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

孙膑说道:兵法云,百里而趣(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翻译成白话即是:以一百里的速度急行军,会跌倒上将;以五十里的速度急行军,士兵死亡逃散,到达目的地,最多保持一半。正是依据这一兵法理论,孙膑使出了牵着庞涓鼻子使其走进陷阱的高招。

齐军向大梁方向走了,留下满地安营扎寨的痕迹。庞涓派人数齐军留下的军灶,足够做十万人的饭。齐军如此之多,使得庞涓更加谨慎。

第二天,庞涓又派人数齐军留下的军灶,这次只夠做五万人的饭。庞涓一愣,面露笑容。

第三天,庞涓又派人去数灶,这次只够做三万人的饭。庞涓忍不住,仰天大笑大吼:这是魏王的洪福啊!

随庞涓作战的魏太子申,不解庞涓为何如此高兴。

庞涓解释道:齐军入我魏境才三天,士卒逃亡即已过半,这不正是全歼它的机会吗!

孙膑则不断派人打探庞涓大军的消息,得知魏军已过沙麓山,正日夜兼程追来,屈指计算行程,料定日暮时分魏军能赶到马陵。而马陵道在今邯郸的大名府东南,夹在两山之间,山上树木丛生。于是,孙膑请田忌下令,将道路两旁的大树全部砍倒,横放路上,只留一棵大树,将树皮刮去一块,用黑炭书写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按孙膑的部署,齐军挑选上万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的山上埋伏,给他们的命令是,只要树下火光亮起,立即发箭射击。再令田婴引兵一万,在离马陵不远处埋伏,待魏军通过后,再从后截杀。

庞涓率军穷追不舍,到达马陵道时,恰是日落西山。其时十月下旬,天黑得早。先头部队被横在路上的树木阻塞,庞涓令移开。抬头见一棵未砍的大树被剥去一块皮,露出白色,上面隐约写有字,庞涓叫人点火来看。

火光一点,“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字看清了,铺天盖地的飞箭也同时射来。

庞涓深知已经中计,但尚未作任何反应,数箭已经射到了他的身上,他从马上摔下,被人扶起,稍一镇定,便抽出佩剑,刎颈而亡。魏军大败,死伤无数,魏太子申被生擒。

庞涓死前,有没有想起鬼谷子先生所说的“你将发达十二年”“遇羊而荣”“遇马而卒”的话来,不得而知;有没有想起孙膑被他陷害,遭受酷刑,自己是什么感受,不得而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道,庞涓临死说:“竟然教白痴成名!”这么写来无法令人相信。因为利箭射向庞涓的速度太快,他拔剑自刎的速度太快,因而在他行将结束生命之前,他对自己的人生放在战国天下的感悟,哪怕是感叹,都不可能浓缩成一句话说出来。这当是历史的一大遗憾!因为他那时说的,将是最深刻的、最真实的!还因为,他是战国前期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他在生命结束之前所说的,将是对战国天下发展走势最深刻的阐释,能省去这之后历史学家无休无止的猜测。

孙膑与庞涓博弈的这一段记述,孙膑始终是受历史学家,包括普遍读者同情的对象,因为同情,所以有对他人性诚善的认同,这当然离不开对他祖先孙武认同的因素。据传,孙膑感念与庞涓的同门之情,命人将庞涓的尸首装殓后,亲手将其火化,并着人将其骨灰送往云梦山鬼谷涧。

这一切,都在鬼谷子对战国天下的布局之中,他最器重的两大弟子,孙膑被施以膑刑、庞涓被乱箭射杀的结局,在他拈花占卜的神算中都算到了。因而史话演义,有了“遇羊而荣”“遇马而卒”等与神算契合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很是牵强,比如“遇马而卒”的“马”,漫山遍野都是,庞涓会不遇吗?作为魏军统帅的庞涓,十多年间几乎没有停止过骑马作战征伐,他不是屡战屡胜吗,何至于这个“马”定是马陵道的“马”呢?但不得不说,真实的历史故事与演义的历史故事之间,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想象联系,就是智慧联系,更是人们割舍不去的历史情结!

苏秦、张仪对弈

鬼谷子在庞涓、孙膑两个高徒完成他布局战国天下的第一阶段使命后,又派出两个高徒,一个是苏秦,一个是张仪,去演绎他战国天下布局的第二阶段——纵横天下。

问题是,为什么要在战国诸强的混战中,派苏秦、张仪去游说纵横?

答案是,不游说纵横,战国天下诸强混战的烽火,将没完没了地燃烧下去,虽然燃烧到最后,会产生一个天下一统的大国,但连年战火燃烧,天下生灵涂炭,可就苦了庶民百姓。而派苏秦、张仪去游说纵横,便可在较短时间里,让没有能力担当天下一统的国家,从华夏的历史上消失,使有条件担当天下一统的国家,在华夏的版图上迅速崛起。简而言之,即是叫当败者败,助当兴者兴,以尽快结束多国混战,使黎民百姓在较短时间里和平安生。

九州一盘棋,七雄为棋子!苏秦、张仪则是按鬼谷子的布局去下棋。

这,似乎才是隐居云梦山鬼谷涧的鬼谷子,对战国天下的大布局、大构建!

苏秦、张仪拜鬼谷子学纵横术多年,在孙膑出山之后,他俩也想出去闯荡。接续庞、孙二人出山时的历史演义,鬼谷子还是那一套,叫他俩分别采两朵花来,为他们占卦,占得的卦爻是:苏秦先吉后凶,张仪先凶后吉;苏秦很快就会发迹,张仪则晚几年才有起色。

鬼谷子还占得苏秦、张仪水火难容,定有相互攻伐之事,因而嘱咐又嘱咐,叫他俩定要互让,切莫伤了感情。

苏秦、张仪拜别老师鬼谷子,同时出山。

鬼谷子从此不再收徒,在历史上遁迹。

苏秦,河南洛阳人,告别鬼谷子后,把游说的目标瞄向秦国。秦惠文王可不是轻易能见到的,于是苏秦变卖家产,用于疏通关系,见上了秦惠文王的面。

变卖家产,招来全家上下的不满,但苏秦主意已定,特立独行,硬是把家产卖掉上路了。

第一次见到秦惠文王,苏秦表现得过于急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鬼谷子老师教的“捭阖术”全忘了,“制君之术”“惑乱之术”“离间之术”“背向之术”等等让对方开口、上当的“捭术”,以及反制对方,令对方无言以对的“阖术”,全没用上。他对秦惠文王说:秦国的南面有巫山、黔中为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为险塞;现又占据巴、蜀、汉中等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的战马来自北方外族,日行千里,能征善战。苏秦摆出这些秦国称霸天下的优异条件,无非是要说明,只要秦惠文王采纳我苏秦的谋略,秦国即可一统天下。

这一套太直接了,完全背离了鬼谷子教的“捭阖之术”。

秦惠文王教训苏秦:羽毛不丰满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不能实施赏罚,德行不高的君王不能统治万民,政治教化必须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你苏秦还嫩了点,讲的这套大道理,在当今时局下行不通。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不好再谈下去了。可苏秦不肯轻易放弃,他好不容易见到秦惠文王,变卖家产的钱为打点秦惠文王身边的人,花得所剩无几了,因而他缠着秦惠文王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要想称霸天下,不打仗不行。并搬出神农攻打补遂,黄帝攻打蚩尤,虞舜攻打三苗,夏禹攻打共工,商汤攻打夏桀等炎黄圣贤的战例,为自己的说辞辩护。

秦惠文王终于忍不住了,大手一挥,转身而去。

为了游说秦惠文王,苏秦把后半生当赌注全押上了,不能因他大手一挥而作罢,于是,他一连十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谋略主张,以此想说动秦惠文王。结果伏案书写奏疏,连貂皮大衣都磨破了,也不见秦惠文王一个字的回应。

变卖家产的全部盘缠花光了,在秦国也待不下去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惠文王失败后,“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翻译成白话即是:苏秦用破布绑着小腿,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担子,面目黝黑,形容憔悴,一步一步往家走去。

更凄凉的是,苏秦狼狈归来,嫂子做饭,人人有份,唯独没有他的;父母吃饭,不看他一眼;妻子织布,仍旧织布。这对苏秦是极大的刺激,进一步激发了他奋发作为的雄心壮志。

不管家人的冷漠、白眼了,苏秦奋发读书,尤其反复研读姜太公的《阴符》。姜太公垂钓用的是直钩,这明明不是钓鱼,而是钓周文王,愿周文王上钩,最终得到重用,帮助周文王成就了霸业。

这直钩垂钓,与“捭阖术”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联?苏秦久思不得其解,那就在《阴符》中去领悟吧!《阴符》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苏秦苦读揣摩,常常读到深夜。为防止自己读累了打瞌睡,他预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自己的大腿上扎一下,瞌睡越浓,扎得越重,常常扎得血流至足也不知晓。一年多后,苏秦自认为深刻领悟了《阴符》,决定再次出山。《战国策》载:苏秦无限感慨地说:“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那意思是说,他已领悟到《阴符》的真谛,可以游说天下而畅行无阻了。

公元前333年,苏秦来到燕国。他原是去赵国的,被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挡了驾,只好转道北上,到燕国,见到了燕文侯。

燕文侯也是懶得见苏秦的。燕国的东南有辽东,北面有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部落,西面有云中、九原,南面有滹沱河、易水河。燕国南面的碣石、雁门一带土地肥沃,连年丰产;北部土壤虽贫瘠,但盛产红枣、板栗。苏秦跟燕文侯开玩笑说,燕国即便不收庄稼,光红枣、板栗也能养活百姓。关键是,赵国是燕国免遭强国入侵的强大屏障,在苏秦见到燕君之前,秦、赵打了五仗,赵胜三仗,秦胜两仗,檑木滚石、刀光剑影杀得尸横遍野,燕国冷眼旁观,不参战,也不助威,坐山观虎斗,自身的利益丝毫无损。因为这个原因,燕文侯这个国君当得很悠闲,很自在。当然,他也有心交结秦国。毕竟秦国崛起得最快,也最霸道,以为交结这样一个强国,能对自己进行保护。

苏秦的游说,直指燕国要害。

他说:燕国夹在秦、赵两个虎狼国家之间,秦国穿越云中、九原,再翻越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劳师远征来攻燕,划不来,即便占领了燕国,也守不住。而赵国就不同了,它的几十万大军,一个早晨就能开进燕国的东桓,不出一日就能渡过滹沱、易水,不出半月燕国就要改姓赵了。

燕文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听苏秦这么一说,惊出一身冷汗。

见燕文侯进入他的谈话圈套,苏秦才亮出真招——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秦国是“强”,燕、赵、齐、楚、韩、魏是“弱”,“弱”合纵而连为一体,共同抗强秦,则必胜;“弱”合纵为一体,还可防止相互攻伐,如此,燕国也就安稳了。

燕文侯大喜过望,把丞相印信交给苏秦,同时赠给他香车宝马和大把的钱财、宝物,催他赶快上路,去游说赵国。

再去赵国的苏秦,已披上燕国丞相的官服了,赵肃侯不得不见。他给赵肃侯讲的大道理是:国君最重要的莫过于让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祸。而在纷乱的战国天下,要想远离战祸,最重要的是搞好邦交。在讲了这样一番大道理做铺垫后,苏秦替赵国分析:战国天下,秦、赵、齐、楚最强,如果赵国与齐、秦开战,受苦的是赵国百姓;如果赵国联秦攻齐,受苦的还是赵国百姓;如果赵国联齐攻秦,受苦的依然是赵国百姓。而如果赵国与齐、楚等国家建立“合纵”联盟关系,那么,不仅赵国百姓不会遭受战祸之苦,而且为了表达对赵国的感激,燕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毡裘狗马的土地,齐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鱼盐的海湾,楚国会向赵国贡献盛产橘柚的果园,像韩国、卫国、中山国会拿出土地作为赵国的汤沐地。

为了阐明“合纵”的战略意义,苏秦做了多种战略假设,即:假若秦国攻击楚国,齐、魏就能派军支援楚国,韩军就能立即切断秦国的粮道,赵军就能南渡漳河夹击秦军,燕军就能在常山以北出兵攻秦,如此,秦军没有不败之理。当然,苏秦还假设了秦国攻打魏国、齐国,特别是赵国时,“合纵”同盟国出兵切断秦军粮道、设伏分割秦军主力、偷袭秦国国都等战略预案。

苏秦的这些战略预案,说得赵肃侯欣喜万分,他也像燕文侯一样,将丞相印信交给苏秦,同时赠给他香车宝马和大把钱财,催他赶快上路,去游说楚、齐等国。

苏秦坐着驶往楚国的香车没走多远,秦国大军向魏国开战的硝烟飘过来了,硝烟夹带的信息是:魏军主将龙贾被擒,雕阴被陷,秦国大驱军马,正向东挺进。拖住秦国大军东进的步伐,是构建“合纵”联盟的关键!怎么办?

苏秦打道回赵,想出了一个妙计!

张仪是苏秦的同门师弟,魏国人,出身庶民人家,不甘受穷,以学习为业,企望出人头地。就在庞涓、孙膑在战国名声大噪时,张仪登上云雾山,拜鬼谷子为师,专攻纵横之学。张仪学成出山后,去了楚国。

在楚国,虽然张仪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但终究未能与楚王相见,只是在楚国丞相府栖息下来,以谋士身份混口饭吃。

一次宴饮,楚相向众人炫耀一块美玉。这块美玉温润透亮,十分珍贵,大家争相传看,赞叹不已。因为人多,还因为大家都喝了点酒,传着传着美玉不见了。楚相当场下令搜查,查来查去也没有查着。查不着,大家便用心来查,心查的结果,聚焦在张仪身上。因为出席这次宴饮的人中,张仪最寒酸,加之他平时夸夸其谈,不讨人喜欢,所以人们都认为是张仪偷了。

张仪确实没偷,挨打了几百鞭子,浑身打得血肉模糊,还是没偷。虽然众人怀疑是他偷的,但谁也拿不出证据,只好把他放了。

张仪回到家,妻子很心疼,劝他不要再去耍嘴皮子了,老老实实在家耕田过日子。张仪则嬉皮笑脸地张着嘴问妻子:看看舌头还在不在嘴里?

舌头还在嘴里,用鞭子是打不掉的。张仪游说天下搅动战国,靠的就是这张嘴和如簧巧舌。

张仪挨打时,苏秦已经挂上了燕国和赵国的相印。恰在这时,有人主动上门,给张仪出主意,说你跟苏秦是同窗,关系又好,如今苏秦在赵国丞相府高就,你怎么不去投奔他呢?

于是,张仪来到赵国,在丞相府拜上名帖。

名帖报上去了,却没人搭理他。此时的张仪悔恨交加,悔的是不该来找苏秦,恨的是苏秦不讲同窗友谊。想见苏秦见不着,想走又怕失去苏秦来见他的机会。如此煎熬了几天,苏秦终于见到了。

见苏秦是在赵国丞相府,苏秦丝毫没有老同学相见的热情,他高坐堂上,令张仪坐堂下,一副接见下臣、公事公办的架势。更可气的是,苏秦赐给他的食物,竟是奴仆、侍妾吃的饭食。不仅如此,苏秦还在高堂大声数落张仪,说同拜在鬼谷子老师门下,你张仪竟然混成了一个乞丐;我苏秦本想举荐你,你这个样子如何举荐!

遭受如此羞辱,张仪决定报复。报复当然是攻打赵国,因为苏秦在赵国为相。而有能力攻打赵国的,数遍战国天下,唯有秦国。于是,张仪带着满腹的复仇怒火,前去投靠秦国。

而要见到秦惠文王,没有大把的金钱疏通关系,是不可能的。对此,张仪心知肚明。苏秦是变卖家产才见到秦惠文王的,自己没有金钱疏通关系,在楚国见不到楚王,还受了一通冤打。怎么办?张仪满腹焦虑。

恰在这时,又有人主动帮忙,带上车马,还有不菲的财物,陪送张仪赴秦。

有了金钱铺路,张仪获秦惠文王召见。

在张仪走投无路时,建议他投奔苏秦的那个人,以及张仪被苏秦羞辱后赴秦,送给他车马和金钱的那个人,这时又出面了,他对张仪说,这都是苏秦一手导演的。苏秦正在搞南北合纵联盟,他担心秦国大军东进,破坏了这一计划,就故意激怒你,使你赴秦,阻止秦国东进攻赵,以使他完成南北合纵联盟。

张仪恍然大悟,羞愧难当。他对这个“有人”说:请转告苏秦,只要我在秦国掌权,就绝不攻打赵国。

因为金钱的铺路,秦惠文王接见了张仪。战国天下正在酝酿重大变革,苏秦已挂燕、赵两国相印,一旦六国的相印都挂在他身上,秦国想染指其中的任何一国,都会遭遇巨大的阻碍。今非昔比了,秦惠文王不得不寻求对合纵联盟的破解之策。一番交谈,张仪被封为客卿。张仪给秦惠文王出的主意则是伐韩,而不是伐赵,以使苏秦完成他说服六国合纵联盟的使命。

苏秦于是继续游说,他从赵国出发,第一站,是韩国。他把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变成是赵国国君捎的话,对韩宣王说: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军队数十万,天下最精良的弓箭刀枪剑戟,都产自韩国。韩军士兵勇武无比,手执利剑,一人能敌百人。而韩国委曲求全,一味地迁就秦國。韩国的领土有限,秦国的贪欲无穷,以有限的领土,去满足无穷的贪欲,这正是花钱购买怨恨灾祸的行为。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你韩宣王的贤明,手里又有举世闻名的强兵,竟然当牛的屁股,实在使人羞愧难当。

苏秦并非信口胡诌,《史记》载:韩军的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韩军士兵持此利剑,以一当十。

《战国策》载:韩宣王听了苏秦的游说,顿时脸色大变,手按剑柄,仰天长叹道:我宁可死,也不向秦国屈服。并表态率领全国,加入合纵联盟。

苏秦出发的第二站,是魏国。他对魏惠王说:魏国武装部队中,野战军二十万,奴隶军二十万,突击队二十万,后勤部队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手握如此强大的军队,竟然有人劝魏国去当秦国的附庸,真是令人震惊!

事实是,此时的魏国,已经被秦国收拾得没脾气了。魏国不仅自称为秦国的属臣,而且为秦王建造离宫,接受秦国的分封,采用秦国的冠服式样,春秋两季都去秦国纳贡助祭。可能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听了苏秦的一番鼓动,魏惠王明确表态,魏国绝对听从赵国的安排,加入合纵联盟。

第三站,苏秦去的是齐国。齐国是东方大国,与秦国相距很远,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国家。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琊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据载,齐国泰山以南和清河一带的百姓,从来就没有征过兵,但齐国同样侍奉秦国。

苏秦分析道:齐国之所以侍奉秦国,既不是受到秦国威胁,也不是齐国无能,而是齐国消息闭塞,战略方式不当,对战国天下大势不甚了解。苏秦介绍了一番天下形势说:齐国人过于富庶殷实,大家都沉湎于斗鸡、赛狗、赌博、踢球。临淄大街上,人多得把衣襟连起来可作帷帐,人们抹下脸上的汗珠就像下雨。秦国暂时没对齐国征战,那是还没有把韩、魏等国拿下,一旦拿下,就轮到齐国了。

《战国策》载:齐威王说,我真是个糊涂虫!我愿率全国民众,追随赵国。

苏秦最后一站,去的是楚国。楚国是当时战国天下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几乎是历史学家的共識。但战国一路走来,楚国跌跌撞撞,内政不治,腐败横行,内斗不止。但楚国毕竟身经百战,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所以称霸天下的野心不死。

苏秦十分熟悉楚人的“蛮性”,所以用利益为诱饵。他对楚威王如是说:楚国加入合纵联盟,就可以使秦国陷于孤立。我可以保证,让崤山以东的各国,四季进贡,接受你的领导,把国家和祖先的祭坛,都交到你手里,训练的精兵,都由你统领。

利益的诱惑,并未使楚威王动心。真正动心的,是联合六国共同抗秦。楚威王早就作过合纵抗秦的谋划,只是周边国家被秦国打得诚惶诚恐,根本不能与他们议事;而国内臣僚大都反对合纵联盟,找不到帮助他实现联手抗秦的有力助手。苏秦送上门来一说,正合其意,立马拍板,加入南北合纵联盟,共同抗秦。

可以说,六国中,楚国是真心合纵的国家。

游说大半个中国,苏秦凭一张嘴,说动了六国的君王,一致拥护合纵,以赵国为核心,以苏秦为盟主。六国都把丞相印信交给苏秦,同时送给他车马、钱财、礼品。

苏秦达到了人生成功的顶点,在回赵国复命途中,特地到家乡洛阳看望亲人。《史记》载:“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俯伏侍取食”,即趴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服侍苏秦用餐。

苏秦感慨万分,昔日游说秦国失败,徒步回家,黄昏残照,夕阳如血,穿着草鞋,背扛肩挑,好不凄凉的一幕如在昨天;回家后受家人冷落、嘲讽的一幕也如在昨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说:“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

亲人之间都如此势利,何况外人呢!

张仪被苏秦激将到秦国后,兑现承诺,帮了苏秦的大忙,苏秦游说六国成功,当上了南北合纵联盟的盟主,使得“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合纵联盟,演绎了战国史上的大联合、大变局。而一手主导“事一强以攻众弱”连横战略的张仪,则从“合纵”的反面,用“连横”对战国史上的大联合、大变局,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拆解。

这,才是鬼谷子传授给苏秦、张仪“纵横术”的真谛。

苏秦挂上六国相印后,使命就完结了,而张仪导演的“连横”,在秦国才刚刚拉开序幕。

公元前328年,秦国张仪和公子嬴华率军攻打魏国边城蒲阳,秦军的战鼓一擂,蒲阳就攻陷了。接着,张仪便向秦惠文王建议,把蒲阳归还魏国,这还不算,又建议派秦国公子到魏国做人质。

魏国傻眼了,不知秦国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既不敢拒绝,又不敢接收。

就在魏惠王脑袋还在发蒙时,张仪登门来了,他对魏惠王说:秦国可是真心诚意对你好,魏国应该懂事,应以礼还礼。

魏惠王立即听懂了。按照惯例,一国接受另一国的礼物后,所还之礼应该更贵重一些。秦国已经给魏国送了一个边城蒲阳,你魏国不能没有表示吧。魏惠王听懂后,将魏国的上郡和少梁,割让给秦国。

攻陷蒲阳,又归还蒲阳,秦国伐魏这一仗,白白得了魏国上郡、少梁两座城池,在道义上还不受指责。

秦惠文王对张仪的谋略非常欣赏,封他为丞相。

坐在丞相府的大堂之上,张仪给楚国的丞相写信,说他没有偷美玉,却遭诬陷,遭受鞭笞之辱。他警告楚丞相,好好守护楚国吧,如今我张仪不偷玉璧,专偷城池。

公元前313年,秦国准备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邦交敦睦,并订有共同抵抗外患的盟约。秦国担心一战而面对两国,于是把张仪那张嘴派上用场,叫他从中斡旋。

张仪在此之前去过楚国,对楚国的情况特别是楚怀王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他对楚怀王说:假若你与齐国断交,那么,秦国就将商於地区六百里的土地割让给你。不仅如此,还从秦国挑选最漂亮的女子送给你做妾,两国世代结亲,永结兄弟之好。楚怀王经不起六百里土地和美女的引诱,不顾臣僚的反对,迅速与齐国断交,与秦国结盟,并任命张仪兼任楚国丞相,给他送了一批贵重礼品。

张仪回到秦国,闭门谢客,佯装养病,他要等待他所期待的结果出现。三个月后,如愿以偿。

这三个月,楚国为了讨得秦国的欢心,做了许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比如,特地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什么话难听挑什么话骂,终于激怒了齐国,一改与秦国为敌的立场,与秦国结盟。

结果等来了,目的达到了,张仪的“病”也好了。他“病”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见楚国使节,故作惊讶地说:你怎么还在这里,不去接收我许诺给楚国的六里土地?

六百里变成六里以后,楚怀王才清醒过来,下令与秦国作战。丹阳首战失败,蓝田再战再败,只好屈服,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在战败者的席位上缔结与秦国的盟约。

秦国在大咬了楚国一口后,出于战略考虑,打算用武关换楚国的黔中。楚怀王为报被张仪欺骗耍弄之仇,提出奉献黔中而不要秦国的武关,只要张仪一人。

不要土地要张仪,就是要他的命!

张仪不顾劝阻,毅然前往。

张仪一到楚国,就被打入天牢。

張仪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胆量,是因为手里捏着一张平安无事的底牌。

在楚国挨过一顿冤打,张仪最恨楚国。受秦国重用后,张仪为了立功,作为秦国使节去楚国游说过一次,不受楚怀王待见,但张仪就是赖着不走,弄得楚怀王心里很烦恼。

突然有一天,张仪提出要走,去韩国。楚怀王巴不得他走,赶紧送行。张仪问楚怀王是否有什么需要,包括给韩国传个话什么的。楚怀王就是想打发他走,什么需要也没有。

“美女呢?”张仪问。

楚怀王眼睛一亮。

张仪对楚怀王太了解了,他贪财、好色、惧内,脑子还不够用。张仪对中原女子如仙如妖的描述,楚怀王听得神魂颠倒,他立即赠送张仪大把金钱,请他帮忙寻找美女。拿到金钱后,张仪磨磨叽叽不走了,还故意放出风来,他要去中原为楚怀王寻找美女。

楚怀王的南后和宠妃郑袖听说后,火速拜访张仪,南后一出手就送给张仪千金,郑袖也是大把地送,拜托张仪,千万别在中原寻找美女。张仪则拍着胸脯向她俩保证,绝不会动摇她俩在后宫的牢固地位。

终于要走了,楚怀王给张仪举行欢送宴会。酒都喝得有些微醉时,张仪提出,听说南后和郑袖是楚国大美女,希望能面见欣赏。楚怀王的脑子不够用表现出来了,他非常高兴,立马把南后和郑袖召来。张仪一见,扑倒在地,大呼该死。楚怀王还不明就里,问怎么了。张仪说,南后和郑袖比仙女还美,中原美女可比不上,他可不敢到中原去找什么美女了。

就这样,大把让找和不让找美女的钱装进兜里后,美女不用找了不说,还获得南后和郑袖的好感。

张仪帮秦国骗得楚国六百里地,并作为秦、楚交换筹码,被打入楚国天牢后,优哉游哉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在楚国被他收买的靳尚,是楚怀王的宠臣,南后、郑袖对张仪满心感激,他深知,这些人会帮忙救他。果不其然,楚怀王经不起南后、郑袖的缠绵,也经不起靳尚的叨叨,没几天便把张仪从天牢请出来了。

《史记》载:“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张仪从天牢出来,一点儿也没有被囚的狼狈和尴尬,一见楚怀王,便以秦国丞相的口气给予教导,大谈楚国必须臣服秦国的道理。说服楚国后,张仪赶到韩国,一席话把韩国降格为秦国的藩属国。接着出使齐国,出使赵国,出使燕国,鬼使神差地使这几个国家都甘愿侍奉秦国,并割让大片国土,作为臣服秦国的见面礼。

至此,张仪推销连横的成果,达到顶峰。

天下一盘棋,七雄为棋子,苏秦和张仪用合纵、连横进行对弈。

苏秦的合纵布局,使得对征伐有瘾的秦国,龟缩了十五年,没敢出函谷关。

张仪的连横布局,使得战国天下除秦之外的六雄,日益衰落,不得不向秦国俯首称臣,或割地纳贡。

这场拿战国天下布局的对弈,在苏秦、张仪走到人生尽头时,终于谢幕了。

两位杰出的游说家,是如此谢幕的:

苏秦是被车裂的,即常说的五马分尸。关键是,车裂是苏秦自己提的要求。苏秦披挂六国相印回赵国复命途中,一路走,一路撒钱,见到亲人撒,见到邻居撒,给身边的随从撒,且出手很大方。这似乎是苏秦才有的预感。虽然他把六国盟书送给秦惠王,使得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但苏秦心知肚明,这一纸合纵的盟约,实际是一张废纸,六国各怀鬼胎,联盟极其脆弱,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一瞬间的对峙火花,都可以使六国合纵联盟毁于一旦。

果不其然,当苏秦回到赵国时,秦国的公孙衍说服齐、魏,三国联手向赵国发起了夹击进攻。赵王把满腔怒火撒向苏秦,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

苏秦没辙了,请求出使燕国,报复带头拆散合纵联盟的齐国。

燕国也变了,支持苏秦的燕文侯去世了,接任的太子燕易王,刚刚娶了个秦国公主为妻。而齐国呢,趁燕国国丧,发起进攻,一口气夺走了燕国十座城池。

燕易王斥责苏秦:燕文侯拿出大把钱,资助你苏秦游说六国,可齐国打了赵国又来打燕国,你搞的合纵联盟管什么用!

燕易王当然不会说,是自己娶秦国公主,率先破坏六国联盟。

苏秦在燕国也待不住了,只好去齐国。

见到齐威王时,苏秦头昂得高高的,并特地向他深表哀悼。莫名其妙嘛!何来哀悼之有?苏秦对齐威王说,即便是快要饿死的人,也不会吃乌头来充饥,乌头是毒物,毒发身亡比饿死快得多。燕易王娶的是秦公主,是秦国女婿,你夺人家十座城市,不就像吃了乌头一样吗?燕国打不过你,秦国呢?

齐威王吓得面如土色,赶紧把夺燕国的十座城池还了。齐国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燕国十座城池,被苏秦一席话又送回去了。齐国朝野大骂苏秦是大骗子,待齐威王回过味时,苏秦已跑回燕国了。

凭一席话,为燕国收回十座城池,理应受到封赏,可燕国不领情,苏秦一回到燕国,官职便被剥夺了。原因很简单,燕国一些臣僚诋毁苏秦,说他不忠、不义。

苏秦承认自己不忠、不义,他对燕易王说:

曾参是天下公认的大孝子,为了尽孝,他从未离开父母在外过上一夜;伯夷是品性高洁的典范,不愿做孤竹国的继承人,也不接受周朝的封赏,最终在首阳山饿死;尾生是诚信的典范,约好了与女子见面,时间到了,女子仍然没来,他信守承诺,不见不散,结果潮水上涨,他抱着桥柱等,被淹死。这三个孝、忠、信的典范,无益于国家和人民。

燕易王不解。

苏秦接着说:我如果像曾参那样孝顺,就不会抛弃老母,不远万里来辅助燕国;我如果像伯夷那样愚忠,就不会为了燕国十座城池去游说齐国;我如果像尾生那样诚信,就不会欺骗齐王。

担心有些嫩的燕易王还是听不懂,苏秦又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在远方做官,妻子耐不住寂寞,与他人通奸。听说丈夫快要回来了,淫妇与奸夫阴谋毒死丈夫。淫妇的侍妾心地善良,她既不想毒死主人,也不想被淫妇赶走。于是端着毒酒走到主人面前时,故意摔倒,把毒酒洒了。结果遭主人打板子。

听了这个小故事,燕易王明白了,苏秦犹如那个侍妾,一片忠心为两全其美,结果还被人诋毁。于是善待苏秦,恢复了他的官职。但苏秦已经走向了谢幕之路,好运不会再伴随他。不久,传出苏秦与燕文侯的妻子,即燕易王的母亲私通。这也许是真有其事,毕竟苏秦在战国舞台上魅力四射嘛;也许是诬陷,毕竟他游说所使用的欺诈、诡辩这一套,为很多人所不齿,因而用与燕文侯妻子私通来编派羞辱他也未可知。

苏秦在燕国再也待不下去了,他决定去齐国。因为齐国破坏了他好不容易撮合起来的合纵联盟,他恨齐国;齐国也恨他,因为他耍两片嘴皮,把齐国用将士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十座城池,又騙回去了。

苏秦这次赴齐,是人生谢幕的尾声,他要把齐国搞乱!例如,齐宣王去世后,苏秦鼓动继位的齐湣王,不惜劳民伤财,为齐宣王举办盛大豪华的葬礼;再例如,他鼓动齐湣王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侵占百姓耕地,兴建高大排场的宫殿。终于,齐国遭各国舆论强烈指责,百姓极其不满,民怨沸腾。

恰在这时,燕易王突然死了,继任的燕哙,不明就里,联手齐国,诋毁苏秦。齐国大夫不惜重金,雇用浑身恶胆的杀手,刺杀苏秦,但未能一剑致死,留了一口气让他痛苦地喘息。但就凭这一口气,苏秦又运用上了自己的智慧。

齐国大动干戈,在国都临淄搜查凶手,但因有齐国大夫掩藏接应,凶手久抓不着。苏秦于是对齐湣王说:你将我拉到闹市,告示天下,苏秦是燕国来齐国搞破坏的,要将他车裂,凶手就会现身。

齐湣王也想查清这背后的鸡肠鸭肚,便将苏秦在闹市五马分尸。

在苏秦被撕裂成几块的残酷一刻,果然凶手现身,是齐国大夫雇来的,让齐湣王看清了事件真相。

至此,苏秦的人生谢幕终结。

再看张仪,他似乎比苏秦幸运。

第一阶段,张仪说服魏国、楚国,北上又吃定韩国;第二阶段,张仪说服齐国、赵国,最后北上吃定燕国。返回秦国的路上,传来噩耗,鼎力支持他的靠山秦惠文王死了。继任的秦武王,当太子时就讨厌张仪,加之陈轸、公孙衍等过去曾与张仪明争暗斗的大臣,很受秦武王宠信。

秦国待不下去了,怎么办?

张仪经过一番谋划,为秦武王献上了“出三川,临二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划。张仪知道,秦武王对周朝九鼎垂涎得很,便利用齐国最恨自己的情况,亲自出使魏国,引得齐国来攻魏,待齐、魏大战,而无暇他顾时,秦国趁机发兵攻韩,穿过函谷关,直奔周天子处取九鼎。

秦武王虽然讨厌张仪,但对张仪献上的这一计谋,还是十分欣赏的。他特地下令,准备了三十辆豪华马车,大张旗鼓地送张仪入魏。

张仪前脚到,齐国大军就开来了。

张仪于是派出门客冯喜拜见齐宣王,见面第一句话即是:你既然憎恨张仪,就应该叫张仪的生存没有依托才对,怎么反而帮助张仪增大依托呢?

齐宣王听不懂,他张仪躲到哪里,我齐国就打到哪里,这怎么叫帮助张仪增大依托呢?

当有人把张仪与秦武王的密谋告诉齐宣王后,他幡然醒悟,下令火速撤军。

张仪的目的达到了:一方面,逃离了秦国谗言中伤他的那个环境,因为再不离开,接下来就不是谗言中伤了,而是性命攸关;另一方面,他躲过了其他国家来找他的麻烦。最恨张仪的齐国,都回撤军队不去阻拦秦国抢周朝的九鼎了,其他国家也就没有那么急迫来跟张仪较劲了。

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病死。

张仪死了,苏秦也死了,可以说,鬼谷子布局战国天下的使命完成了。但他二人作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游说家,成功的秘诀是值得深思的。在司马迁的笔下,苏秦、张仪,包括鬼谷子,都是不受褒扬的。儒学大师孟轲,把他们从大夫的行列剔除出去了;才高八斗的大学者扬雄,则对他们作了巧言令色佞幸之辈的盖棺定论。

他们不受儒学泰斗和史学巨匠的好评,是情理之中的事。儒学总体属阳,而纵横学总体属阴,二者不存在对话和交流的基础。加之人们对属阴的纵横学也不认同,类似游说中普遍使用的欺骗诈术,是人们认定并普遍排斥的损人利己行为,甚至是伤天害理的。再加之儒学讲究地位、名分,苏秦、张仪都出身贫寒,凭自己的才华,登上数国丞相高位,让历史的发展变迁完全受制于他们的政治智慧,甚至受制于他们的喜怒哀乐。仅此一点,儒家和史学家就不舒服,就不喜欢。

但历史的功过不是以儒家、史学家的好恶为转移的,你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秦国吞并六国,一统华夏江山的宏大历史功绩,至今仍让华夏子孙享用。

原载《作家》2018年第6期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

猜你喜欢

庞涓张仪鬼谷子
旷世奇书《鬼谷子》
压低别人并不能让自己更高
天下棋局
鬼谷子考查学生
天下棋局
深交三种人,绝交三种人
鬼谷子七十二术
孙膑与庞涓
没有力量,就没有正义
比赛吃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