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

2018-11-26于瑜

新闻爱好者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并明确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这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重视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和中央文件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1月出版了高职教材《中华传统文化》。该教材紧扣两办文件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对实现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唤起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综合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等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容

(一)坚持从文化本位的观念出发,凸显中国文化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一书从中国的文化本位出发,比较诗意地阐释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文化。教材所选的文章主要有《诗经》、《楚辞》篇章、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小说等,都是立足传统,从中国文化本位出发。中国古代的“文学”概念宽泛,包括三种含义:《论语》中弟子的“文学”,指对西周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文学是“学术”,《墨子·非命》有言:“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3]文学是“词章”,《史记·吕不韦传》说:“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4]所以,总体上来说,包括“文章”“博学”两种含义,甚至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之为“文”。人的服饰、言语、行为、动作,亦可称之为“文”。比如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提出日月叠璧为“天文”,山川焕绮为“地文”,傍及万品,动植皆文。《文心雕龙·情采》提出“形文”“声文”“情文”。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得从中国的文化本位出发。

(二)内容具有典范性与广延性

该书选文具有典范性。比如《诗经》部分选择了《鹿鸣》《蓼莪》,汉赋选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唐诗部分选择了李贺的无题诗,宋词部分选择了《临江仙》《钗头凤》《摸鱼儿》等经典名篇,元明清戏曲部分选择了《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明清小说选择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部分篇章,这些诗文词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选文还具有广延性。比如唐诗部分就有《还陕述怀》《独不见》《春宫怨》等流传度不太广的诗,宋词部分也有《玉楼春·春恨》《西江月·梅花》等不太常见的词,戏曲部分也有《琵琶记》《救风尘》等不够知名的篇章,这些所谓的流传不广的诗词曲和常见的名篇一起相映成辉,将该书的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做到了选文的典范性和广延性的良好结合。

(三)注重原典和理论相结合

要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那就必须要读原文。该书面向的主要对象是高职生,过多的理论对他们而言是繁琐和枯燥的,纯粹的文言文对他们而言也是不易理解的,所以将作品原文和理论讲解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該书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该书选取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原文,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原文,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作品选”,同时每个专题都有理论讲解,引导学生去探索中华文化,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总体上来说,该书作品选择以及理论讲解上都非常不错,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都会有很大帮助。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中华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国际文明对话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价值观消极影响凸显,利益诉求和道德缺失日益突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也变得十分紧迫。《中华传统文化》的出版发行,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高职院校中华文化教育价值诉求的思考。

(一)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5]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着力倡导民惟邦本、政者正也、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成为今天的启示和镜鉴;弘扬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学生向上向善。总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让学生认同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唤起学生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最深厚的源泉

“民族精神是指在长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6]一个民族要得到生存和历久弥新的发展,民族精神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既不是内部自发形成的,也不是由外部简单移植的,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裂过的文化,记载着先民的伟大创造,蕴藏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然而我国某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仅凭一些影视作品或是杜撰的网络作品,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作为联结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的独特组织,应从时代的高度、文化的视角,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使命。

(三)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必要手段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为了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谋求生存发展,就将办学理念定位为“以市场为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人才培养中过度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轻育人的问题。这种状况的出现,无不提醒着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而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关键。当下,高职院校只有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对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保障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成长性的理想人格养成和精神建构中,切合了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渠道

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保障。《左传》云:“大上有立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在校生2680.21万人,占高校学生的半数还多,这么大规模的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毕业后将直接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及政治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中华传统文化》所选篇目都是透着“真善美”之光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背景,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益于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新教育方针;有益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益于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更有益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全方位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国各地也相应出版了多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但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编写标准,各个地方的教材编写都处于探索阶段。综合来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书,内容丰富、框架合理,不失为一本集科学性、经典性、广延性为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3]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6).

[6]温静,王树荫.弘扬民族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4).

(于瑜/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高讲)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