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8-11-26许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导图记忆文本

许茹

思维导图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于20世纪60年代创造,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组织性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该理论认为,学生只要将已有的认知图式与文本信息联系起来并彼此匹配时,就能理解材料的内容。

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直接应用到语文教学的预习、课堂教学、整理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环节中,能够让学生在面对大量的语文知识时掌握方法,把握主线,并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提升思考技巧,發展学生的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教师在预习时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寻找课文的知识点,梳理文章结构、要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对文本展开梳理。学生通过先读后绘,对文章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会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困难,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激发学生去更多地思考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内容,从而拓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会根据设定的学习目标,自己抓住关键词梳理出文本中的学习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文章结构、情节线索都有了初步了解,也对要掌握的学习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独立完成知识的前期学习,还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课后,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完善后的思维导图,复述这节课的内容,并详细讲述其中一个知识点。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指定小组成员帮助其完成。鼓励学困生参与讲解,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大大地提升了预习的效率和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思维导图除了辅助学生课堂学习,还是学生复习巩固的好帮手。语文由于知识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和目的性的偏差。当学习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后,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把相关的零散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展示,组织成完整的系统框架,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重难点,引导学生对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这样,形成的认知图式便于理解、记忆,不仅可以提高记忆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

(责 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导图记忆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第6章 一次函数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