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下肢骨牵引护理用具的制作与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2018-11-26孙懿松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下肢骨用具舒适度

施 静,孙懿松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上海 200065

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40%,下肢骨牵引是下肢骨折、脱位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牵引术是利用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作用于骨折部,达到复位或维持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1]。下肢骨牵引有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和跟骨牵引等,主要用于下肢骨折患者的保守治疗或术前准备。由于骨牵引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2]。进行下肢骨牵引时,一般在牵引架上缠绕纱布绷带抬高肢体进行牵引,由于绷带粗燥,柔软性差,长期使用易引起压力性损伤、继发感染等[3]。为防止足部压力性损伤,目前临床上通常应用的足部防压工具有软枕、毛巾等,但这些防压用具的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而影响预防的效果[4]。为规范牵引护理,提高患者舒适性,减少并发症,研究者改良设计了一款骨牵引护理用具,经下肢骨牵引患者使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因下肢骨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牵引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平均(44.67±6.5)岁。跟骨牵引67例,胫骨结节牵引33例。纳入标准:单处骨折行下肢骨牵引的患者;能够耐受牵引治疗;牵引时大于72 h。排除标准:患者及家属不愿参与此次研究;危重患者且有认知障碍;患者依从性差,牵引时间过短。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5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平均(44.67±6.5)岁;牵引时间平均(7.6±2.01) d;胫骨结节牵引17例,跟骨牵引33例。对照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平均(46.77±6.1)岁;牵引时间平均(7.5±1.56)d,胫骨结节牵引19例,跟骨牵引3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牵引部位、牵引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纱布绷带缠绕牵引架抬高肢体进行牵引,棉垫垫于跟腱部防止压疮。 实验组患者给予改良下肢骨牵引护理用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320533710.1)进行下肢骨牵引,其他护理措施按骨牵引常规护理执行。

1.2.1 骨牵引成套护理用具材料与制作

骨牵引成套护理用具由牵引体位垫、牵引保暖被和可调式足垫构成(图1)。

牵引体位垫采用海绵圈圈绒布复合材质构成,两侧配有多个可调式双层尼龙搭扣。牵引保暖被由软质棉布构成,中间夹层为薄型晴纶被。两侧配有尼龙搭扣可固定于牵引体位垫。可调式足垫分为内外2层,外层为海绵与高支毛巾材料,里层为可分隔硬垫,分隔硬垫填充物为决明子。弧形设计贴合足部生理弧度,并可通过调整分隔垫来调节足垫高度,可塑性强,不易变形(图2)。

1.2.2 骨牵引成套护理用具使用方法

图1 牵引护理用具示意图

图2 实物图

使用时,将牵引体位垫置于牵引架上,松开尼龙搭扣,将其环绕牵引架后双侧重叠粘贴固定。牵引保暖被中晴纶被为可拆卸式,可根据温度调节厚薄用于覆盖牵引肢体,并用尼龙搭扣固定于牵引体位垫,防止滑脱。可调式足垫放于患者脚踝部,有效支撑足部重量,减少足跟部受压。

1.3 评价指标及方法

评价指标包括患者舒适度、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牵引准备时间、同行满意度评价。

1.3.1 患者舒适度

采用由Kolcaha 设计,朱丽霞等[5](2006)修订的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此问卷共30个项目,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环境、社会文化4个维度,其中20项为反向题,采用Likert 1~4分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反向题则相反。评分越高,舒适度越高。问卷由责任护士在骨牵引第4天进行测评。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2 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对两组患者下肢骨牵引期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1.3.3 牵引准备时间

记录两组牵引用物准备时间。两组患者牵引前准备均由2名护理人员共同完成。

1.3.4 同行满意度评价

对本病区30位医护实践人员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从装置外观、牵引的有效性、便捷性、安全性4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Likert 5分评分法,每个方面按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满意,分别计1~5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牵引期间舒适度比较

牵引期间,两组患者舒适度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2.2 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Tab.2Comparisonoftheincidencerateofpressureinjurybetweentwogroups

组别例数压力性损伤Ⅰ期Ⅱ期总例数发生率/%观察组501012.00对照组5061714.00

2.3 两组牵引准备时间比较

牵引前准备时间,观察组准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3两组牵引准备时间比较

Tab.3Comparisonoftractionpreparationtimebetweentwogroups

组别例数牵引准备时间/min观察组505.77±1.31对照组509.82±3.16t值8.372P值<0.001

2.4 同行对牵引用具满意度情况

对本病区医护实践人员进行牵引用具满意度调查,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4。

3 讨论

骨科牵引术在临床下肢创伤患者的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下肢骨牵引术可有效改善下肢创伤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6]。但下肢骨牵引患者在牵引后,长时间制动受压,容易导致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7],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最本质的因素认为是器械本身,例如器械材质、设计等。硬的/无弹性的器械,难以调整的器械会增加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8],所以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提高患者舒适度成为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9]。我们需要在护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医疗用品,做好皮肤的保护,积极改革创新护理方法,及时调整不适宜的医疗器械,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导致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10]。

表4 同行对牵引用具满意度情况比较

传统牵引用具,准备用物繁琐随意,护理人员劳动强度较大。其支撑是用纱布绷带缠绕固定,支撑面硬,较粗燥,患者不适感强。在压力性损伤防治方面,医护人员常常就地取材,在肢体易受压部位垫上棉纸、毛巾、厚海绵等软物来减轻机械摩擦,减压效果差。在牵引过程中,护士也易忽略患者肢体的保暖问题。

改良设计的骨牵引护理用具由牵引体位垫、可调式足垫、牵引保暖盖被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得分(75.32±11.74)分;对照组(68.85±10.91)分,观察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牵引体位垫和牵引保暖被的使用,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性。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牵引体位垫采用海绵圈圈绒布复合材质构成,材料软硬适中,支撑性好,舒适性佳。可调式足垫根据脚踝生理结构设计,可根据患者肢体牵引位置不同任意改变足垫局部高度;其内填充物决明子,软硬适中,对皮肤真菌和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11],避免了足垫长时间使用出现潮湿污染、复原性差等问题。两者同时使用有效预防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改良下肢骨牵引护理用具在牵引准备时,医护人员可以快速、方便地备齐牵引用具,避免护士多次往返取物时间,医护人员工作便利,满意度明显提高。结果显示观察组牵引准备时间(5.77±1.31) min;而对照组(9.82±3.16)min;时间缩短一半(P<0.05)。在同行满意度评价中,改良牵引护理装置不论在外观、有效性、便捷性、安全性得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体满意评分(19.47±0.74)分,而对照组(12.47±3.16)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改良下肢骨牵引护理用具的使用,减少了医护人员牵引准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满意度。在牵引过程中,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该护理用具方便、实用,有利于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猜你喜欢

下肢骨用具舒适度
纤维砂场地的性能及舒适度影响研究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X线与CT在下肢骨关节骨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单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Ilizarov贯穿固定钢针和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下肢骨不连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