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散思维,立意由单一走向辩证

2018-11-26

中学生天地(C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瓷碗裂痕柳宗元

论述类文章需要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能努力去分析、解决问题,但在思辨性上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比如下面这个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对价值昂贵的瓷碗,平日里备受主人喜爱。一次酒宴,瓷碗中的一只不慎被打破。就在瓷碗行将被丢弃时,席间一位古董修复师带走了它。

几天以后,当它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已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瓷碗全用金汁弥补,华光内敛,尽显凝重尊贵。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破碎得最厉害的碗壁上,竟现出一朵朵或盛开或含苞的金梅来。面对如此美丽的“重圆”,主人甚至想把另一只也打破。

上述材料耐人寻味,请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个作文题,材料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

从“瓷碗”的角度出发:破碎到重圆的过程如同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境自我突破和升华的过程,可以由此立意“从困境中突破升华”。

从“主人”的角度出发:瓷碗破碎的时候他想丢弃,被修复后他却想将另一只也打碎,可见他被外表蒙蔽,将偶然看作必然,由此立意“不要被偶然所得蒙蔽双眼”。

从“修复师”的角度出发:破碎的瓷碗因为修复师再现光芒,我们在遇到困境时,也需要“修复师”的帮助。他人可以是我们的“修复师”,我们也要努力成为自己的“修复师”。

《纹饰下的裂痕》一文,从“裂痕”的角度出发,提出面对“裂痕”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应对,立意准确。但是整篇文章论述肤浅,缺乏辩证思考,只是不断重复“我们需要看到裂痕”“面对裂痕要持有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应对”。

写作时,应该有发散思维,深入挖掘,让文章立意由单一走向辩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正反面发散,就是从正反两方面展开思考。比如看到了“裂痕”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裂痕”的消极影响。

二是相关性发散,从与材料相关的方面展开联想。比如材料中的“裂痕”指的是不完美,那么除了不完美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是“裂痕”?

三是条件性发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在“裂痕”产生之后我们应该积极面对,那么“裂痕”产生之前,我们应该学会避免。

以上思考并非要在文章中全部体现,我们应该挑选自己最有话说的内容展开论述,但是只有经过这样的发散思考,文章才能变得有深度,充满辩证性。

纹饰下的裂痕

模拟得分:45分

修复师将打碎的瓷碗全用金汁弥补,华光内敛,尽显凝重尊贵。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破碎得最厉害的碗壁上,竟现出一朵朵或盛开或含苞的金梅来。我想说,弥补后的瓷碗竟然可以如此美丽,可见,我们不应该立即给一个破损的事物下“不可修复”的结论。瓷碗的这些“裂痕”让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给自己多一些希望和努力。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应仅仅关注瓷碗修补后美丽的外在形态,更应该看到那些修复后纹饰之下的裂痕。

因为外在的美丽形态让我们仅仅看见瓷碗的世俗价值,当瓷碗的主人看到被摔碎的瓷碗竟被修复得如此精美时,他甚至想将另一只瓷碗也打破。我们把偶然看成一种必然,为了更多的利益,往往会不顾及结果做出极为可笑的事情,往往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要看到的不是瓷碗修好的这个结果,而是看到瓷碗的裂痕。

文章开头两段结合作文题的材料,提出我们应该关注“纹饰之下的裂痕”,并对原因作了阐述:一是事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不要急于给破损事物下“不可修复”的结论;二是只看修复后的美好结果,是将偶然看成了必然,是利益驱使。

文章观点紧密关联着材料的内容,有新意,但是不够清晰。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大段摘抄引述作文题的材料,语言啰唆,扰乱了观点的表达;二是作者不停地说要看到“裂痕”,却始终没有阐明“裂痕”的喻义、“关注纹饰之下的裂痕”具体是指什么。当题目中有隐喻性的概念,写作时首先要把这些概念从抽象落实到具体,要把它们的喻义阐明。从后文看,“裂痕”指的是人生中各种不完美的事和遇到的困境,作者认为面对这些“裂痕”要有积极的态度,这些都应该在开篇明确提出。

“裂痕”给我们的启发是应积极地看待人生的种种可能,就像破碎的瓷碗,没有人知道它的结果是万劫不复还是凤凰涅槃。而我们,在既有的“裂痕”面前,不应急于下绝望的结论,而应想到更好的可能。就像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写道,王参元家失火后,柳宗元认为结果并非必然不好。物质被焚烧殆尽后,他告诉王参元完全不必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应该意识到,失去了外在的财富,却有了更多的人看见他王参元内在的精神品格,王参元自己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自身的内在修养。在柳宗元的提示下,王参元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专注于自我精神的世界,让世人看见了他的心胸抱负、眼界情怀。

所以,我认为修复后的美好结果不值得我们赞美,“裂痕”本身更不值得我们赞美,真正值得我们赞美的是面对“裂痕”时那些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些美好的愿景、那些坚定不移的意志、那些踏实勤奋的行为。只有这样,作为学生的我们才能不被人生中诸多的“裂痕”打倒,才能借助人生中的“裂痕”实现自我的突破。就像王参元,他在面对生命中的“裂痕”时所呈现的积极态度和做法,让他有了全新的转变和突破。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纹饰下的“裂痕”,让我们实现全新的自己。

这一段借助柳宗元和王参元的故事,论述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裂痕”、“裂痕”会成为展现全新自我的垫脚石,选用素材不滥俗,有自己独到的积累,贴合主旨。

但美中也有不足:首先,素材不够简洁;其次,引用素材进行论证仅呈现其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与主题挂钩展开论述。

这一段承接上文的例子,具体论述面对“裂痕”时积极的态度和做法,对高中生有重要意义。但是论述比较浅薄。

建议将这一段与上一段合并,结合事例论述面对“裂痕”的积极态度和做法,然后增加一两段体现以下思考:“裂痕”带来的一定是积极影响吗?“裂痕”给我们的启示只有积极面对这一条吗?除了产生“裂痕”之后的积极面对,“裂痕”产生之前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去有效防止呢?……把这些对“裂痕”的思考展现出来,立意才能辩证,文章才能有深度。

结尾段落干净利落,总结主旨,呼应标题。但结尾绝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总结,除了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以外,还应有强调提升,比如立意、概念或情感主旨上的强调,最好能“一箭多雕”。

纹饰下的裂痕

修改后模拟得分:50分

当所有人都惊叹于修复师将一只摔碎的瓷碗修补得精美绝伦时,我想说,弥补后的瓷碗固然呈现了意外的惊艳,但是,外在的美丽纹饰容易让我们趋向于它肤浅的世俗价值,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纹饰,更应该看到纹饰之下的裂痕。这美丽结果并不值得赞美,真正值得赞美的是面对“裂痕”时持有的积极态度和行为。“裂痕”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一种困境、一些不完美的经历,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就像破碎的瓷碗,没有人知道它的结果是万劫不复还是凤凰涅槃,我们在不可避免的既有“裂痕”面前,不应急于下绝望的结论,而应想到更好的可能。就像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中写道,王参元家失火后,在柳宗元的提醒下,王参元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修养,让世人看见了他的心胸抱负、眼界情怀,失火这个“裂痕”成为王参元自我突破的一个机遇。作为成长中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只着眼于王参元“修复”后的美好结果,我们更应该学习他面对“裂痕”时所呈现的积极乐观的态度、那些美好的愿景、那些坚定不移的意志、那些踏实勤奋的行为。

“裂痕”更为深刻的意义是,我们应该学会避开一些“裂痕”。因为“裂痕”趋向的结果绝不一定是必然的好,就像我们绝不会愚蠢地也放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家财,因为世间没有必然完美的“修复”。

同样,我们的人生没有那么多可供悔恨和修复的机会,“裂痕”启示我们,修补得再好也只是掩盖住裂痕,它依然还在。因此我们应在“裂痕”发生之前就深思熟虑,尽量避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里的这句话教导我们从开始就恭敬、谨慎地面对自己的生命生活,但它早已被这个浮躁的时代和浮躁的人心贴上“退缩”“落伍”的标签。我们的时代在过度夸大和渲染个性的张扬和可供修复的美好可能,当很多人任意挥霍自己的人生时,他们的生命留下了永远不可修复的“裂痕”。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裂痕”带给人生的种种可能,它没有必然的好,也不会是绝对的坏。认清了这种关系,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裂痕”,一方面学会自我保全,一方面学会自我突破。

“裂痕”之前,战战兢兢;“裂痕”之后,上下求索。

猜你喜欢

瓷碗裂痕柳宗元
柳宗元
全球增长:世界经济潜在的新裂痕 精读
有裂痕的钟面
小瓷碗,碰碰车
西方的缺失:北约内部裂痕如何标志着全球新均势
碎碗
江雪
学会放下
小瓷碗
“新铁娘子”能弥合旧裂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