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库变金库走出致富路

2018-11-26

甘肃农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药材中医药发展

10月15日,全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渭源县举行。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出席会议并讲话,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甘肃省14个市州的40多个县区政府及农牧局主要负责人等300余人参会。会上,渭源县、岷县、宕昌县、民乐县等县区及中药材加工公司、合作社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并举行了社企对接签约仪式。

渭源县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紧紧围绕甘肃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战略部署,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种养、仓储、加工、中医医疗、康养服务五大空间布局,加快推进集种养、仓储、交易、加工、检测、研发、使用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推动定西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纵深发展的首位特色支柱产业。

会议指出,甘肃省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我省独特的资源禀赋,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国家建设中医药试验区的决策部署,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据统计,中药材产业覆盖了全省10个市(州)51个贫困县(区)、508个贫困乡镇。通过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脱贫的涉及全省5.8万户、23.9万人,到户产业扶持政策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悠悠药香促脱贫

当日上午,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会川江能中药材交易市场、会川万亩中药材共建共享种植基地、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专业农民合作社、渭源县昊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甘肃省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基地提供技术。渭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是全省主要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区。2018年,渭源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由裕兴公司代表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折股量化的形式注入渭源县鑫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中药材产业。基地提高技术支撑,积极与高校、研究院合作,开展培训指导和对比试验,进行高校栽培技术示范、育苗对比试验示范、土壤细菌真菌的理化指标监测,为今后道地中药材提质增效积累科学数据。不仅能为渭源县中药材种植提供技术支持,还能够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市场提供销路。在甘肃会川江能中药材市场,集聚了许多农户,有前来咨询的、也有相互交易的。渭源县以渭水源中药材市场为中心,会川江能、莲峰、新寨三个中药材产地市场为重要集散点,进行中药材的收购与交易。甘肃会川江能中药材市场占地面积190亩,总投资2.9亿元,集市场交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销售服务区、电子商务平台、物流配送等服务设施为一体,为当地药农、药材经纪人搭建了一个存储、交易、数据采集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带农脱贫效果显著。

合作社提供资源。“找准了一个好产业,搞好了一片土地,找好了一个致富门道,才能够使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户增收致富。”在介绍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时候,渭源县委常委包翠霞在介绍全县合作社建设和带动贫困户情况时这样说。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11月,主要经营范围为中药材种植、收购、销售及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服务。合作社与周边农户订单种植中药材1250亩,注册了“九州润康”商标,在1688平台建立了网上中药饮片批发商城。合作社利用订单种植带动模式、劳务输转带动模式、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折股量化带动模式、增股带贫模式等“五大模式”带动周边产业脱贫。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经营党参、当归、黄芪原药材及“渭水源”中药精制饮片。2018,公司已实现产值3980万元,销售收入2556万元。近年来,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建基地”“搭平台”“促孵化”“强培训”“用劳务”等途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带增收

渭源县——以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是中国古丝绸南路和唐藩古道的必经之地。县域面积2065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人,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年平均降水量507毫米,平均气温6.1℃,无霜期157天,素有“中国党参之乡”之称。渭源县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产地、“中国党参之乡”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着力构建集中医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渭源县县长蔺红军介绍,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渭源县着力构建集中医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渭源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工作的各项工作部署,立足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带动贫困户短期增收、长期致富的多元富民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渭源县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产地、“中国党参之乡”的资源和品牌优势,以建设“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着力构建中医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具体工作中,渭源县重点构建五大产业发展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抓科技创新,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渭源县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中药材新品种引进试种、道地中药材提纯复壮、新技术科研实验,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增产、覆膜育苗种植技术,富硒黄芪栽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当归腹侧斜植栽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和白条党参原产地地理标记认证。

二是抓效益提升,构建精深加工体系。编制完成了《渭源县精致中药饮片加工基地发展规划》,以中药材加工产业集聚推动工业发展,全县工业集中区内建成以中药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60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29家,完成GPM生产认证28家。

三是抓主体培育,构建仓储销售体系。大力推广中药材真空储存、冲单储存等先进贮藏技术,探索无硫保鲜仓储方法,全县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3万吨,发展中药,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折股量化带动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实现分红收入1000元。

四是抓品质监管,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渭源县道地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投资130万元健全了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开展中药材质量安全产地常态化检测,建立了专业质量检测机构为主,企业检测力量为辅的中药材质量检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五是抓中药材养生,培育融合发展体系。建成中医药养生堂8个、中医药养生文化村1个、中医药养生休闲食疗农家庄园3个,积极开展中医推拿、按摩等中医药养生服务。开发多样化中医药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生态养生旅游。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干药产量达到8万吨,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社836家,中药材加工企业73家,综合产值达到13.9亿元,“渭源白条党参”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201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农户27.9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种植农户2.2万户8.1万人),人均种植1.4亩,预计人均从中药材产业中获得收入15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20%。真正将中药材培育成支撑全县农民可持续、稳定性增收的支柱产业,培育成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猜你喜欢

中药材中医药发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