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老漂族”乐享晚年

2018-11-24林萍姗

就业与保障 2018年13期
关键词:老漂族漂族子女

林萍姗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洪塘村的郑奶奶今年65岁了,她与老伴分隔两地,老伴在洪塘村,而郑奶奶在美国费城。以她的话说:“我在费城不是享福的,是没有工资地‘上班’,虽然和儿子一家团聚在一起,但是生活并不自由……”

早年,郑奶奶的儿子到费城打拼,三十多岁娶妻,先后为郑奶奶带回两个孙女。后来,郑奶奶随儿子、孙女至费城,两个孙女由她一手带大。白天,郑奶奶的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接送孙女上学的任务落在她的身上,在人生地不熟的费城,且家在郊区,郑奶奶接送孙女之余,只能在家盼望家人归来。省吃俭用的她每天包揽了家务,许多次,郑奶奶突然头晕甚至昏迷,家中均无人知晓,郑奶奶的家人在得知后都惊出一身汗,但对此未上心、思考防护措施。老人家的节俭、当地医疗费用以及因经济压力家中无人照料的现状均是郑奶奶面临困境的因素。

这样的一个家庭,身为子女的他们,在郑奶奶的问题上欠缺了什么?

子女:对“老漂族”应给予更多关怀

郑奶奶的困境是许多中国老人的缩影,表面上儿孙满堂、风光无限,实际上心中的孤独与身心的羁绊始终伴随着她,而家人不一定都将此放在心上。中年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负担的经济压力甚大,他们忙打拼,没有太多精力留给自己的父母,父母帮忙带小孩在当今的时代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尤其是“老漂族”,他们的精神世界往往不为子女所在意,导致真正乐享晚年的老人少了许多。

论团圆,老伴不在身边,郑奶奶的家并不真正团圆;论自由,陌生的环境使郑奶奶只能长居家中,周围的一切与之绝缘,何来自由;论温暖,家人日间的陪伴缺失,家务一力承担,家人归来时因疲惫对之不理睬,她何来温暖?“老漂族”们多逃不过团圆、自由、温暖的“牢笼”,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漏洞”在于子女。

将老人留在身边,意味着在生活上应对老人负责。老人的健康、老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家庭的和睦都需多用一份心。许多老人一生过惯了节俭的生活,他们不舍得花钱在自己身上,为老人进行每年一次的全面体检以及处理好老人的医疗保障事宜,是身为子女应尽的起码的孝道。而这,却不为许多人所理会。

老人出现小病,有意隐瞒,家人即使知晓也不当回事,若大病到来,当如何处理?“老漂族”常面临医疗保障的难题,他们因此更不愿意去医院花销,在异地医保制度尚不健全的当下,子女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父母健康问题上的花销,不能因此省去,且应向父母灌输健康观念,在改善他们身体状况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子女的关心与温暖。子女的孝心,是留住他们最好的交换条件。

如果有条件,子女应尽可能地避免让父母分隔两地的情况发生。老人的精神世界脆弱,他们对老伴总有一份牵挂,而老一辈更加重视家庭的完整,团圆是他们在乎的事,让父母团聚是子女可能办到的,这份成全的意义不容小觑。

当“老漂族”在生活条件上安定下来,身体条件良好,精神世界的愉悦是进一步要改进的“工程”。子女如能适当地减少工作,或是在工作之余留一些时间与老人谈心,哪怕只是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老人也能感觉到幸福感。与老人沟通也能解决许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及生活琐事上的矛盾,疏导老人的疑惑,接受老人的提议,他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富足。如果条件允许,多带老人外出游玩、散心,也是子女为老人带来快乐的绝佳途径。如果腾不出时间陪伴老人,培养老人的兴趣,带着老人结识一些邻居、朋友亦利于构建老人的精神世界。

郑奶奶在“老漂族”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语言不通的难题。实际上,只要子女能教她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以及遇到问题应急处理的办法,带着她多熟悉附近的环境,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也找到和善的邻居,由邻居帮助郑奶奶解决生活难题、结伴同行,郑奶奶也不至于只能“困”在家中,独享寂寞。

子女对“老漂族”的爱,是“老漂族”的精神财富,这份付出万不能吝啬……

社会:为“老漂族”提供更多服务

在关爱“老漂族”的行动中,社会担当着重要责任。“老漂族”之“漂”,意在漂泊,社区作为家园应为“老漂族”找到归属感。在“老漂族”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普遍不高的当下,社区更应引导、用心服务,从而使“老漂族”安心享乐。

去年,《杭州日报》曾报道: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阳光社区挂牌成立杭州首个“老漂族”幸福家园工作室。每周三下午,“老漂族”准时到工作室所在的嘉南公寓会馆享受悠闲时光。工作室为老人们提供一个聊天平台,也提供“私聊”服务,还时常邀请专业人士来上课,内容包括剪纸、手工制作,工艺美术、茶道、花道、古琴等,使“老漂族”其乐融融。文新街道申报了17个公益创投项目,其中近八成是为老服务项目。除了“老漂族”幸福家园工作室,杭州市沁雅社区的晚秋合唱班、德加社区的创意沙龙和健康论坛俱乐部、湖畔社区的乒乓球俱乐部、星洲社区的“睿星”邻里之家等项目,均为老人提供爱心服务……

杭州市的“老漂族”服务行动已经开展得有条不紊,其中的创意与经验值得各省市借鉴。“老漂族”的身心体验作为其快乐之源,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抓住其脆弱的一面,针对性地填补其精神空缺,社区能做很多事,也能做好很多事。

近日,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也报道了南京市玄武区晏公庙居家养老中心对“老漂族”提供关爱服务,其每周开展的“读书会”,是“老漂族”融入社会的好平台。南京五塘新村二段社区,每月组织工作人员或志愿者走进“老漂族”家中,每个季度邀约“老漂族”走出小家,参加社区活动,广交朋友。

其实,“老漂族”需要同龄朋友,也乐于接受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怀。志愿者服务对“老漂族”而言是亲切的,如果各社区能多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漂族”送温暖,他们空虚的时光也将充满欢乐。

6月13日,福州市仓山区对湖街道程厝社区开展了一场端午节包粽子活动。社区提供150多斤糯米、馅料、粽叶等材料,两百多位老人同部分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一起现场包粽子,共度美好而温馨的端午时光。社区主任陈秀珍与部分工作人员更是上门为部分特殊家庭送上粽子,使手脚不便的老人也分享这份温暖。

许多社区常年开展老人活动,为“老漂族”敞开了社交的大门,这扇门开着,“老漂族”是否愿意迈进去,还在于其自身的心理建设。不过,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让老人晚年生活更加快乐的意识已成为社会共识,是未来的良好的趋势。老人们将有更多机会走出家门、走近邻里,有更加丰富的体验等待着他们光临。

心理专家“老漂族”应转换心态,迎接新的生活

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磊看来,“老漂族”之所以引发社会关注,是因为它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时代趋势。

中国社会一向重视熟人文化,乡土关系和血缘关系意义重大,对于老人来说更是如此,一旦来到陌生的地方,老人很容易将自己定位为异乡人,难以获得归属感。在所寄住的城市,除了自己的子女,许多“老漂族”不认识其他人,社交关系的断裂与情感纽带的脱节,让不少“老漂族”成为陌生城市里一个边缘化的孤立者,成为典型的“隐形人”。而随着“老漂族”群体日益庞大,其背后的心理障碍和养老困境以及如何关爱这个群体、提高他们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已成为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许磊认为,家人的引导、“老漂族”自身的努力以及社会人士的帮助皆为解决该课题的重要突破口。首先,引导老人融入异地生活,子女的体谅、理解与鼓励非常重要。离开生活多年的熟悉环境、离开亲朋好友,在新的人际网络尚未建立之前,“老漂族”会特别孤独、失落,这时,子女陪伴和交流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其次,“老漂族”应转换心态。离开故土,投入新的环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但不应该抗拒这种变化,而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让自己更快适应。再次,整合社会爱心资源,将各类志愿者服务引入“老漂族”群体,为“老漂族”提供精神慰藉和亲情抚慰同样有效。社区可以多组织老人活动,主动邀请老人,特别是从外地来的老人加入,子女也应鼓励父母多参加这样的活动,让老人衣食无忧不够,还要帮助老人找到朋友。

在“老漂族”的自我调节方面,许磊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首先,“老漂族”应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坦言其对新环境与不同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教育第三代的不同理念乃至婆媳矛盾等实际问题,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解决不少问题。

其次,“老漂族”应主动融入周边环境,尝试与周围年龄相仿的老邻居结伴买菜、聊天、锻炼、串门,热心参与社区居委会的各种活动,找到新的朋友圈子有利于排遣孤独的情绪。

再次,对于两地分居的“老漂族”,应勤打电话,与老伴保持联系,知道彼此的情况,老夫妻互诉心肠、互相开导实际上较孩子的劝说有用得多。

最后,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是“老漂族”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在社区开办老年书画班、舞蹈班、摄影班的条件下,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几样参与其中,在日常空闲时多做感兴趣的事,有机会找到知音。

此外,老人也应学会适当放松与调整,将跟随子女一起生活看作是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老漂族”身心能否融入城市,让他乡变故乡,更多考验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温度和治理水平。

“这个课题很沉重,但也很现实,需要更多人来关爱‘老漂族’这一个日渐庞大的群体。特别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漂族’需要区分自己小家庭和孩子小家庭之间的关系,不要将其等同于一个大家庭,这样有利于处理同子女的关系。”

猜你喜欢

老漂族漂族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UNDER ONE ROOF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漂族”我们如何安放你们的生活
“老漂族”生活适应情况调查
再社会化视角下“老漂族”的城市适应与个案工作介入
“老漂族”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