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与ABO血型相关关系

2018-11-21王磊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21期

王磊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杭原抗体与ABO血型的关系。方法:收集献血初筛检验者18312例,从血袋留取外周循环血液样本,检验乙肝表面抗原抗体、HBV-DNA。结果:18312例献血者中经检验HBV-DNA阳性52例(0.28%);52例HBV-DNA阳性者中B型血者HBsAg、HBsAb比例均高于其他血型。结论:B型血感染乙肝病毒比例稍高于其他血型,但并不绝对。

关键词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ABO血型;献血筛查

慢性乙肝属于临床常见传染性病毒性肝炎,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体温过高、恶心呕吐、黄疸肝损等,若病情未能及时发现,则可发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并对患者自身及身边人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故需加强乙肝的筛查工作。而输血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不仅在输血前需对血液样本、输血者进行免疫及传染性疾病的筛查检验工作,在献血者献血前需通过血液检验工作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初筛,并在检出乙肝后上报,建议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给予切实有效的治疗,尽快改善临床表现,降低传染性,减轻其心理压力,提升其生活质量[1-3]。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站接受献血筛查检验者18312例,从血袋留取外周循环血液样本,送检实验室,检验乙肝表面抗原抗體、HBV-DNA,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我站接受献血初筛检验者18312例,男12583例,女5729例;年龄18~55岁,平均(32.5±14.5)岁。

纳入标准:①经血液检验,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传染病学》、于2014年出版的《201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科普版)》,结合临床表现,明确相应诊断;②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③本次研究所有受检者均对献血后血液检测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同血站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除乙肝外其他类型肝病,或传染性疾病;②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③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④其他不适合参与本次研究者。

检验方法:所有受检者均从献血血袋留取外周循环血液样本2份共10mL,妥善保存后送检实验室,其中1份在3000r/min条件下离心,持续20min,获取血清,利用ABI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及相应原厂试剂,检验HBV-DNA;HBV-DNA阳性者,血液样本继续检验HRsAg、HRSAb;第2份样本经TECANFREEDOM EVO CLINICAI150-8全自动加样仪和西门子BEPIII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HRsAg、HBsAb;在HBV-DNA阴性者随机挑选的50例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室检验前,检验人员均先行外科洗手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将留取的血液样本按照先后顺序送人AB17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待仪器报警,提示已获得检测结果,详细记录检测结果。对比HBV-DNA阳性者及阴性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利用百分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8 312例献血者中,经检验HBV-DNA阳性者52例(0.28%);52例HBV-DNA阳性者均分别经接受HBsAg、HBsAb检验,其中,B型血者HBsAg、HBsAb比例均稍高于其他血型(P>0.05),且同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因急性乙肝患病后未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后,导致病情迁延难愈所致[4]。目前,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至少2.4亿人,我国现已成为慢性乙肝感染发病的重灾区。由于国内慢性乙型肝炎患病者、年新增例数以及死亡率均持续均高不下,而且慢性乙肝患者病程多半较长,致使其心理、家庭及社会压力均较大,一直以来就是公共卫生热门及重点研究课题。而输血在临床上使用率不低,但存在通过输血感染疾病的先例,因此加强输血者筛查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5-7]。

本次研究中,进入站血站接受血液初筛者18312例,检出HBV-DNA阳性52例(0.28%); 52例HBV-DNA阳性者中B型血者HBsAg、HBsAb比例均稍高于其他血型(P>0.05),且同对照组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B型血感染乙肝病毒比例稍高于其他血型,可一定程度上说明B型血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建议与其他检验措施联用,以期获得更高的检测准确率[8]。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并未就Rh血型进行统计等。

总之,HBV与血型间关系复杂,且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建议联用其他检验方法,或扩大样本量,继续检验,并跟踪随访HBV-DNA阳性治疗情况。

参考文献

[1]刘亚普.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与ABO血型相关关系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563-564.

[2]郑晓青,徐勇锋,黄源春,等.大学生ABO血型等与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校医,2015,29(11):841-844.

[3]景媛媛,蔡斌,郭燕,等.西安市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肝感染现状和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献血杂志,2015,28(2):168-171.

[4]张雷英,刘佳,王淑英,等.0型学乙肝孕妇血型抗体效价与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6,27(5):763-765.

[5]主建林.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3):412-413.

[6]涂东晋,林授,赵亮.福州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儿福建医药杂志,2016,38(6):85-89.

[7]魏存平,余红玲.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重要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3):110-135.

[8]雷凌子.乙肝患者病毒学检验应用SYM-BIO免疫分析仪的诊断价值评估及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4):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