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公益人转型进行时

2018-11-21李坚

当代工人 2018年14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公益政策

李坚

随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公益组织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从事公益事业的专职工作队伍也在形成,并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积极力量。职业公益人团队在开展社会工作、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弱势人群境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助手和伙伴。当然,他们自身的成长历程中也存在一些难处,需要关注和纾解,其职业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开拓。

公益人是在中国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他们的存在与发展是必然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也产生阶层群体的分化,产生边缘化的弱势人群。他们的困境既有经济方面,也有社会乃至心理方面,摆脱困境需要来自政府的保障政策与公共服务,也需要来自社会方面的关怀、支持和帮扶。公益人作为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的推动者、操作者,发现服务需求,链接社会资源,衔接服务供求,搭建服务网络,成立服务实体,成为社会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许多社会问题的场域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体会到他们工作的效果。比如助残领域中,他们积极从事残疾人就业、自闭儿童训练、盲人无障碍行走、聋哑人交流等工作,为改善残疾人境遇,促进残疾人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遍布各地残障人中心、各残别的残疾人协会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救灾救急领域,他们积极参加防灾救灾宣传、灾害调查评估、实施紧急救援、发布灾害信息等活动,为减灾救灾做出贡献,如壹基金在各地的服务中心及其成立的救灾联盟、从事救灾的各类志愿者协会等;在流动人口方面,他们帮助流动儿童教育、帮助外来妈妈融入社区、调解劳资纠纷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外來人口管理服务精细化,如律动公益服务中心、砂山外来人口帮扶机构;在社区服务领域,他们开发基层养老资源、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调解物业服务纠纷、实施保障性物业,协调家庭邻里关系、促进人际沟通,如民间纠纷调解机构、慈恩坊服务站等。不同的服务领域、不同的服务机构和从业者,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公益机构和公益人,涌现在各地城乡,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成为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潮流的推动者,成为践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

尽管如此,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并不完善,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经历而且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转型。

首先是要多源汇流、百川归海,走向专业化。多数公益人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培训,专业资质较低,对公益领域的规律性认识不够系统完整,经验有余而学理不足,实际活动很多而提炼总结较少,这极大地限制了视野,专业化的步子走得较慢。

其次是适应经济规律,助推价值实现,从志愿服务走向社会服务。公益人大多是从做志愿者起步,临时性业余性的志愿服务成为惯性,不会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法则看待服务供需问题,限制了资源的来源与使用效率。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常态化的业务活动,处理服务供需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需要进行经济社会绩效的考量,精准有效地提供服务,不再是大水漫灌。

再次是服务活动凝聚提升,走向品牌化。以往的服务随机性强,做得多却缺乏积累,没有打造出品牌,这限制了组织及其服务团队的社会影响力,不利于团队的发展与社会资源的吸纳。

这个转型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就目前状况而言,虽说公益人的从业环境在改善,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政策环境时松时紧,不同地方的政策执行也不平衡,以致公益人时有无所措手足之感。比如与注册经济组织相比,公益组织注册就难得多。注册一个小微企业很容易,政府还为新设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与社保补贴、减免税费等优惠待遇,并不断出台政策杠杆鼓励年轻人创业就业,而这些优惠政策在公益组织注册及展业过程中还没有普遍实行,一些公布了的利好政策也是口惠实不至,令一些公益人望门兴叹。政策执行中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的情况,人际关系左右一些政策的兑现,同业间有竞争性的协会组织没有真正放开注册审批,跨地设立分支机构仍不被允许,协会类公益机构符合章程的正常行为仍然受到多重限制,手脚被束缚。

二是社会舆论环境仍然偏紧,一些误解在群众中甚至部分官员中流行,对公益人产生负面影响。30多年的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浓烈的金钱意识,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几乎覆盖了一切生活空间,也笼罩着公益服务领域,“无利不起早”是人们判断一切社会行为的出发点。而公益人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势,专门从事利他助人、济世帮困的职业性非营利行为让一些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免引起他们的疑惑:世上还有这样的傻瓜?是否公益人另有所图?如果是吃瓜群众这样想想也就算了,偏偏有些人利用媒体鼓噪谬论惑乱人心,一些掌握权力的人也这样满腹狐疑,在工作中找毛病,无事生非,有事夸大,利用公益活动出现的瑕疵为公益人下套子设绊子,令公益人颇为难耐。

三是经济环境窘迫,限制了公益人的展业空间与服务活动质量,从而影响了公益事业的社会声誉。公益事业是非营利的,它的价值主要在于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但不意味着它没有经济价值,非营利的公益事业要有经济支出,要有经济补偿,要求收支平衡,因而要有基础性的服务收费。但目前运营收费是一个难点,只好依赖社会赞助和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是经费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政府购买服务没有普遍推行,因而公益人收入低,生活窘迫,影响了公益人的社会形象。

这些问题是挑战,也是发展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公益人解决问题,完成转型,才能迎来公益事业的新局面。

首先是开展政策倡导活动,推动政策改进与创新。政策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公益组织是促进政策调整改进的积极力量。公益组织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将公益事业发展对公共政策的需求和公益组织对改进政策的建议提交给有关决策机关,促进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受益者的联系与沟通,为打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做出积极努力。

其次是开展公益传播,树立和推广现代的公益理念,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鲜活的案例事实展现公益人的风采,让社会理解公益人的行为动因与现实基础,运用各种媒体普及现代公益的精神价值,将小众的公益理念与大众的善良心理衔接起来。

再次是开展公益营销,构建公益服务的推广模式,拓宽公益价值的实现渠道。公益活动是创造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服务行为,在政府购买服务未能普遍推开的过渡时期,通过公益营销打开服务“市场”,提高社会和目标人群的接受度,让专业性的公益行业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的职业,改变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不相匹配的局面。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公益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公益
公益
公益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公益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