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暗夜起舞

2018-11-21希弦

兵器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甲板飞行员航母

希弦

2018年9月中旬,军报和央视等官媒集中报道了辽宁舰的歼-15“飞鲨”舰载机飞行员群体。其中以重点篇幅报道了歼15“飞鲨”的夜间起降,称其为填补了海军舰载航空兵建设的历史空白。

舰载机夜间起降作业的难度相当大。歼15具备昼夜起降和综合攻防能力,是海军战斗力进步的重要体现。此前5月底的《军事报道》中就有了20秒左右歼15夜间起降的画面,但这次报道中的更全面、细节更丰富。因此,军迷们也有了更好的条件来“微观”夜间起降的画面。

黑色的天空和大海

夜间活动要比昼间难度大,这一点我们比较容易感同身受。“黑灯瞎火”的暗夜条件下,不论驾驶战斗机起降作业的飞行员还是甲板人员,都会面临着视觉信息缺失、观察力与判断力下降的问题,所以难度更大。飞行中赖以判断转弯角速度和目标距离的相对运动感大大减弱。眼中只有或明或暗的灯光,容易产生视觉差,极有可能造成失误。加之夜间条件不利于及时发现和修正,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

可以说,航母上的夜间起降作业,让全舰上下都有着不小的压力。舰载机飞行员中不论是“菜鸟”还是“老鸟”,谈到夜间飞行都非常谨慎。特别是飞行任务的最后,面对黑色的天空、黑色的大海,找到一叶扁舟般的航母,并最终完成着舰,难度可想而知。但夜战一直是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航母舰载机的夜间起降在飞行作业中比例越来越高,近乎占三分之一左右,战时比例会更高。所以说,我国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必须要掌握夜间舰基起降技术。

周密严格的流程

这次夜间起降报道,对整个作业流程有一定展现。

首先,警戒搜救型的直-9率先升空,这是航母上的惯例。毕竟航母舰载机的起降是“刀尖上跳舞”。起飞和回收环节中直升机需要升空盘旋,负责警戒,意外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展开海上搜救。不论是直9腹部的红色涂装,还是机舱内人员的橙黄色飞行服,都是为了海上搜救作业时的辨识。

甲板人员的工作服是五颜六色的。画面中可看到负责舰载机引导、调度、放飞的黄装,蓝装的甲板人员手拿舰载机机轮的“轮挡”,绿装的舰面勤务检查着斜角甲板区的情况、检视拦阻设备,而身着红装的甲板人员忙着对歼15飞行前的最后检查,重点查看着机轮、起落架。

画面中有个细节,红装人员手中的小手电是通过一根绳和衣服连着的。这是为了防止小手电遗失、掉落甲板上。甲板上多了“外来物”是大忌。在舰载机的起降中,发动机的尾焰可能将这些小物件变成高速“子弹”,伤及加班作业人员,也可能把它们吸入了进气道、打坏发动机危害极大。必须将这样的“疏忽”、风险降到最小。

如果发现手头工具丢失,舰面设备掉落小零件,舰面作业要紧急中止,甲板上的所有人都要停止工作,把失物找到为止。美国PBS电视台曾经拍摄过10集纪录片《航空母舰日志》(Carrier)。在这部影片中,美国航母上飞行员现身说法夜间着舰的“压力山大”,以及夜间繁忙的甲板作业时发生的“丢东西”这样大问题。

甲板上舰载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再先进的通话设备也不如手势来得直接高效。到了夜间,甲板人员的手中就多了荧光棒。而且歼15飞行员的手套还有发光装置,以便于甲板人员能看得清他的手势动作。

将歼15引导到起飞位后,甲板的偏流板和制动轮挡升起。偏流板的作用很直观,发动机喷口高速高温尾焰,被偏流板挡住后喷向上方,防止尾焰威胁舰上设施、人员安全。而机轮前的翻转式机械制动轮挡,平时是与飞行甲板平齐的。轮挡升起后挡住了两个主机轮,这使舰载机在原地不断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当达到最大推力后,制动轮挡快速放下,歼15以最佳的速度从滑跃甲板跃升、起飞。

“占卜板”的作用

在新闻中,还有几个难得见到的舰内舱室镜头,包括航母舰岛内的航空、航海舰桥,以及飞行甲板控制室。后者有点类似于机场的塔台。这个舱室内的飞行甲板调度人员对甲板作业尽在掌控。一般说来他们的面前是摆着航母飞行甲板、机库甲板的桌面沙盘模型。这是协调规划甲板飞行作业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海军称之为“占卜板”。

飞行作业时航母甲板非常繁忙,为保证甲板作业的有序高效,尽可能避免不可预测的状况(或事故)的发生,飞行甲板调度人员必须时刻清楚掌握甲板上舰载机的位置、状态、任务以及甲板人员的作业情况等,以便迅速做出调度决策。在这个飞行甲板控制室的舱壁上,各种屏幕即时显示甲板上发生的一切,并且将这些信息汇总、综合直观地体现在“占卜板”上。这个舱室的作业,体现着航母甲板作业精密、细致的一面。

回家之路不平坦

夜间着舰,再加上海上的雾、盐、雨、风等恶劣条件叠加,对舰载机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航母上具备夜间起降能力的飞行员只有1/4~1/3。如今,随着塔康导航系统、微波着舰进近引导设备、基于着舰引导雷达和仪表着舰系统的“自动着舰系统”、激光远距对中引导系统、改进型菲涅尔光学助降、甲板灯光系统、精确精密进场和着陸系统等技术上的不断发展成熟,航母舰载机的着舰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效地降低了着舰难度和风险,着舰成功率不断提高,事故率逐步降低。但舰载机飞行员的回家之路依旧是不平坦的,特别是在暗夜、复杂海上气象条件下,风险就更大。

舰载机的最后着舰,尾钩挂上拦阻索的过程有对中和调整姿态的两个环节。飞行员操控舰载机对准处于不断移动的航母的跑道中线,随时进行姿态的调整。此时进场的舰载机已是小速度,气动舵面的效能大幅衰减,同时还要克服不可控的外力,比如风向风速和舰体的横摇、纵摇、起伏的运动。最终,飞行员要把握时机,瞄准航母上的拦阻索,以陆基飞机2到3倍的下沉速度“砸”在甲板上,着舰尾钩成功挂上拦阻索。在此过程中,海上的雾、盐、雨、风等恶劣条件叠加,对舰载机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

夜间舰上的灯光只是能显示出甲板的轮廓,不能将飞行甲板照得亮如白昼。从新闻报道看,歼15飞行员着舰就像撞进了黑幕之中。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是飞行员视野前方里最直观的灯光指引,再加上着舰指挥小组的引路,可以帮助飞行员判断舰载机的下滑角度是否合适。若情况不妙,应果断中止着舰,加力拉起复飞。

着舰指挥引导小组

着舰指挥引导小组在这次新闻报道中也有重点介绍。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舰载机着舰航线上的偏差、提醒修正,观察飞机起落架、拦阻钩,记录成绩等工作。

小组指挥员是从航母舰载机飞行员中选拔的,具有过硬的飞行技术,熟知航母上舰载机的操作方式,充分了解着舰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掌握有效解决之道,能给遇到麻烦的飞行员给予适当的建议。他们同时也扮演着教员的角色,知道每一名飞行员的操作习惯,对他们的着舰动作打分、点评。指挥员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指挥组织能力、冷静的判断力、敏锐的眼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新闻中歼15的夜间着舰画面判断,飞行过程一气呵成,放下的着舰尾钩基本没有“墩地”,没有看到它与甲板擦出火花。这意味着飞行员操控下歼15下滑的航线够稳、够准,对中到位,飞行姿态正确,将尾钩精准地挂上第二道拦阻索。

歼15着舰回收后被引导停靠在了靠近舰岛的停机区。画面中可见甲板上的“舷内弹药升降机”。该区域还会布置系留、供油、供电、供气、供水以及信息数据接口等一系列设施。现代舰载机性能的可靠性、稳定性越来越高,舰载机的出勤率、出动能力也由此大幅增强,并具备了多波次循环起降的能力。完成维护检修、油电气水弹药的加注再补给等飞行准备工作后,即可再次放飞。

猜你喜欢

甲板飞行员航母
关于舰载机常用到的英文
开飞机打盹?英提议对飞行员“疲劳检测”
飞行员的酷装备
甲板秀秀秀脸型
拼航空母舰
微观航母之飞行甲板的功能设计
美国两航母“围住”伊朗
幽默的美军飞行员手册
航母甲板上斜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