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子弹阴影下的波茨坦会议

2018-11-21李凤艳

世界知识 2018年20期
关键词:波茨坦杜鲁门美英

李凤艳

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1日在柏林近郊波茨坦召开的会议,用丘吉尔的话说是战时同盟的“终点”,用杜鲁门的话说是“原子弹阴影下的会议”,用学者们的话说是冷战的“起点”,决定了战后国际关系的面貌,也决定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正是在波茨坦会议召开前夕,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对会议进程与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类由此开启了核武外交的序幕,并走上了核军备竞赛的不归途。

丘吉尔与杜鲁门的焦虑

1945年5月9日德国战败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宣告结束。此时,苏联红军推进到了中东欧及南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迅速组建起以共产党人为主导的亲苏人民民主政权,而美英联军则在其控制的地区扶植亲西方政权,孤立、排挤左翼力量。在满目疮痍的欧洲大陆上,一场新的地缘利益和意识形态的较量开始了。在巴尔干半岛,这场较量还带着浓烈的火药味。1945年4月底,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军队在苏联支持下占领了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岸城市的里雅斯特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是出入中东欧的咽喉要道。美英武力威慑加外交施压,最终迫使铁托撤出的里雅斯特。

在美国率先成功研制原子弹的背景下,苏联在波茨坦会议上不得不接受了主要体现英美利益和原则的欧洲战后安排方案。图为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

这一切令丘吉尔深感不安。在他看来,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一道铁幕已经将欧洲一分为二,苏联取代德国成了西方世界的首要敌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正在临近。而在远东及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仍在负隅顽抗,美国不得不从欧洲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丘吉尔为此忧心忡忡,多次劝告杜鲁门尽早召开三国首脑会议,并推迟美军撤出依照约定已划归苏联占领的地区,将驻军作为防止苏联势力扩大到西欧的筹码。

但是,杜鲁门更关切的是如何尽快结束对日作战,因此希望苏联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做出的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但苏联是否参战取决于中国国民党政府是否全盘接受美苏达成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众所周知,这一协定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享有优越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苏联享有优越权。为使苏联早日出兵对日作战,杜鲁门劝促蒋介石政府接受这个协定。1945年6月底,中苏开始正式谈判。因为涉及中国领土、主权及行政权的完整,特别是斯大林进一步提出超出雅尔塔秘密协定的条件,中方难以接受,谈判很快陷入僵局。杜鲁门密切关注着中苏谈判,但并不急于发挥决定性影响,他在等待一个结果——原子弹研制结果。

原子弹与生俱来的“使命”

因为美国原子弹研制工程按计划将在1945年7月中旬完成试验,杜鲁门不顾丘吉尔的再三催促,执意将波茨坦会议召开的时间定在7月中旬。美方认为,如果原子弹试验成功,“不但将彻底扭转整个战局,而且能调转历史和文明的方向”。5月底,波茨坦会议开始筹备。与此同时,杜鲁门批准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就原子弹对美国的意义及相关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委员会由陆军部长史汀生负责,成员包括直接参与原子弹研制的奥本海默、费米等科学家,以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国务卿贝尔纳斯等军政高官。5月31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与会者一致同意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但在是否与苏联分享核技术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奥本海默主张与苏联分享信息;贝尔纳斯则主张加快核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以便在这一领域确立对苏联的绝对领先地位。最终,贝尔纳斯的主张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同。就这样,原子弹尚未诞生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7月15日晚,杜鲁门乘坐“奥古斯塔”号军舰抵达波茨坦。次日凌晨,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爆炸成功。在波茨坦会议正式开幕前五小时,杜鲁门得知试验成功的消息,并告知了丘吉尔,两人异常兴奋。丘吉尔认为,这是上帝恩赐的良机,“不仅有了迅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办法,也可能成为结束其他许多事情的简捷办法”。

争执与妥协

波茨坦会议的议题主要是欧洲战后安排,其中耗时最多、争论最激烈的是德国赔偿问题、波兰西部边界问题以及与被解放的东欧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德国赔偿问题上,苏联要求在两年内拆迁德国的重工业设备,以向受害国支付赔偿,此举同时可以铲除作为德国军事力量基础的重工业,将德国改造成以轻工业和农业为主的国家,从而降低德国再次崛起为军事强国的可能性。此外,苏联认为,德国还应以当前产品和劳动力来支付赔偿。但美英认为苏联的赔偿要求超出了德国的支付能力,会把德国变成一个贫穷、饥饿的国家,无助于德国的和平发展,而且战后欧洲重建和繁荣也需要德国保存一定的经济实力,故拒绝接受苏联的索赔方案。

在波兰西部边界问题上,苏联要求德波以奥德—西尼斯河为界,而美英坚持以奥德—东尼斯河为界,因为接受苏联的方案意味着德国将失去四分之一的耕地和西里西亚产煤区,若这一地区的德国人都涌入西占区,将进一步加剧西占区的粮食和燃料短缺危机。7月23日,美方提出一项赔偿方案,其基本要点有三:一是分区赔偿,苏美英从各自占领区提取赔偿,彼此互通有无,等价交换;二是以1937年德国边界为基础并按人口比例解决赔偿问题;三是德国当前产品首先用于出口换汇以支付必要的进口,所余用于支付赔偿。这一方案被苏联拒绝。

在与东欧国家关系问题上,苏联希望美英像对待意大利那样,承认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以及芬兰政府,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并接纳其加入联合国。美英对此提出的条件是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府进行改组、自由选举并允许西方人自由出入。

三国两方围绕上述问题激烈争论,互不相让。7月23日,杜鲁门从波茨坦致电蒋介石,示意他无须接受超出雅尔塔协定之外的条件。7月24日,杜鲁门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以隐晦的方式透露给了斯大林。同一天,杜鲁门批准了对日本动用原子弹的命令。7月26日,未经与苏联协商,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7月31日,美英以接受苏联关于德波边界的提议以及考虑承认罗、保、匈、芬政府并接纳其加入联合国为条件,要求苏联接受美英提出的德国赔偿方案。苏联虽然反对将这些问题捆绑在一起,但最终还是做出了妥协。实际上,美英所谓接受苏联关于德波边界的主张只是承认了既成事实而已。最后在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的协议中,根据苏联的提议,美英放弃对苏占区德国企业股份及德国在保、罗、匈、芬及奥地利东部资产的要求,作为交换,苏联不对西占区德国企业股份及德国在上述各国之外的境外资产提出要求。这不仅决定了德国被分裂的命运,也把欧洲一分为二,奠定了战后欧洲冷战格局的基础。

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掷第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同一天美国向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投降。

原子弹无疑在战争中展示了巨大威力,但其作为一種外交手段也在波茨坦会议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美国率先成功研制原子弹的背景下,苏联不得不接受了主要体现英美利益和原则的欧洲战后安排方案,最终也未能实现其登陆和占领日本本土的计划。经此,苏联切实认识到了核武器作为一种战略力量的价值,旋即全力加速研制进程。由此,人类奔向了难以逆转的核军备竞赛之路。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苏联对德政策研究(1941-1990)》<编号15BSS042>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波茨坦杜鲁门美英
美海军舰艇科尔(中)为杜鲁门号航空母舰提供补给
波茨坦公告旧址感吟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最后的机会
日本遭原子弹袭击,都是翻译惹的祸
美化语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对德的战略轰炸及其启示
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