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

2018-11-21李英武

黄河之声 2018年18期
关键词:展开部主调大调

李英武

(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真实地反映其一生的经历,体现了他一生漫长而具挑战性的音乐生涯。中期创作是其最为鼎盛和成熟的时期,也是思想高度转变的时期,他努力打破传统奏鸣曲式的原则、摆脱传统奏鸣曲式的写作手法对其进行创新、发展,作品更倾向于内心情感的表达,有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一、创作背景

贝多芬(1770-1827),是享誉世界的作曲家、音乐家、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早期(1792—1800)、中期(1800—1815)、晚期(1815—1825)。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第二十一首钢琴奏鸣曲写于1804年,是献给波恩时代的朋友华尔斯坦伯爵,因此被称为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标题为《大型奏鸣曲》,初稿完成于1800年,定稿完成于1804年。《黎明》奏鸣曲鲜明地反映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大自然的喜爱,从大自然中得到一些力量的支持及思想上的启发,在《黎明》奏鸣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之后创作《热情》奏鸣曲奠定了基础。

二、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呈示部(1—82)

主题为C大调,1-13小节停在C大调的属和弦上,在第23小节到达三度关系的(E大调)副主题调性的属和弦(B),并将该小节扩张成一个连接段落(23-34)。副主题E大调上(35—50)是主题材料变奏的乐段,其副主题的乐句(35-42)前半句停在E大调的属上,后半句移低一个八度停在E大调的主上完全终止。乐段重复时(43-50)旋律变为八分音符三连音的音型。结束之后对主题进行扩张(50-74)加固E大调的调性,为25小节的长乐句,用完全终止结束,在第74小节开始的I级三和弦结束功能的循环,并在同一小节开始,第二个结束主题(74-82)由原来呈式部的大调变为小调,运用了低八度重复的手法,结束在完全终止上,82-92小节连接部,82-84小节进行到阻碍终止(e小调的VI级=C大调的I级)接着84-92小节是C大调的部分重复最后引出展开部。

展开部(92-157)开始选用主要主题对其进行发展(92-113),114-143小节用第一个结束主题为模型进行发展。第144小节到达主调C大调的属和弦并延伸成14小节的段落(144-157),力度从很弱到很强,从而引出再现部。

再现部(158-247)主题(158-171)不同的是结束不是结束在半终止上,而是在同名小调的VI级上结束,之后进行了5小节的插入部分(171-175),经过bD大调和bE大调转回主调C大调上,在186小节暂时停留在A大调的属和弦上。这个属和弦采用呈示部的手法同样扩张成12小节的段落(186-197)。副主题(198-213小节)也是变奏的重复乐段前半句从A大调开始,并停留在A大调的半终止上,后半句从a小调开始又转回主调C大调上并用完全终止结束,使首尾相呼应,从主调开始到主调结束。

尾声(251-304)从bD大调开始很快转回主调,在第261小节到达该调的属和弦回到主调上,尾声采用的材料是呈示部主题乐句的材料(251-285)之后又运用副主题的材料(286-297),最后又用呈示部主题的材料(297—301)结束该乐章(302-304)。

第二乐章(开放的三部歌谣曲式)实际是下一乐章的影子。主题(1-9)旋律是明显的离调,从F大调开始中间经过a小调、e小调、B大调和C大调,最后转回F大调,并结束在完全终止上。

中间部分(10—16)采用新材料进行发展,11和13小节的织体进行相互模仿,产生回声的效果。

主题再现(17-28)转到下一乐章的调性C大调上,并在C大调的属和弦上开放着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式)

主要主题(1-62)三部曲式,第一部分1-8小节为乐段,1-4小节结束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后4小节结束在完满的完全终止;中间部分9-30小节是借属和弦进行发展;再现部分(31-38小节)对其进行了改变由单音变为八度,39-62小节进行变奏,旋律部分用八度加强,之后是由属和弦构成的十六分音符。

第一插部(63-113),63-70小节采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为新材料对其调性进行加固,71-86小节是平行小调a小调的二部歌谣曲式,两个部分是重复乐句,第一部分的重复乐句提高一个八度,第二部分的重复乐句降低一个八度。87-94小节是用来加固调性、用新材料构成的重复乐句,连接段落(98-113)用主要主题的材料构成短小的再现部的连接段落,引出再现部分。

第一次再现(114-175)再现时与乐章开始时完全一样,没有连接段落直接进入第二插部。

第二插部(176-312)由两个段落组成。176-220小节为第一个段落,176-207小节采用同名小调,208-220小节是几个加固c小调的部分重复,两个部分都是变奏的重复乐句。176—183小节采用齐奏的手法,184-191小节为乐句的重复,旋律变在右手,左手用十六音符三连音做呼应。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和声结构恰恰相反,音区也有变化,192-199小节先是左手奏旋律右手进行呼应,200-207小节进行重复,重复时与上相反。第二个段落(221-312)是再现部分的连接段落,材料选用主要主题的材料,239-250小节选用新材料,其骨架仍以主要主题为核心。

第二次再现(313-344)对主要主题稍加创新,开始的乐段用的是强奏,后面部分只出现过一次没有重复。

尾声(345-543)开始时选用第一插部的材料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音型加固主调性,在不断强奏后,368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用该和弦进行发展构成35个小节的段落(368-402)。从403小节开始是十分急速的紧缩段,一直持续到乐章的结束,选用的是主要主题的材料,507-543小节先进行转调接着转回原调,随后又进行转调,又转回原调最后在主调上进行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结束该乐章。

三、风格特点

(一)织体

第一乐章的14-17小节,织体采用了和弦分解手法,出现了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音响效果更加饱满,表明贝多芬的作曲技术在中期更加成熟,这种饱满而宽广的音响空间加速了踏板运用的产生,这种织体使得在中期出现了非常完善的三个层次。

谱例1

14小节开始以C大调的主音作为低音来稳固调性,中音区以十六分音符采用和弦的分解作为配合,高音区以C和弦的三音旋律衬托,在第16小节变为属和弦的分解,旋律部分的节奏又加入四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等,使音响效果不仅饱满有力,而且更加生动。和弦分解是作曲家常用的作曲手法,但三个声部同时出现的作曲手法在早期还未出现,这种完善的三个层次更容易表达情感,为跨进浪漫主义作了铺垫。

(二)展开部与尾声的结构比例

在保持原有奏鸣曲式结构的框架上进行发展,即给以范围广大的自由和伸缩,连接部、展开部、尾声的规模都进行了扩张且尾声与展开部基本相同,展开部(92-157)、尾声(251-304),展开部有65小节,尾声有53小节,展开部采用主题的材料进行发展,在到达144小节的主调C大调的属和弦上之后应回到主上结束,他却打破传统的作曲手法进行了14小节的扩张。

谱例2

(三)力度变化

由突强变为突弱是贝多芬最为典型的力度手段。

谱例3

(123—134)小节运用节奏的加快、扩大、重复,另外采用力度的变化为130小节的高潮点做好铺垫,音域从123-125下降到126-129小节时音乐并没有达到最高潮,在130小节以ff力度进来,在高低音区交替出现向胜利呼喊,在134小节力度突然变为p,前后力度形成强烈的对比,听觉上造成严重的不平衡感,形成独特的“贝多芬风格”。

四、结语

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每一首都是一种经历、一种成长,在其不断探索过程中,不仅对古典主义传统作曲技法继承,并且去创新、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用生命去书写音乐、歌颂音乐。这些对古典传统技巧的改革和创新是贝多芬在不断摸索中将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中,是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结合,成为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的来说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迈进的阶梯,是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里程碑。

猜你喜欢

展开部主调大调
化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成主调
安东尼奥·罗塞蒂圆号作品《降E大调协奏曲》的演奏技巧分析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G大调随想曲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浅析图案的色彩与配色方法
用色彩点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