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朋友

2018-11-21包光潜

火花 2018年3期

包光潜

这是一个比朋友多少的时代。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大抵没人非议这个至理名言的。你愿意跟人家结仇吗?不会。除非你脑子进水了,而且还冒着泡泡。你愿意自闭而孤独地死去吗?当然不愿意。谁不希望自己有几个朋友或知己。因为朋友是人生的润滑剂,否则生命会变得枯涩而未老先衰。

至于多个朋友多条路,各有各的说法。关键是什么样的朋友,多出了什么样的路。意趣相投,结伴而行;性情互补,扬长避短……固然好,可如今社会上的朋友,多半是利益的合作者,或利益的投资者,即用得着或不远的未来用得着的人,就是朋友,或发展为朋友。现在或将来都用不着的,往往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那只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向往,现实中确实很难觅求。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礼尚往来才会渐渐地成为朋友。

在中国这地界上,无事不求人的,求人就得有朋友——你有几个朋友?你有哪些朋友?朋友少了,你施展的空间自然小了;朋友狭窄了,你的舞台就狭窄了。朋友的多少,决定了你办事的能力和办事的效率。同时还要清醒地意识到,要想别人成为你的朋友,你就得厚着脸皮不断地麻烦别人。你不厚着脸皮,你不麻烦别人,人家怎么知道你的真诚呢?只要脸皮厚,处处有成就嘛。那些不求人、不愿意麻烦人的人,极少有朋友的,也极少做成事的,譬如我。有时候,我觉得挺对不起亲人的。在世俗社会里,我既没有给他们挣足面子,更没有给他们带来实惠,连一点小事儿都难办成。好在他们理解我的苦衷,不给我添堵,遇到什么事情也不找我,找我也是白搭。至于世俗中的交友之道,我都懂,也就是说智商和情商还算正常,没有畸形,可实践能力太差,拉不下那个面子。这一点,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缺乏这方面的心理素质。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往往能够搞定许多事情。这大概也算是中国特色吧。不仅是现在,过去一直都是,要不怎么说“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马无夜草不肥”呢?

没有朋友或少有朋友,你干什么事都感觉捉襟见肘,以致于不好意思在社会上游走。即便偶尔露个面,就像做贼心虚似的,甭说你办事处处碰壁了——难怪深居简出或独善其身之人,鼻子总是歪的。久而久之,他们就没有勇气出门了。

我很佩服身边两个比我小的熟人——应该叫朋友。一个是男的,做生意,事逢其时,成了。他的朋友特别多,三教九流,各界都有,就连我这个清高的教书匠也成了他的朋友。我总觉得他做生意就是为了交更多的朋友,而不是交朋友为了更好地做生意。这或许就是交朋友的高级状态。还有一个是女的,学历不高。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叫做“智商不高、情商不错”的人。她没有国色天姿,却能从一个机房工人,走上领导岗位——先是转干,后来提拔,一步一个台阶,稳稳当当的。交往日久,觉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失时机地交朋结友,几乎无孔不入——如此说有点贬义,其实我不是那个意思。就连她女儿的同学都知道她特别厉害——这天下,哪有你妈办不到的事?听听,这是至高无上的褒奖。我服,可我学不来,既不能学,也不想学。人和人总有区别的,否则十几亿人都一个样子,是不是太恐怖了?何况我身上已经有一股腐朽的味道,可我还是甘愿守着。

现如今,你随便在什么地方——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私下的聚会,“朋友”这个词儿全挂在嘴边,出口的频率最高,使用的范围最广。即便街市上的拾荒者,言必称朋友。无朋友,则无颜立世,甭说行走了;无朋友,你没法子混,也混不下去。要不然人家见面就会问你:最近混得怎么样啊?混出什么名堂了?

一个人混得好坏,当然跟朋友的多少和朋友的质量有关。没人跟你混,或者你混不上去,又不入圈子,那一定是你朋友少,要么性格有“问题”,要么就是太“清高”。性格决定命运,要命的是性格往往难改,除非在风云跌宕的社会里,时势造英雄,时势改变你的性格,否则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至于清高,我认为没什么不好的。清高的人未必没有情趣,甚至趣味成癖,只是不愿意入俗罢了。其实,多交几个有情趣的清高朋友,往往是你人生至幸,关键是你能不能交得上。古人言,人无癖则不能交,而癖者往往清高。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别人未必同意,总觉得清高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问题在于清高者,却不愿意就医。

本人算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玩物丧志的人。朋友本来就不多,现在更少得要命。即使想办点小事,都很难找到帮忙的人。电话簿从头翻到尾,竟然很难找到一个堪当朋友的人。知道电话打过去或登门拜访会是什么结果,干脆就放弃叨扰了。这么一说,你肯定认为我性格有问题,而且清高的毛病挺严重的。所以,没有朋友,你活该!你就应该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其实不然,我清高是不够格的——别以为什么人都可以清高,清高需要内在资本的,但我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孤独者,时常独处一处,由着性子“浪费”生命,即玩物丧志。久而久之,就将寂寞和孤独当作一种高雅来享受了。我不希望别人是我这个样子。社会总是需要欲望推动前进的。如果一味地反对别人的欲望,那我是不地道的,因为我也在享受着别人的欲望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还有一层意思是,喧嚣的当下,更多的人没办法达到我这种简单而寡欲的境界,守不住所谓清高的,耐不住寂寞的,更不知道孤独为何物。如果你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很少,寂寞是必然的,孤独也是必然的。当然,你学会了孤独,有没有朋友也就无所谓了。可这是极致情况,不适合大众。

我真正想说的是,那些口口声声称是你朋友的人,有几个够得上朋友呢?有几个人能在你危难或危机时刻,拔刀相助呢?要不然怎么会流行一句话:“我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却为我插刀于背后。”冷静下来想一想,大约是没几个人是真朋友的。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的网络生活里,朋友圈仅仅是个圈子而已,大家在一起相互取温,吵吵嚷嚷消除寂寞而已。不相信?你在朋友圈里发起一个什么倡议,需要伤筋动骨的,保准没几个人响应你,甚至装聋作哑。这个时候,你才知道朋友圈里没多少朋友,是朋友自然没有圈子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也就学会了在朋友圈里如何说话,如何做事了。别依赖它,别一天到晚地牵挂于它,别以为它真的是万能的灵丹妙药。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心灵的按摩师或是心灵的感应者。世上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心灵的默契。不管是微信朋友圈、QQ朋友圈、易信朋友圈,还是什么同学群、战友群、朋友群……它们都是一种网络群聚生活的方式,与现实的情形渐渐地趋于一致。也就是说,现实中你所遇到的,这些群和圈里也一样不会少的。关键是你如何利用群和圈,找到自己真正的朋友;即便不是真正的朋友,或者已经伤害了你,也没有必要把他或她当作敌人。这种绝对化的非友即敌的简单判断,是心智不成熟的表征。耽于群与圈,光阴一样会虚度的,而且未必美好。如果为美好而浪费生命,生命也一定是美好的。谨记。

朋友朋友,先是朋,后是友。

你看朋字有意思不?两个月字,一般大小,门当户对——对!做朋友就要门当户对,就像稳定的婚姻需要门当户对一样。经我这么一提醒,你自然会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对等的。不对等的前提下,实在难以成为友的。

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对等,即你把他当朋友,他也把你当朋友。如果你发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对等地对待你,那他压根儿就没将你当朋友待。也许他心灵遇到问题时,可能找你倾诉,请你出谋划策,请你指他一条人生的明路,但他没有拿你当朋友,只是问路或者利用。曾经有一位“朋友”,一遇到人生挫折或人际矛盾导致心情不佳时,他就跑到我的办公室,向我倾诉,从我这儿得到心灵的按摩或慰藉,或者以为我在某方面会有点出息的,可以成为他的引路人和推荐人。几回回下来,我感觉他心不诚,眼睛里总是闪烁着一种潜伏危险的狡黠,而且是典型的刁顽农民似的狡黠——因为是熟人,恕我不能说得具体,否则就对号入座了。我当即决断:此人不可交矣,但我可以为他解难消愁。果不其然,后来他觉得我没啥用了,也觉得自己混得不错了,连最起码的尊重和礼仪都没有了。唉,真想说点具体的,又怕别人看出来,对他造成伤害。

其次是地位的对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缺一不可。想想看,你能跟国家主席或省长交朋友吗——他多次接见你,就是你朋友了?你能跟世界船王或其他大富豪交朋友吗?你一个工人、农民、人民教师、小职员等,可以跟电影明星交朋友吗?其实我不说了,你也知道,地位悬殊太大,是不能长期做朋友的——如果一定要说是朋友,那一定是有一个人跪在地上!

至于第三、第四,甚至还有第五嘛,我就不说了。我只是抛砖引玉,你再慢慢地体悟,一定会悟出属于自己的第三、第四和第五的。

我还想说的是,交朋友应该尽量不要选择有利益冲突的人。朋友可以志趣相投,也可以性情二致,但不可以有利益冲突。你或许听到过这样的一句真心话:“我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比我好。”这是当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朋友心理的最真实写照。你想想,如果朋友之间真的有了利益冲突,这朋友还能做得下去吗?也许你会说,这不是真正的朋友。问题在于,真正的朋友或君子之交又有几何呢?翻开中国所有的典籍,不就那么几个嘛,而且都是古人。

朋友之间即使越界,只要对等,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朋友就能做下来,而且相得益彰,相互弥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在交朋友的过程中一味地谦让,盲目地付出,以致你看不清楚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等你看清楚他的时候,你已经被他伤得千疮百孔,几乎达到崩溃的边缘了。譬如现实生活中就有一种情形:你99次真诚地待他,让利于他,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你是应该的;到了第100次,你因故没有让他,你猜想结果会怎么样?你肯定成为他最仇恨的人。说实话,我早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如此情况我见得多了。所以,我五十岁以后交的朋友越来越少,越来越精,主要随缘。正应了那句话,朋友渐走渐丢。过去交往的朋友也随缘了,不着意去维护,着意维护的朋友关系往往是不长久的,经不起风浪的。有的朋友,我尽量少来往,也就是渐走渐丢的意思。之所以这样做,既是从自己喜欢安静出发,也是为了别人考虑,不想让别人有心理负担,不想让有的人因决定他利益的人看不惯我而耽误他的前程,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更重要的,我现在是一个没有半点利用价值的人。写写文章和诗歌,你读到了,觉着好,就好,没枉我死去的那几个脑细胞。至于神交已久的,还是不见面的好。我既不施与他人之利,也不给予他人之名,名利皆不得,人家何苦跟你做朋友呢?这不是我想多了,也不是我变得世故了,而是当下社会的现实。

上面说的,或许消极了一点,下面说点积极的。

玩了两年微信朋友圈,发现自己的视力大大衰退,引起警觉。但,我不否定微信的好。如果要我选择关键词,“信生活”和“诗生活”最为恰当。

“信生活”,即易信和微信生活。

2015年春节,女儿给我换了最新款的小米手机,还安装了一些时尚的软件,开通了微信和易信。她鼓励我和她妈与时俱进,不要保守,要主动与年轻人保持沟通。沟通嘛,当然需要桥梁,而最好的桥梁则是新生事物,譬如微信和易信。开始我还有点抵触,就像我不喜欢使用QQ。在丫头的循循善诱下,我步入崭新的天地,用易信打免费电话,尤其是长途;每个月初用获得的金币去抢兑电话时间。我觉得很有意思,不仅省钱,而且有趣——里面有许多老少咸宜的新闻、话题、娱乐和游戏等。我最喜欢那些诙谐幽默又贴近生活的动态漫画,它们是我艺术地感受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途径。生活太芜杂了,确实需要有人为我们概括与提炼,动态漫画最贴近生活,形式新颖,吸引眼球;夸张入心,幽默启智。

据我所知,人们对易信的使用远远少于微信,尽管它的某些功能超越了微信,可能因为微信更早地介入了人们的生活,占有先机,大家习惯了。即便是新人,也随众意——大家都在微信圈子里,你一两个人跑到易信里也没多大意思。我便是一个例证。我要感谢微信,是它改变了我的矜持生活和保守的心态。

在网络发达的当下,“信生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联络方式,也改变了文本的表达方式。我使用微信,主要是通过它跟亲人和朋友保持实时联络,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了解社会动态。尽管朋友圈和公众号里的资讯鱼龙混杂,但时间一长,自己就有了辨别能力,也可以从众多的资讯中挑选自己喜爱或对自己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臭味相投,最终走向趣味和文化的一致性,即圈子越来越小而不是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而不是越来越杂、越来越乱。

有了“信生活”,“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我几乎每天都发微信朋友圈,最多三条,至少一条,内容非常纯粹,基本上与“诗生活”有关,譬如“今日读诗”“老包说画”,以及我临屏写的诗,还有我写的毛笔字。当然,我一直没有放弃散文随笔的写作。一些朋友建议我申请一个公众号,发一些文章给大家看,或在朋友圈里开辟一个“老包美文”专栏。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申请并开通了个人公众号,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诗意的栖居和诗意的生活,可真的要是落实起来、实践起来,难度还真的不小,最起码许多人经不住现世物质的诱惑,很难做到简单和单纯。在我看来,简单和单纯是诗意栖居和诗意生活的基本前提,做不到,就甭谈。五十岁以后,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越活越单纯,越活越傻气——单纯是一种大美,宛若白光里蕴藏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一经光的色散,既得美丽的彩虹;傻气里蕴含着真气和灵气,大傻若智,大智若愚,傻人有傻福,傻人才会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