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英雄主义情怀

2018-11-20刘润泽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

刘润泽

摘要:《拯救大兵瑞恩》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讲述了8人小分队历经艰难险阻搜救瑞恩的故事。在拯救的路程中,人性不断受到考验。这部伟大的战争片留给我们对残酷战争的反思和对人性光辉的赞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米勒和厄本的性格特点来挖掘《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主题,剖析战争的残酷,体现普通人物的英雄主义情怀。

关键词:美国文化;《拯救大兵瑞恩》;英雄主义;性格分析

作为一种文化传播途径,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用来传播各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载体。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便是传播美国文化的一部经典作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真实地还原了二战现场,在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悲壮的同时,也诠释着人性的光辉,书写着普通人物的英雄主义情怀。本文将从上尉米勒和翻译官厄本的性格特点分析入手,挖掘《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主题,即战争的残酷和普通人物的英雄主义情怀。

一、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于1998年上映,引起强烈反响,斩获五项国际大奖。该片以诺曼底登陆战争为叙事背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描述战争。瑞恩家中四个儿子全部参加了前线战争,三个儿子相继战死,只有小儿子詹姆斯·瑞恩生死未卜。当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命令前线组成一个 8 人小分队,不惜任何代价,去寻找二等兵瑞恩,保住瑞恩家仅剩的血脉。8人小分队在上尉米勒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去搜救瑞恩。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小分队有过迷茫和彷徨,经历了诸多苦难。最终,以微小的代价成功地营救了瑞恩。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呈现了恢宏和极具震撼力的战争场面,将战争的悲壮的惭愧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一开始用全长 26 分钟的长镜头画面展现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逼真再现诺曼底登陆中较著名的场景,利用特写镜头,拍摄士兵倒在海里后满目鲜红的悲壮画面。“此外,导演还更深层次地挖掘与再现战争时凸显出的人性情怀、英雄人物,从而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战争中体现出来的人道主义精神,领悟富有深意的美国文化。”[1]

二、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一)米勒的性格特点

1.内心柔软,假装坚强的米勒

在影片中,米勒颤抖的右手成为观众深思的一个细节展示。七次的特写镜头分别是:第一次:米勒的出场就是从他的手开始,一双颤抖的手,握着水壶;第二次: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手颤抖着拿水壶;第三次:暗夜中两小时的等待,手颤抖着拿水杯;第四次:谈到卡帕佐,手颤抖。第五次:得知瑞恩在兰姆勒,手颤抖着拿指南针;第六次:魏德死后,米勒躲在岩石后哭泣,手颤抖着拿着卡帕佐的信。第七次:等待敌军坦克车,和瑞恩谈天前,手颤抖谎称在为音乐打拍子。

在投入战争之前,米勒就是个普通的高中教师,深爱着他的妻子。当他投入战争后,他依然是一名普通人,颤抖的右手向观众展现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抢滩任务让米勒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他的颤抖体现出内心的害怕,但是他要勇敢去面对,因为他是队长,是团队的核心。卡帕佐和魏德死后,米勒右手颤抖,因为战争夺去了战友的生命,他为战友惋惜。得知瑞恩的所在地,米勒拿着指南针,手一直在颤抖,他知道他们的前路更艰难,他们注定的结局即将到来,他可能需要面对死亡,而且他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完成任务。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只能通过右手的颤抖表现出来。魏德死后,米勒躲在岩石后哭泣,他为战友难过,为所有牺牲的人难过,他不知道为了完成这次的任务还要牺牲多少人,他痛恨战争的残酷,却不得不被战争裹挟,因为这是他的天职。最后等待敌军坦克车的时候,颤抖的右手说明他知道即将到来的结局,他注定要牺牲,但是他不能让瑞恩看出来他的恐惧。

2.恪尽职守,英勇顽强的米勒

影片除了刻画米勒颤抖的右手,除了表现出他普通的一面,更多的是去描绘一个恪尽职守,英勇顽强的英雄。在抢滩任务中出色的表现让他晋升为上尉。后来,接到拯救瑞恩的任务后,小分队中很多人在抱怨,不理解,他尽到一名队长的职责,耐心劝解队员,帮助队员分析这次任务的意义所在。战争中,“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哪怕是极不合理的命令也必须绝对服从,所以作为军人就必须忠于职守,必须无条件执行上级的命令。”[2]米勒从未动摇去拯救大兵瑞恩的信念,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经常跟小股敌人交火。不管队员们如何表现,他始终坚守职责,勇敢向前。虽然他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他依然义无反顾,因为他是一名军人。他以身作则,为队员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在最后的守桥任务中,小分队遇到了生死考验,米勒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其他人,甘愿牺牲自己。米勒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务,他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临终前,米勒告诉瑞恩要好好活下去,让人潸然泪下。“从米勒的身上折射出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凸显出个人英雄主义的光芒,这是战争中也无法磨灭的人性真情。”[3]

作为美国精神的象征,米勒勇敢、执着、奉献。他的牺牲意味着国家人性化、人权化、民主化的象征,是英雄主义的体现,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而这种精神也将在瑞恩身上得到传承。

(二)厄本的性格特点

厄本从最初的懦弱善良的翻译官蜕变成勇敢坚强的战士。

厄本是一名随军翻译,善良,胆小,懦弱,是一名毫无实战经验的菜鸟。在战斗中,他都是远远地用望远镜观看别人战斗,不敢开枪,不敢投入战斗中。虽然他是一名翻译,但也是一名军人,这时候的他极其懦弱,没有尽到一名军人的职责。在一次和敌军交火的过程中,魏德牺牲了,看着魏德一直在喊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妈妈,妈妈”,厄本的脸上满是恐惧,他害怕自己也会有这样的结局。为了报仇,小分队准备处死一名德军俘虏。但是善良的厄本却请求队长米勒放了俘虏,他是善良的,他觉得军人不应该杀害俘虏,他不希望有更多的伤亡。他甚至跟这个德国俘虏坐着一起聊天,这个从未上过前线的文职兵是个游离在战争之外的浪漫主义者,与敌人做朋友,听忧伤而美丽的歌。最后一战在塔楼上,当德国人慢慢将尖刀刺进梅立西的心脏时,懦弱的厄本就在外面的楼梯上,他依然在独自纠结。但是,当曾经他们放过的德国俘虏回到战场疯狂枪杀他的战友们的时候,厄本勇敢地拿起了抢,射杀了那个德国俘虏兵。勇敢战胜了胆怯,厄本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折,从懦弱的菜鸟兵成长为勇敢尽责的战士。最后小分队千辛万苦找到了瑞恩,厄本决定和战友们一起战斗,共同对抗敌军,保护瑞恩,完成小分队的使命。

懦弱胆小的厄本恰恰体现出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勇敢坚强的厄本则将体现出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厄本代表的是战争中无数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害怕战争,但是勇敢去克服这种恐惧,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影片中的每一个普通士兵都表现得格外勇敢、坚毅,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感动了观众,使观众无不为之喝彩。他们仅仅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极小部分,他们和其他普通人一样有着平凡的情感,但是战争中的他们表现出了英勇的一面,成为观众心中不折不扣的英雄,这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2]

三、反对战争,弘扬英雄主义情怀

米勒和厄本都是普通士兵的代表,他们从根本上都是害怕战争的,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影片用大量特写镜头拍摄尸横遍野的惨状,还原真实的战场状态,再现残酷和悲壮的场面。人类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战争。但是,在战争面前,士兵必须要勇敢去战斗,这是军人的职责。米勒为了完成拯救大兵瑞恩的任务,毫不犹豫地牺牲了自己,他的英雄主义情怀感人至深。厄本的蜕变也实现了士兵的价值,彰显了普通人物的英雄主义情怀。

结语

本文通过对米勒和厄本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放大人物的善良和对自由的渴望,来突出战争的残酷无情。《拯救大兵瑞恩》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剖析了人性,揭示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即“对个人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拜、对战争的恐惧与厌恶,从而赋予了影片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3],引发观众对生命的反思。

参考文献:

[1]刘玲.《拯救大兵瑞恩》对美国文化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4 (03).

[2]邢蕾.解析《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个人主义精神.[J]环球纵横,2015 (22).

[3]张礼敏.解读《拯救大兵瑞恩》的 美 国 文 化 价 值观[J].电影文学,2013 (05)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
永恒的英雄主义
在当前电视剧中的审美取向和传播价值探析
失落的英雄主义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涨知识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革命英雄主义永放光芒——读朱德同志《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