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课宣讲要具备『三重品格』

2018-11-20王锋

党课参考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党课生动话语

〉〉〉〉〉 王锋

党课宣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一堂党课既“上接天线”,体现理论、政策的“原汁原味”,又“下接地气”,让学员听得“有滋有味”;既条分缕析讲出教师的“心得体会”,又生动通俗得让学员“心领神会”;既旁征博引让论点“有理有据”,又紧贴实际让学员感觉“有效有用”?结合近十年的基层宣讲实践,笔者认为,宣讲者必须具备“三重品格”。

理论使者

宣讲者要把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一项神圣使命,用执着的信仰、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守红色阵地,弘扬红色精神,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宣传集中体现在党课宣讲中,就是要求宣讲者在课堂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宣讲者要在课堂上、宣讲中向党员群众“输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得确保自己先充分“输入”、充分消化、充分理解把握,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二是“正”与“负”的关系。从受众的角度尤其是年轻受众的角度来讲,新鲜的、非主流的乃至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作为宣讲者,不能一味迎合,要既不回避负面信息,又能够分析总结提升,从负面信息中挖掘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三是“红”与“黑”的关系。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宣讲者要自觉坚守“红色地带”,在大是大非问题和重大政治原则上保持清醒,在思想倾向问题和热点敏感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以“强音”“高音”压过“杂音”“噪音”,敢于以“红”压倒“黑”,以“红”引导“灰”。

工匠精神

精品需要工匠,使命呼唤工匠。党课宣讲作为一项使命,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宣讲者倾注“匠心”与“真心”,去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以“匠心”雕琢党课,需要在五个方面花大力气:一是科学搭设“架子”。在这里,“科学”的标准要因对象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机关党员干部,“科学”是要有相对全面而完整的架构,要逻辑清晰、条分缕析。而对于农村、社区党员群众而言,就不一定非要有完整而严密的逻辑架构,可以只讲部分重点、亮点、关键点,只讲理论与现实的密切结合点。二是精心选择“例子”。基层党员的关注焦点大多在现实问题上,而现实问题又往往小到家长里短。所以,在宣讲的语言风格上,要以小分解大、以俗阐释雅、以实论证虚。要说通俗话,讲身边事,将党的理论与政策渗透到一个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小例子中,让基层党员群众在家长里短中理解理论,在身边冷暖中感受政策。三是适当引用“数字”。无论是讲成绩还是摆问题,数字最简单直接,也最形象生动,最具有说服力。在党课宣讲中,适当地引用数字,可以化繁杂于简约,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于浅显,加深基层党员群众对于理论、政策的理解与把握。四是合理掌握“拍子”。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成年人注意力的集中一般以十五分钟为一个单元,老年人的注意力则要短暂得多。所以在党课宣讲中,要把握好节拍,每十分钟左右即要有一次小总结或穿插一个小故事,以提高注意力,增强宣讲效果。五是适当提供“点子”。宣讲的实效体现在基层党员群众对于理论政策的理解把握与执行上。在解释清楚理论政策的基础上,宣讲者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帮助党员群众去正确地贯彻和执行。

翻译品质

在一定意义上,党课宣讲是一门“翻译艺术”。宣讲者经常面对的是三类话语体系,即: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要把一堂课讲好,就需要不断穿梭于这三类话语之间,做好三类话语的转换与翻译。好的翻译,要求“信达雅”。所谓“信”,是指吃透政策话语,做到“翻译”政策不走样、不跑偏。所谓“达”,是指钻透学术话语,做到“翻译”学术通达而不晦涩、不繁复。所谓“雅”,是指摸透实践话语,做到“翻译”日常实践通俗生动而不低俗无趣。一堂党课,既能把握好政策,做到方向明确、旗帜鲜明,又能融汇好学术,做到思想深刻、逻辑清晰,还能关照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再加上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这就是一堂“好党课”了。

猜你喜欢

党课生动话语
画与理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