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018-11-20王密林

百姓生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北洋政府太和殿战俘

王密林

在北京中山公园南门内,有一座著名的保卫和平坊。如今时过境迁,许多游客并不了解保卫和平坊的由来。北京存留的牌坊比别的城市都多,而保卫和平坊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座。

保卫和平坊宽17米,高10.9米,是一座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大字,字迹遒劲凝重。此牌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坊,是为纪念八国联军侵华中死亡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而建。当年克林德就死于此地,此牌坊就是清政府向德国道歉的见证。谁料世事无常,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成为战败国,而中国却成了战胜国。于是,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牌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公理战胜”坊,坊额字为许宝蘅书写。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公理战胜”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一座牌坊,一段历史。保卫和平坊正是如此,要了解这座牌坊的由来,就要了解20世纪前半段的动荡历史。

30万华工参与了“一战”

1917年8月14日,北京城的百姓在这一天的政府公报上,看到了北洋政府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的《大总统令》:“德国施行潜水艇计划,违背国际公约,危害中立国人民生命财产……中国政府不得已于14日上午10时起,对德国、奥国宣告处于战争地位。所有以前中国与德、奥二国所订条约以及与中德、中奥有关的其他国际条款、协议,依据国际公法及惯例,一律废止。”

这意味着中国在保持了3年多的中立后,终于宣布加入协约国阵营,正式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

北京中山公园内的“保卫和平”坊。

“一战”期间,英法俄三国共招募华工30万人,有的从事后方的工业生产,有的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等工作,甚至直接参与战斗。据统计,整个战争中,约有两万华工付出了生命。

北洋政府对德宣战的直接原因,是德国的潜艇无差别攻击中立国的商船。在1917年年初的一次潜艇攻击中,543名华工不幸死亡。因此,北洋政府在同年3月份对德绝交,8月份宣战。

曾训练三个师的参战部队

事实上,北洋政府并不像战后一些国家所指责的仅是口头上参战。1917年9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名士兵。为此,还抽调精兵组建了3个参战师,除驻济南的第二师外,第一师驻北京北苑,第三师驻北京南苑。但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只是派了舰队为商船护航,因此日本也不想让中国派兵去欧洲。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有能够派兵参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协约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9月15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

通过参战,中国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参战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战后,中国通过一系列的条约与协定,还从德国获得约8400万元的战争赔款。加上中国在战时所获的德国船只,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赔款,中国总收益达2.5亿元。这是中国在近现代频繁的对外战争中,唯一实际获得的战争赔款。

全国曾建7所德、奥战俘营

虽然没有派兵到欧洲直接参战,但当时中国仍俘虏了上千名德、奥战俘。这些战俘的由来分几种:一种是1917年3月14日断交时,北洋政府收回了汉口德租界和天津奥租界,解除了其驻军武装;一种是宣战后,德、奥两国使馆的卫队,以及两国在中国军舰上的水兵,也都成了战俘。

为了安置这些敌国战俘,北洋政府共建立了7所战俘营,其中北京3所,南京1所,吉林1所,黑龙江2所,总共收容了1060名德、奥战俘。中国政府以“宽大矜怜之意”,对德、奥战俘“妥为待遇,以示博爱”。北京附近一开始“分设收容所两处,一设于海淀之朗润园,以拘禁德使馆之卫队;一设于西苑,以拘禁奥俘”。其中德国战俘、奥匈战俘分别于1917年4月3日和9月14日被拘入所。1918年7月29日,又设立了西苑新所战俘营,收容了从天津临时收容所迁来的由俄国西伯利亚逃到中国境内的德、奥战俘。

“一战”结束后,虽然中国并没有获得所期待的平等待遇,并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但还是于1919年9月15日正式宣布结束与德国的战争状态,并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在1919年年初将德、奥在华俘虏一律准予遣返。中国从此会成为与列强一样的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北洋政府宣布,14日在天安门召开庆祝大会,规定从l4日到l6日、28日到30日为举行庆祝活动日。

关押过德国战俘的朗润园

从11月14日起,教育部特令北京各学校放假庆祝。当天下午,北京学界举行游街大会,教育总长特意安排在天安门附近搭建一座高台,以供检阅与演讲之用。北大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的演说,蔡元培说:“现在世界大战争的结果,协约国占了胜利,定要把国际间一切不平等的黑暗主义都消灭了,用光明主义来代它。”

11月28日,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纪念“一战”胜利。太和门、太和殿、中

太和殿前的胜利阅兵式

1918年11月28日,北洋政府在太和殿广场举行庆祝“一战”胜利阅兵式。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消息传来,人们欣喜若狂,民间的一些团体开始自发庆祝。寒冬下的北京,开始张灯结彩,鞭炮声响个不停。中国人此时真诚地相信“公理战胜强权”,和殿、保和殿四周彩旗飘飘,除了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外,还有各战胜国的国旗。身穿西式燕尾服、头戴礼帽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主持民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大阅兵。徐世昌首先发表了演讲。当演讲结束,在鸣响108响礼炮之后,全部新式装备的北洋军士兵列队走过太和殿前,接受中外宾客的检阅。

阅兵式后,中央公园举行了演讲大会,踌躇满志的民国政要们,包括总理钱能训、参战督办段祺瑞等人到场发表演讲。此次大会,人数上万,每至演讲高潮,听讲者欢呼连连,气氛之热烈,前所未有。考虑到民众兴奋激越之情,徐世昌又决定在30日举行全城市民提灯游行大会。教育部积极响应,特发公文号召京城大学生集体参加30日提灯大会。当天参加庆典游行的学校有60多所,学生达万人之众。

然而,这次全民对战胜的狂欢、对公理的热望,很快就被次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的“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所击碎,以致这次民国时期最盛大的阅兵很快就为人们所淡忘。

猜你喜欢

北洋政府太和殿战俘
紫禁城在1918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不应被抹杀历史功绩的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公文管理机构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北京故宫太和殿导游词
太和殿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