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技术水平推进城镇化的思考

2018-11-19沈晨业刘宇

中国市场 2018年35期
关键词: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城镇化

沈晨业 刘宇

[摘 要]城镇化对于优化空间结构,推进经济效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城镇化常常被抽象为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大量的人口进入城镇必然给城镇的发展带来压力,如何化解压力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文章认为,积极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借助于职业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选择。

[关键词]城镇化;职业教育;技术水平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5.044

1 引 言

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试图实现效率的提升。区域内部规划和要素结构调整的努力,到区域之间分工贸易,到一个产品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完成,其本质都是在经济效率的努力。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的变迁,引导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在效率上的一种优化。人口在城镇集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镇化有着独特的效率魅力。但是,当人口从农村转向城镇,带来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这里的变化不一定是顺利的。过程中新旧观念的交替,是对效率考验的过程。

中国自1978年以来,城镇化进度从17.92%提升至2015年的56.1%,其年均提升率超过了1%,在这30多年中,农村转移人口总数约为1.8亿人。按照设定2020年的城镇化目标为60%,我國的农村转移人口将高达1.9亿人。2013年我国的户籍城镇化率为32.24%,和常驻人口城镇化率相差近22个百分点,这说明约有3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却持农村户口。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非常迅速。

但是,快速实现的城镇化隐藏了背离效率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有如下几个问题无法回避:其一,人口在城镇集聚,是不是有合适的工作?其二,城镇化的人在城镇里未来的生活如何适应?其三,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如何提升其工作技能?文章试图就这些问题给出答案。

2 快速城镇化中技术水平的不快速

从人类历史来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实现中国如此巨大规模的城镇化变革。每年2000万人农村人口流入城镇。但是这种快速的流动,势必带来巨大的城镇化压力。首先从人口规模来看,如果是为了实现2030年70%的城镇化率目标,只需要每年流入城镇1400万人。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时城镇化的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个问题从收入提高上可以看出来。参照2015年的农民工收入情况,人均月收入3072元,相比于上年增加了208元,增长率为7.2%,其增速却比上年降低了2.6%,在此之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务工作人员的收入情况有着明显的回落,分别达到了6.7%和4.2%。如果参照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率为7%~8%的情况,该群体的实际收入和物质生活其实是有下降的。 对应于快速的城镇化,看出一些与城镇化不匹配的地方。

2.1 就业问题不能快速解决

从农村进入城镇,最大问题是就业。现实中,大多数的城镇化都粗糙地表现为农民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变化,集中化管理变成了集中化居住。但是,接下来如何安排呢?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工作岗位是否充足;二是工作岗位是否适合。由于农民之前的工作内容单一,进入城市之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之前所擅长的工作,在新的环境里可能并没有合适的空间施展,由此导致失业。

进入城镇的农民,也不具备很好地通过学习改变和提高自己的通道。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职业教育质量差。职业教育在现实中常常沦落为学生无处可去的选择。选择职业教育不是因为有职业教育的需要,而是没法获得学历教育才做出的被动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学生在各个方面相比学历教育来说,都有先天不足的危险。二是职业教育师资较差。因为我们对职业教育整体的不重视,较好的教师资源要么进入高等院校、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要么进入中小学从事升学的努力。优秀的师资并没有进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不难得出结论,职业教育缺乏质量保障。

因此,农民进入城市,是不是能够及时地得到他所需要的技能就成为一个问题。而农民学习能力欠缺也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参照2015年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7%,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6.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较差的学习能力匹配了较为落后的教育质量,农民进入城市后,及时地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变得非常艰难。

2.2 市场环境不能快速改善

城镇化在客观上可以推进区域的合作与分工,为中心城市改善要素禀赋、发展优势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城镇化建设需要相应的投融资体系、办事效率和基础设施的配合。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期克服。地方政府往往更加青睐那些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投资,忽视了公共服务品的投资,所以在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缺乏直接动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配置对于农民工也缺乏公平性。

市场环境还包括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人员建设方面缺乏长期有序的培养,与之对应的是,超越了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种手续烦琐,各种效率低下,缺乏规范性的团队建设,面对较短时间里出现的大量的农村人口的进入,很多部门其实并没有做好准备。于是,城镇化的农民是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镇。关系的不协调,加剧了贫富差距的分化。

3 技术水平不能快速提高的原因

3.1 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技术水平的落后是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又是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善的。首先是农民知识的积累较少。长期在农村生活,信息相对闭塞,而日常工作生活最大的问题就是做好与农村生产密切相关的工作。这个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都是最基本的农业知识技能,单一并且落后。在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运作的背景下,所谓的知识累积有着特别陈旧的特点。

那么,通过自身的思考,技术是否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呢?根据日本学者南亮进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乃至于技术传播和学习都不一定要按照序列的方式,逐级进行,相反可以进行蛙跳。也就是说,较为陈旧的技术一样可以跳跃产生较为先进的技术。但是,具体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等方向性的技术转变,农民很难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来完成。这就决定了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民表现为较为明显的技术水平落后的特点。

3.2 政策法规较为缺乏

客观上,要提高农民工技术水平,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职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参考的只有一个《职业教育法》,并且内容粗放和宏大,遇到具体问题很难找到明确的依据。这就让参加职业培训的过程充满了随意性,而对于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来说,缺乏明确的参加培训的相关配套减税政策,让企业在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动力。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法律高度的约束,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很难有很快的提高。

4 有序推进技术水平的对策分析

如何有效地实现城镇化,首先需要明确这不是人口流动的问题。它必然伴随着技术水平提高,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相应调整。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快的改善,流入城镇的人口就会成为影响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认真面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变得非常重要。推进城镇化不可能同时解决全部的问题,笔者认为,重要的支点,是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建议。

4.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区域内部的要素禀赋,进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区域之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过程,要素结构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曾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本地区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资本后,劳动力密集或许已经不再是它的比较优势,这就需要对其产业分工、布局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第二,區域内对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产业,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或许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某些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区域合作来实现。于是,区域之间有着产业调整的冲动。对于城镇化的区域,可以考虑自身要素禀赋,培养或者适度承接部分转移产业,这是有着比较积极意义的选择。而对于处于城镇化过程中的区域,这一承接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就在于,安置随着城镇化到来农民,并且过程中有明显的技术外溢的作用。

4.2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技术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积极推进和改善城镇化区域的职业教育现状变得迫在眉睫。当然,职业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高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力素质。政府应该以市民化能力为核心,统筹外来迁移人口的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并且通过加强该群体职业知识,技能和竞争力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工作,并且提高其市民化的思想。政府和社区也应该适当举办宣传活动,鼓励农村转移人口加入党组织、社团等团体,并且引导他们多了解国家政事,参加社会管理,加深农村转移人口的主人翁意识。

4.3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是直接影响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因素综合体,它包含了政策明确,办事高效,信息透明、公开。好的市场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而较差的市场环境则无疑会造成一些威胁。

市场环境的建设,是一个多维度的努力。包含了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所谓软环境,首先要积极推进市场效率的实现。比如,具有一定效率的融资体系。因为较为完善的融资体系,可以快速吸引资本的进入。具体来说,设置针对城镇的信贷机构,引导信贷资源投放城镇化项目,通过银行带动和帮助改善新型城镇化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相对富裕居民的金融要求。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改善城乡户籍制度,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最基本的住房、社会保险,以及子女就学、最低生活补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其主要方法是完善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险设计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账户管理系统,实现城乡各区域间的保险自由流转和对接,实现人人受保的基本愿望。

硬环境则更强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而言,软环境中的资本、技术、人才都是可以短时间通过引进的方式得到改善的,但是,基础设施却不能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影响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基础设施落后是最重要的因素。政府要统筹好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城乡的水、电、气等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农村交通通信设施的建设。

4.4 制度激励

诺斯提出,制度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律、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准则,目的都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从城镇化的过程中来看,其中隐藏了大量的冲突,各种冲突的协调,需要一种制度性的引导和约束。因为制度可以很好地调整人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单纯地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还应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此过程中,需要制度对于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方式、培训的机构做出一揽子的规范和约束。而在这样的强制力约束下,主动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就会成为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而制度的激励作用,还在于激励的双向作用,即可以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对于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学习,并努力投入学习的行为,应该予以政策上的鼓励;对于拒绝学习的行为,则要进行某种形式的处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对职业教育做出行为上的回应。而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参与,在客观上又会有效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完善,让他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从而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所谓的城镇化,在农民工的就业生活上实现了基本的推进。

5 结论与展望

城镇化,让人口从农村有序地流向城镇,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发展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可能实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但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流动那么简单。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就业问题等。当然并不是说全部的问题都解决掉才能开动城镇化,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如果没有做好准备,盲目推进,常常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是,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是很难在短期改变的。进入城镇,如何能真正融入进来,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如果单纯追求城镇化数字上的变化,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城镇化。而这也就脱离了城镇化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文章认为,人的城镇化问题,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应该着眼于教育。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建设是当务之急。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能够很便利地接收到对他未来工作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教育,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但是,在教育之上,我们更认为应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转移等方式给予农民更大的工作空间,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尽快融入城镇。

在教育和就业创造更多对接机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因为制度能够通过有效的激励,刺激农民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到新技术的学习中。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观念也会逐步发生变化。这才是我们理想意义的城镇化。而只有当农民在城镇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成为一个更加自然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

[2]胡日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城镇化
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
全国首批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辽河化肥厂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钢管倒棱机设备及专业技术水平简介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开放型经济对提升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