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阳、邺城出土的北齐陶碓制作工艺的比较研究

2018-11-19马志强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晋阳北齐两地

李 彤,谭 琛,马志强,周 翔,周 华

(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2. 大同大学, 山西 大同 037009)

碓臼创始于秦汉之际,在东汉后得到广泛推广,之后发展为水碓、大型踏碓、畜力碓等,后期出现了将碓臼制成陶制品作为明器随葬的现象。北齐时期的陶器制作继承了北魏时期优良的制作工艺,这些工艺在随葬陶器中完整体现。陶碓虽为一件小小的陶制品,但却是北齐时期陶器制作工艺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缩影,从中可以探求已经被时间掩埋的历史,以及揭示隐含在文物背后的历史、科技及艺术等价值。

1 北齐晋阳与邺城及陶碓历史追溯

北齐时期,由于晋阳和邺城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及政治地位,神武帝高欢将其创始地晋阳设为陪都,将邺城设为都城,形成邺城-晋阳两都体制,在政治地位上,晋阳与邺城可以说几乎同等,但两者在北齐的历史上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政治作用。

两地除了在政治上的差异之外,在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由于晋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军事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高欢在此统一了六镇鲜卑,使其对并州形成拱卫之势,晋阳也成为了各少数民族与鲜卑贵族的聚集地。而邺城与古都洛阳距离较近,自古受汉文化的统治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有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晋阳有一定的差异。

2 北齐陶碓的考古学研究

2.1 晋阳、邺城出土陶碓的类型学分析

从晋阳、邺城两地出土的陶碓情况来看,晋阳地区共有5个墓葬有陶碓出土,邺城地区共有9个。北齐墓葬出土陶碓的地区时间与分型定式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北齐墓葬出土陶碓地区时间表

表2 出土陶碓类型学分析

2.2 出土陶碓具体器物分析

根据两地出土的陶碓样式,可以依据有无杵杆将其分为A、B两型,A型为木质杵杆,B型为陶制杵杆。

A型陶碓底座上没有模印器物,出土时杵杆、杵头皆已不存,推测为木质,已朽坏,依碓架式样分为两式,Ⅰ式为碓架外撇,主要见于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等4座墓葬;Ⅱ式为碓架上竖,主要见于太原西南郊北齐洞室墓,墓主人为北齐政权的一名中级官吏,名为侯莫陈阿仁伏。出土碓一件(TM62:42),随葬器物有:陶厕、陶灶、陶盒、陶碗、陶罐、陶盘、陶井[1]35-46(表3)。

表3 A型陶碓简介

B型陶碓杵杆、杵头皆为陶质,保存完好,陶碓底座上多模印有杵臼加工粮食时所用工具扫帚、瓢等,依底座上有无模印卧狗分两式,Ⅰ式有模印陶狗卧于臼旁;Ⅱ式无模印陶狗,如表4所示。

表4 B型陶碓简介

2.3 晋阳与邺城出土陶碓考古类型学比较分析

从两地陶碓的出土情况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晋阳与邺城地区出土的北齐陶碓,可分为有架无碓与有碓有架两大类。晋阳地区的陶碓大多有架无碓,可推测该地区的陶碓碓头本身和碓杵为木质,因在地下的长期掩埋,受地下水、微生物、酸性条件等的腐蚀而使碓体与碓杵被消耗掉,待出土时仅有碓架尚存;邺城地区出土的陶碓多为有架有碓,且除受压力和内应力而部分损坏掉落外,其余结构较为完整,可见其整体材质都为陶质,埋藏在墓葬中虽也受地下恶劣环境的影响,但与木质材料相比其稳定性较好,故可以出土结构较为完整的陶碓。

(2)两地陶碓另一差别在于碓架上臼边的模印,晋阳出土的陶碓大多造型结构简单,无其他模印物体,整体简洁朴素,碓架底部为平整的平面;而邺城地区的陶碓臼边大多有瓢、扫帚、卧狗等物体形象,为陶碓增添了艺术气息,也更增加了生活写实趣味,使陶碓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从简洁朴素到复杂生动的对比可看出,两地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微妙差异,从而为许多史实的研究提供依据。

(3)在架尾的部分两地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晋阳地区的陶碓大多有架尾,且存在外撇与上竖两种形式,结构较为圆滑,且向外或内凸出;邺城地区出土的陶碓架尾形制较为统一,都为一种树丫的造型,便于支撑碓杵与碓体,造型较为规整、内敛。

3 晋阳与邺城出土陶碓制作工艺比较分析

陶器制作工艺包括制陶原料选择、胎体制作、修整和最后烧制4个部分,较为细致的陶制品在焙烧后还要进行施彩上釉,所有的工序进行完毕后,一件陶制品的制作才算完成。到北齐时期,制陶技术已经发展成熟,部分明器依然使用陶制品。北齐时期作为明器的陶器多为模制,部分部位为需要一定的捏制工艺,待胎体制作完毕晾干后便可入火焙烧,待烧好后有的器物还会在表面涂施一层白粉、朱彩或覆彩涂金,使陶器更为精致。

3.1 造型特征

晋阳与邺城地区出土的陶碓的区别在于碓架的造型差异。

晋阳地区的墓葬虽有部分为皇室贵族,但多为游牧民族和六镇鲜卑等,因此其墓葬出土的陶碓造型大多粗犷简略、不拘小节,主要表现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即规制规格达到要求即可,展现了少数民族粗犷豪迈的气势。而邺城地区的陶俑造型较为精致、细腻,运用写实的手法,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将生活器具用精湛、高超、细致地制陶工艺展现出来,其造型特色着重表达封建贵族奢华享乐的生活状况。

在碓架的上部塑造方面,晋阳地区陶碓是弯曲状的碓架,分为外翻和上竖两种造型,虽形式不一,但基本的造型特色一致,都较为圆润,这样平滑圆润的造型特点更体现了当时精湛的陶器捏塑工艺。在支架和碓杆的连接上,该地区采用在支架中部钻孔,利用榫卯结构衔接碓杆的结构,通过简易的陶制模型使人直观地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器具造型,以朴素简洁的风格展现当时该地区陶器制作的风格及工艺。而邺城地区的陶碓在碓架上部构造上,没有圆润外翻和上竖的支架,支架大部分甚至全部呈枝丫状,起支撑碓杆及碓头的作用,通过树枝状支架撑起十字状的碓杆,以便于人们踩踏。该地区的陶碓通过精致细腻的制陶工艺和展现方式表现了其作为京畿地区应有的繁荣与发展。

3.2 模制工艺

晋阳与邺城地区出土的陶碓均是从当地采取沉积黏土与水结合塑造而成,其烧制黏土差别不大,且均采用模制工艺制坯,还有少量的捏制工艺。晋阳地区出土的陶碓造型朴素简洁,利落平整,是通过模制工艺直接塑造烧制而成,在模制的过程中分为两部分,碓架底板与碓架上部支架分开模制,之后再进行粘结固定,并在支架对称部位钻孔,以便碓杆的连接,最后入火焙烧。从出土的情况可看出,晋阳地区大部分出土陶碓碓杆与碓头都已遗失,仅存碓架,可推测该地区的陶碓碓杆及碓头为木质,在常年的地下埋藏环境的作用下氧化消失,因此制陶工序中无须进行陶碓碓杆及碓头的制作。

邺城地区出土的陶碓仍然为分部模制,碓架底板、支架、碓杆、碓头分开制模,最后粘接牢固入火烧制,但制模工艺较为复杂,需要的模具数量较多且造型复杂,仅碓架底板的各种模印造型就比晋阳地区的素面底板工序繁复,再加上其独特的树杈造型的支架、十字形状的碓杆及倒三角式的碓头,其制作工序繁杂,造型精致独特。在碓架底板和支架的衔接处可看出这两部分是最后粘结而成,然后入窑焙烧。从出土陶碓的造型中可看出,该地区的碓架与碓体是分开烧制,最后组装而成。

3.3 施色工艺

在陶碓表面色彩塑造来看,晋阳地区的陶碓没有色彩的修饰,直接是陶器烧制出来的黏土的颜色;而邺城地区的陶碓大多表面涂饰了一层白粉,有的还会在需要部位或通体涂上红褐色的陶衣。或从制陶工艺上来说,不论是制坯工艺还是施色工艺,邺城地区都比晋阳地区更胜一筹,其造型精致细腻,比例匀称,色彩的添加更增添了器物的美感。但晋阳地区朴素大方的风格也展示了独特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格调。

4 结束语

本文从北齐时期晋阳、邺城两地的政治历史状况、陶碓出土情况出发,通过分析古碓的发展历史,对两地的出土陶碓进行类型学分析,深入剖析北齐时期晋阳与邺城两地陶碓及制作工艺的异同点,从陶碓的造型特色、结构功能、模制工艺、塑色工艺等方面对两地的陶碓制作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章将陶碓的制作工艺作为论述中心展开讨论,也是首次将晋阳与邺城两地出土的陶碓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陶碓制作工艺与文物保护学及历史学联系在一起,通过文章的讨论,为陶碓甚至是陶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和依据。

猜你喜欢

晋阳北齐两地
北齐·墓壁画 仪卫出行图
晋阳胜景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古晋阳之歌
涉县中皇山摩崖刻经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