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优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2018-11-19陈兰

记者观察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时代信息

文/陈兰

一、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习总书记号召新闻工作者争做“党的政策和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无不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求更多更出彩的新闻作品来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如何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这成为新闻记者面临的新挑战。

2018年,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让很多人不得不再提起十年前的灰色记忆。不少记者重走重灾区,记录灾区十年巨变。我所在的《德阳晚报》也做了相应的策划报道,我被分派采访绵竹“地震女孩”魏玲,虽然之前一直是同事在关注她,但很多信息我还是早有所了解,当拿到选题时我还是懵了,在这个媒体曝光率极高的女子身上,我到底能挖掘到什么新的点?

4月底,我去采访时了解到,上海志愿者朱姐一直在帮助她,她通过朱姐帮忙卖出去的手工艺品,其利润的10%她都请朱姐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这个信息之前从未被媒体报道过。访谈快要结束时,魏妈妈抱怨说“昨天一个记者来采访,让我回忆当时地震的情景,还问我为女儿感到骄傲不?女儿都残疾了,有啥好骄的”……其实,从我了解的信息来看,魏玲一家人就是普通的农家,过着普通的生活,这种伤痛已成过去。

后来写稿时,我极力描写一家人的生活点滴,讲她的创业梦想、育儿烦恼,以及对公益的坚持,通过他们的普通生活来展现灾后十年的巨变。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生命力和温度的,我想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就能感受到十年来,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对重建的巨大支持。当好新时代的记录者,提问要有讲究,回避一些不合适的话题,在平凡中展现出老百姓的新面貌、新生活、新希望,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二、用报道唤起读者内心的温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尊重新闻规律,真实客观,把握时、度、效,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当今新媒体遍地开花,很多人的阅读习惯从线下转向线上快餐式阅读,纸媒陷入整体性发展困境。在我看来,其实纸媒还是有它的读者群,只是需要把报道做得更扎实、更有看点和味道。

2017年夏天,德阳市旌阳区和新镇永兴村2组村民周义芝向我求助说,她要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和年近八旬的父亲,家里3亩地的桃林,根本无法抽身上街卖桃子,我们立即帮忙发起爱心桃认购活动,效果很好,有不少读者表示希望我们今后每年都能坚持这个活动。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5月12日,周义芝家里意外遭遇火灾,家什基本被毁,晚报再次发起爱心活动,捐物捐款,并帮忙预售桃子,当事人得到紧急救助。此次活动,市民参与热情非常高。

这样的活动看似一个帮扶活动,但我们更应看到背后的社会效应,读者不仅限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作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推动事件向良性方向发展,这就是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读者既看到了好的报道,又献了爱心。当今总有人觉得社会有些冷漠,其实社会从不缺少温暖,作为媒体有责任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唤起读者内心的温暖,作为记者更应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做好报道还需扎实地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海量信息中良莠不齐,作为新闻记者,更应该首先去辨清这些信息,自己把握准确了,才能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只有自己多学习充电,加快知识更新,才有底气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要想做新时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我想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充实,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一个都不能少,新闻工作涉及的面很宽,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平时的采访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要以包容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多学习、勤思考,多请教、勤实践,夯实自己的基本功。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时代信息
新闻报道故事化的叙事学研究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订阅信息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展会信息
论党报的新闻温度*——以《云南日报》新闻报道的“温暖”转型为例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