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认知

2018-11-19吴磊

记者观察 2018年18期
关键词:辛勤劳作层面

文/吴磊

《氓》是《诗经》中一首比较著名的诗歌,是在长于抒情的《诗三百》中难得的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诗歌。全诗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和男子“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换言之,这是一首叙述女子被男子抛弃的诗。从诗歌内容上来说,这是一首“弃妇诗”。程俊英先生在《诗经注析》里阐释道:“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的现象”。在注解中,程俊英先生指出本诗反映了在男权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普遍现象,充分表达了对女子遭遇的同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本诗的主题讲解仍然是将女性置于弱势的层面来讨论,更多的只是对传统社会中女子遭遇的悲悯,而没有将男女置于平等的视角,称赞女主人公敢爱敢恨的决绝魄力。因而有必要对这首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进行重新定位,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合理的认知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对阶级意识的探讨上。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于本诗的讲解,一直注重由女子被男子抛弃的事实来引出对古代男权社会的批判,再表达对女子悲惨遭遇的同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的悲剧。既描绘出了最初恋爱时期女子对男子近乎疯狂的思恋——“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也提及结婚之后女子吃苦耐劳、忙于劳作的辛勤——“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以及男子一言不合便拳脚相加的事实——“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一个美貌、勤劳、热情的女子辛勤劳作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完满的幸福生活,反而被男主人公以暴力相待,闻者不无动容。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是这样论述的:“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地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虽然他是从戏剧的层面来论述悲剧,但也说明了一些共通点,悲剧反映的是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能够引起人的怜悯。而鲁迅先生对悲剧也有过比较精辟的论述。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本质作了这样的表达:“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此,“有价值的东西”也便是真、善、美的东西,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氓》这首诗中,对于女主人公来说,美好的东西便是对美好爱情和美满婚姻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时间的推演中,这个理想被男子破坏得体无完肤,女子理想落空,剩下的只是不幸的遭遇和无尽的痛苦。悲剧是在没有人犯错、没有人对别人做出伤害性行为的情况下仍然导致了的悲惨结局,譬如《边城》中的翠翠,情人不一定回来,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去世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独自等待那个或许再也不会回来的傩送。从这一层面来说,本诗中女子的遭遇是悲剧的。

但假若将男女放在绝对平等的角度上来看,除了关注女子在婚姻中的不幸遭遇之外,还应该看到女子的勇敢和决绝。在当意识到男子已然变心,自己理想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女子果断选择了离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在这件事中认识到:凡事都应该有个度,既然已经无法忍受男子的变心和粗暴相待,自己应该选择离开,哪怕遭受到兄弟的嘲笑。“亦已焉哉”四个字反映出女子的从容和决绝,绝不能勉强自己去屈从于男子。从这一层面来讲,女子选择摆脱心理上被抛弃的包袱,“若不了,便不好”这一结局却又不能说是一种悲惨,对于女主人公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结果。因为在相对自由的先秦时期,女主人公还是能够依靠自己的精湛纺织技术和辛勤劳作来养活自己的,摆脱了始乱终弃的男子,也算是一种解脱,从而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敢爱敢恨、独立自主的光辉女性形象。从这一意义上看,对于本诗也可以从喜剧的层面来解读。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多维度地对文本进行探讨和分析。对于《氓》这首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故事情节,分析、总结人物的形象,不能始终停留于阶级意识的分析层面,简单地从阶级立场对诗中的人物进行褒贬评价。

猜你喜欢

辛勤劳作层面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春暖劳作花相伴
关心下一代工作
选择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