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对个体孤独感的影响

2018-11-19李京乘

记者观察 2018年36期
关键词:消极个体群体

文/李京乘

一、孤独感

(一)孤独感的研究背景以及概述

李传银教授指出,孤独感具体表现为孤立、寂寞与无法排解的内心空虚感。这种主观,消极的心理体验会给健康带来危险,会使人的睡眠质量变差,免疫能力下降。与此同时,在心理健康方面,孤独感会导致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从上述表述可知,孤独感有三个特点:第一,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第二,孤独感是对人际交往的主观心理体验,而非客观事实;第三,孤独感是负面、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大学生群体孤独感的调查

由于大学生与亲人、往昔同学面对面相处时间较少,大学生远离舒适圈来到陌生又新奇的环境,无法有效权衡学习与生活,导致许多问题产生,同时又无法及时获得家人与朋友的帮助,问题得不到解决,因而使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降低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强烈的孤独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是引起人际关系敏感的危险因素。

二、社交媒体的背景研究

社交媒体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线上社交关系网络的互联网应用,用户可以查看自己和他人的个人主页。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手机网民高达7.88亿。其中手机网民中大学生群体占比较高,大学生已是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如今电子信息时代下的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扩展人际关系。改善沟通和加强人际关系正是目前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的。社交媒体可以达到随时交流的状态,通过语音及视频通话来和家人、同学进行沟通,增进彼此的亲情与友情的联结。通过社交媒体来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如微博同城、微信附近的人等),与此同时,微信朋友圈的使用也十分普遍,通过点赞评论的形式可以良好地和好友进行互动。

三、孤独感与社交媒体的相关研究

S.Turkle的《Alone Together》 中 说道: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又会产生其导致的孤独。其研究指出,虽然人们有大量的社交媒体好友,但人们内心深处却时常感到孤独。Shapira在提出的替换性模型认为,孤独感越强的人越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上网,孤独会导致人们依赖社交媒体。Satoko的研究也同样着证实了这一点。国内焦开山证实了大学生的个体孤独感与互联网使用有相关性,孤独感越高的个体更加依赖社交媒体。何安明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依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总而言之,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其手机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张静妍等发现SNS的使用会对个体现实社交产生影响,人们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信息会营造更多的社交碎片,并没有降低我们的孤独感,甚至可能营造一种“高朋满足”幻觉之下的孤独感。Kim研究发现,孤独感高的个体会使用社交媒体,但最终有可能发展成强迫性互联网使用行为,这种消极后果反过来又会增加他们的孤独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孤独感水平高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才会形成恶性循环。李小玲等的研究也表明这一观点。同时大学生一旦与他人在社交媒体上的交往中断时,便会产生焦虑、沮丧、孤独等体验。

从以上研究可知,孤独感较高的个体会使用社交媒体,并且更倾向于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易形成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恶性循环。

四、结语

在数字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社交媒体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独特的影响。社交媒体介入人们的生活已成必然。适当、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如寻求亲朋好友的情感支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个体的孤独感。但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将社交媒体作为生活重心和精神寄托,忽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和沟通,会造成对社交媒体的依赖。从而会加深个体的孤独感。只有正确、合理、积极地使用社交媒体,才会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沟通的助力。从而降低人们的孤独感,有益于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消极个体群体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消极的后果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让自己发光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