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

2018-11-17蒋文丹王俊帆潘春礼

消费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蒋文丹 王俊帆 潘春礼

摘要: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公益创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新分支”,但国内公益创业仍处于“遍地开花”且“小而微”的状态。本文基于温州文化的视角,围绕温州的环境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探索温州区域文化对大学公益创业的影响,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温州模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温州模式”不仅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文化支撑和内外保障,还丰富发展公益创业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公益创业 温州文化

公益创业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学术界,哈佛大学商学院迪斯教授狄兹(J.Gregory Dees)第一次定义了“公益创业”这一概念,他认为“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现如今,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又称社会创业、社会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近年来在国外蓬勃发展,在解决市场问题、缓解就业压力、收获社会效益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环境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涌现出了大量的非营利性质的组织和社会机构,而他们就是公益创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公益创业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发展却相当迅速。在社会对公益活动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公益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新分支”,相比于传统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天然密切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向。

大学生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以及创业精神的激发下,由大学生个人或者由其组成的创业团队,面向社会需要建立创业组织,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创新地使用商业运营为手段,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持续性地产生社会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实践中却遇到了诸多困境,导致本应蓬勃发展的新事物,在实际运作中步履维艰。高校资源“功利性偏向”,资金链难以延续,政府扶持力度较弱,社会公益意识淡薄等问题随着公益创业的发展日益显著。而对项目的管理不当,思维固化是其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基于上述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要想使得公益创业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要寻求思维上的突破。因此,笔者结合温州文化对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分析,结合温州当地的成功案例,试图从温州文化的角度出发,为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为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树立一个新标杆。

一、温州文化综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经济与文化之间有着共存共荣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之一,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一座城市的发展,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为底蕴的。依赖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温州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温州独有的区域文化,是温州永远的财富,对温州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有效的推动作用。

温州源于永嘉学派的重商文化成就了今日温州经济的泱泱大潮,温州创业之气一时间蔚然成风。义利并重让温州商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能够乐善好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赋予了温州公益创业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并且,温州在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商人敢为天下先,让温州成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策源地和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敢闯敢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温州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抱团合作”使温州创业者之间形成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温州人走出“穷山恶水”的智慧结晶。良好的内部协作,使温州人一起外出经商,开办家庭作坊成为可能,将超越血缘关系的同龄人结成强连带关系,互相帮衬。温州的抱团文化体现在创业的方方面面,为创业的融资、迁移活动提供大量支持。并且还体现在温州新经济产业集群和民间商会的形成,从而进行行业自治、协调开拓新市场等工作,形成温州社会特有的义江湖。

习近平总书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上的“重商乐善”、“敢为天下先”、“抱团”等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温州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创业文化。温州创业文化,是温州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力量之源。

二、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与温州创业文化

(一)发挥“得天独厚”的环境文化,夯实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基础。

温州位于浙东南偏僻处,东濒东海,北、西、南三面均为大山高地与外域隔离。这种地理区位都使其处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外围,而社会经济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人力手工为主的交通状况,使其在客观上无法与外部进行密切的和规模化的交往。基于较为劣势的地理环境,使得温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贫穷阶段,这种生存压力促使温州人想方设法改变现状,这就迫使人们外出从事手工业、商业以换取粮食,求得生存,温州创业之风由此而来。

家庭环境(社会网络)、学校环境、社会宏观环境作为创业环境的主要部分,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具有重要作用。温州浓厚的创业氛围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温州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进行思想铺垫。

如今,温州依然是全国创业的前线。2003年,温州优化了大学生创业环境,成立了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已成功孵化出一批成熟的创业实体,如上海亿烨科技网络公司、聚艺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温州景达市场调查咨询有限公司等。园区内不仅为创业学生提供免费用房,还请来专家和企业家问他们提供专业指导,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这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风险。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针对就读大学生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空间领域,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作为全国的创业前线,创业俨然成为温州的文化特色。创业模式的不断的更新发展,创业群体的不断扩大丰富以及温州得天独厚的创业文化环境,使得温州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沃土。

(二)传承“重商乐善”的理念文化,唤起大学生公益创业之心

温州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一直盛行“重商乐善”之风,自宋代永嘉学派反对儒家的“重义轻利”,主张“义利并重”以来,崇实创新和重商文化的基因便深深地融入温州人的血液中。叶适提出“抑末厚本非正论”。他在《习学记言总目》中说:“按《书》:‘憋迁有无化居,周饥而不征,春秋通商惠工,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可见,重商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温州人的价值取向与判断,这也是温州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着较大的优势的原因。温州慈善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公益”二字存在于每一个温州人的血液中。目前,温州市有800多个村居成立了慈善工作站,其中200多个村居建立了基层慈善基金。

众所周知,“善行天下”是温州一大品牌。2015年“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先后在湖北咸宁、浙江丽水及福建龙岩开展,帮助600多名贫困眼病患者重见光明。“微笑联盟”共救助174位唇腭裂患者,为20名唇腭裂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市总会协助温州商报等发起“情暖大凉山——为5万贫困孩子送爱心餐盒”活动,为凉山州贫困儿童送去了价值30万元的爱心餐盒,这些点点滴滴便是“善行天下”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棵大榕树,一座红日亭——作为温州的“道德地标”,已然成为温州时代精神的丰碑。红日亭,40多年的善举,大小300多个伏茶点,日均施粥80斤大米,风雨无阻,一杯凉茶清凉了夏日,一碗热粥温暖了冬天,这显示出来的是淳朴的民风,是一种向善向上的道德力量。作为温州的慈善地标和精神高地,红日亭这一公益慈善形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肯定,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90多岁的谢彩弟老人将子女给自己做寿的三万元捐献出来在红日亭连续施粥9天,惠泽七百多人。老人放弃了聚会的热闹,怀着温州人的善心,选择了温暖他人而无言。现如今,受到“红日亭”等公益事业的鼓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加入到这一公益团队中,唤起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之心。温州大学“童譬公益”在公益孵化园创立了工作室,并获得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组银奖,走在了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前沿。“蚂蚁公益”、“‘温州市女企协爱心接力站”等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温州这片创业沃土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温州自古以来的“重商乐善”的理念文化赋予了温州大学生公益创业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此理念文化为支撑,结合温州公益发展现状,温州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注入能量

谭嗣同曾言“自度不为人后,赴死敢为天下先”。“敢为人先”,是精神和活力的集中体现。“敢为人先”就是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就是敢于领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先;就是有胆有识、占尽先机,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据《温州撬动中国变革》中记载,温州首开私人包机的先河;是第一座农民城;第一座建立信用体系的城市;第一个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温州还是全国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的城市,第一个制定“质量立市”细则的地方政府。这数个“第一”无一不刻画了温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精神。温州人通过创业来实现创新,构建温州独特的商业模式。“诚信”、“合作”、“人本”、“反哺”的公益精神更是将温州“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从创造经济价值到创造社会价值,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家开始反哺社会,服务于社会。

公益运动源于思维突破,如今公益思维故步自封,打破原有公益思维,向更多行业寻求借鉴,是公益创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国内大学生公益创业起步较晚,仍处于“遍地开花”且“小而微”的状态,在此发展滞后阶段,如何求“变”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求“变”即创新,要求学生寻求思维上的突破,打造创新型公益创业模式。

“敢为人先”这一精神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求,而在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中,这一精神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引领着大学生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开辟新道路,而这正是发展创新型公益创业的内在要求。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商机的敏感度以及创新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新形势,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公益创业新模式,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蓬勃发展注入能量。

(四)立足“多元宽松”的制度文化,引导大学生公益创业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業余到专业、松散化到制度化的过程,在我国公益慈善逐渐跨入“人人公益”和“移动公益”的时代,温州公益要发展,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比如建立“多元宽松”的制度为公益创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2017年3月8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两会上强调,应当把高校毕业生放在就业的首要位置,政府要采取多种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温州作为国家的创业前线,很早就开始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2016年温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的《温州市区支持大众创业促进就业实施细则》中提到将开设创业大讲坛、开展创业培训、推进创业担保贷款等。同时,温州大学从2001年开始在全校开展创业活动,在深化创业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提出并实施《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慈善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温州同时也是中国慈善的前沿城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34号)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有效规范了公益人(组织)各项慈善活动。其中,《慈善法》在让“做好事更加规范”的同时,也催生出了许多的公益慈善工作室。“潘罗敏慈善艺术工作室”是温州市龙湾区首个以艺术家个人命名的慈善艺术工作室,在《慈善法》的规范引导下,工作室进行规范合法的慈善艺术帮扶。此外,潘罗敏还成立了“潘罗敏慈善艺术基金”,这都得益于《慈善法》等一系列法规的保障。

一系列的制度举措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环境,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风险,为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开辟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大学生公益意识的养成,从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为公益创业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结合公益创业“遍地开花”且“小而微”的现状以及温州公益创业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温州文化作为驱动力来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具有较大发展前景。在温州这片创业氛围浓厚的创业沃土上,以“重商乐善”的理念文化为导向,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化为支撑,以“多元宽松”的制度文化为保障,积极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乐于奉献的精神,推动温州公益事业的发展,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社会。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