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援外医生”孙嗣国

2018-11-17梁芝芳秦凯风

当代陕西 2018年2期
关键词:加蓬军医手术

◎文/梁芝芳 秦凯风(本刊见习记者)

“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履行了作为一名军医的神圣使命。能够像白求恩一样不远万里救死扶伤,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跨越万里远赴中非加蓬,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孙嗣国用精湛的医技和一心为异国患者消除病痛的仁心“征服”了当地人民,成了当地患者眼中的“太阳天使”,获得了加蓬共和国国防部授予的银质勋章;被评为2017全国“最美援外医生”。

相比荣誉,更令孙嗣国感到欣慰的是,用行动在异国他乡讲述了“中国故事”,完成了穿白大褂“外交官”的使命,中国医生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跨越万里的“出征者”

他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万里赴戎机,把忠诚织进八一军旗的经纬,用意志和行动,践行了新时期革命军人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铮铮誓言

“非洲虽然条件艰苦,但你做的是救死扶伤的事,应该去。”这是2013年7月,孙嗣国请缨赴加蓬时父亲对他的嘱托。同是军人的妻子刘禧也给他吃“定心丸”:“放心吧,家里有我。”这样,孙嗣国带上3名战友“远征”非洲。

加蓬共和国三军总医院是中西非级别最高的医院之一,但相比国内医院依然差距很大,技术落后,医疗设备匮乏。手术时没有固定用的钉棒,孙嗣国就用钢丝替代,他还到仓库翻找零件做医疗器械替代品,想方设法利用自己“拾荒”回来的材料完成治疗。

孙嗣国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他作为医院唯一一名脊柱外科医生,承担了全院所有脊柱外科患者的门急诊、手术和治疗工作,可他却很闲,头三个月接到的手术屈指可数,病人也寥寥无几。原来,由于医疗水平低,在加蓬只要出现骨折,哪怕是很小的损伤,不少当地医生都会直接选择截肢,因此有经济能力的患者纷纷转到国外手术。

孙嗣国明白,要想赢得信任,只能拿事实说话。护士姆苏玛因车祸导致颈椎骨折脱位,手术风险极大。同期援加的法国、摩洛哥等国医生均拒绝为她手术,建议转到法国治疗。姆苏玛根本承担不起赴法治疗的高昂费用,可如果不及时手术,她就只能长期卧床,很可能几个月之内死于并发症。

经过慎重考虑,孙嗣国决定冒险手术。这种高难度的手术,在加蓬历史上从未有过。就连法国、摩洛哥的军医都纷纷前来观摩,要求当孙嗣国的助手。

医院没有相应的手术器械,连最起码的内固定材料都没有,孙嗣国到骨科手术室借来手钻、自制了术中牵引工具,先后设计了三种治疗方案,采用创新性的术式进行局部区域固定融合。当他用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室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孙嗣国精心治疗下,姆苏玛出院时已经可以独立行走。她举起左手放在胸前,用当地人最诚心的方式向他致敬,感谢他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这简直就是真主的艺术,中国军医给加蓬乃至非洲创造了一个奇迹。”三军总医院院长贝特将军兴奋地说。

中国来的“白求恩”

他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为异国他乡的百姓消除病痛,以过硬的医技和真诚的帮带,展示出中国医生的仁心仁术,彰显出危难之际的使命担当

加蓬普通人群HIV感染率达到12%,住院病人HIV阳性率高达40%。同时,性病、疟疾、霍乱、脑膜炎等传染病高发。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需要直面巨大的职业风险,每一次手术都像是在趟雷场。

一次,孙嗣国连续做了三台急诊手术,从清晨忙到深夜。最后一台手术缝合伤口时,助手递上的钢针不小心刺伤了他的手指。孙嗣国脑袋嗡的一声——病人是艾滋病毒携带者,钢针上还带着病人的血!他强令自己镇定下来,迅速将手指上的血挤出,重新戴上手套,继续手术。

万幸的是没被感染,事后回想起来,孙嗣国仍心有余悸。“说不紧张不害怕都是假的。”他坦言,“我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但决不能亏欠使命。”

孙嗣国所理解的医者使命,就是承载生命之舟,力所能及地帮助每一名患者。正是这种待患者如亲的使命感让孙嗣国“征服”了当地人民,成了当地患者眼中的“太阳天使”。当地医生只要一碰到问题,总喜欢请他会诊。许多病人不管远近,都慕名来找他。

一名美国士兵执行任务时突然腰剧烈疼痛,捂着腰疼得龇牙咧嘴,部队要给他请医生,他连连摆手,执意要找孙嗣国:“听说孙最权威,我就认他!”孙嗣国仔细检查发现是急性腰损伤,及时进行了处理,并开了从国内带来的复方伤痛胶丸和消痛贴膏。过了两天,他专门跑过来,在孙嗣国面前跳起了爵士舞:“简直神奇,腰不疼了。”

从医以来,孙嗣国一直把白求恩当成自己的偶像。“能够像白求恩一样不远万里救死扶伤,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在加蓬的一年时间里,孙嗣国带领医疗组诊治加蓬军地患者1283人,完成多项加蓬国内首例脊柱外科手术,填补了院方多项诊治空白,在当地产生了极大影响。

孙嗣国还给医院赠送了从国内带去的药品、器械。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形式,将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穿白大褂的“外交官”

他主动热情、勇于担当,甘忍亲人相隔之苦、甘冒殒命之险,不仅救治伤病,还把大爱带到非洲,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的友谊,架起中加两国友谊的桥梁

“我们不单纯承担着医生的使命,还是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官。”这是到加蓬后,孙嗣国跟组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展示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为中加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一到加蓬,孙嗣国便“兼职”干起了社区卫生清洁工作。顶着40多度的高温,孙嗣国拿起扫把清扫臭气熏天的街道——这在医生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优越的加蓬十分罕见。日子久了,街道干净了,气味没了,蚊虫少了,社区居民见到这个高高瘦瘦的中国军医都纷纷跟他打招呼,刚来时的那种陌生与隔阂也随之消失。

这位中国军医在加蓬的医风医德和高超医术,更使“中国军医”受到各方人士的尊敬。2013年,加蓬发生动乱。商店关门,工厂停工,电讯、邮政、航空、交通中断,政府部门陷入瘫痪。一时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物资供应短缺。军队封锁了各交通要道,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搜查。每次路过关卡,孙嗣国只要一亮明“中国军医”身份,对方便会礼貌地放行,连汽车都免查。

三军总医院院长贝特将军在会见中国驻加蓬大使孙继文时,赞誉中国军医是中加友谊最好的“民间大使”。当地华人协会赠予孙嗣国的援加军医组“军民一心,救死扶伤”的锦旗。而在孙嗣国看来,最高的赞誉却是,总有牙牙学语的非洲小朋友,连母语都不能清楚发音时就会用生涩的汉语跟他问好。

归国前夕,不少被孙嗣国医治过的病人都来送行。一位70多岁的非洲老人,从十几里外的村子徒步赶来,只为给他送一篮水果。

临行时,当地百姓给军医组送了非洲的长袍衣、椰子做的鞋子等纪念品,用最淳朴、善良的方式表达对中国军医的爱戴及感恩。其中有一幅手工制作的加蓬地图,孙嗣国挂在了办公室墙上,正对着桌上的五星红旗。在他看来,这是中加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猜你喜欢

加蓬军医手术
军医
我的军医爸爸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军医的?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温州人后裔角逐加蓬总统
感受加蓬的绿、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