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

2018-11-16赵童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7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腐蚀

赵童

摘 要: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承载着人们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在文物发掘时,由于保护措施的不完善,文物会出现破损和腐蚀现象,严重影响了文物价值。为此,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加强考古发掘中文物现场保护的效果,确保文物的完整性与美观性。

关键词:考古发掘;艺术价值;腐蚀;现场保护

文物被长时间埋藏在地下,出土后,外界环境会对文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确保文物外观的完整性,进而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1 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文物是我国不同时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历史瑰宝,保护文物就是在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文物保护也是增加民族感情、维护国家稳定的主要举措。

其次,对于考古文物保护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意义。现今社会的发展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文物私下买卖、非法发掘等现象层出不穷,为制止这一现象,加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文物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新形势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文物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做到精益求精,除了要对现有的文物资料进行重新的整理、归纳和编制外,还需对考古文物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 文物保护工作的侧重点

2.1 以专业科学为工作指导原则

考古学就是通过挖掘古人遗留的文物等获取重要的研究信息,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献了解历史真相,对于认知古文化,促进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考古挖掘现场,专业研究人员要重视文物的保护,以考古学基本理念为工作指导思想,针对各类文物进行正确的保护。

2.2 合理应用历史学

在开展考古工作的过程中,需时刻谨记考古工作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汲取历史文化精髓,为现代文明发展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考古挖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中,应当秉承尊重历史学的基本原则,确保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经久不衰。

2.3 充分认知人类学

考古学从某种角度来说,与人类学具有紧密的关联,能够为我们展示古文化的特征,而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古文化的内涵,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规律及行为习惯。

2.4 加强对文物艺术价值的重视

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多具有极大的艺术鉴赏价值,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为此,在保护考古现场的过程中,应当参考艺术学相关知识,让文物保存达到标准要求。

2.5 立足于化学角度

文物保护工作要求基层文物保护人员要掌握充足且扎实的化学知识,并且灵活运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大多数文物都是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长期在土壤中维持着一种物质变化的动态平衡,一旦突然被挖掘出土,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则会使文物遭到破坏。

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3.1 在保证文物原装的前提下开展发掘工作

保护文物的原装是考古工作及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前提条件。即在文物发掘中,尽可能不损坏文物原来的形状,充分保护文物的原始材料和色彩,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研究中完整地还原文物所在年代的背景及其具有的文化特征,使人们深入地了解我国历史发展历程。

3.2 坚持保护文物发掘现场的原貌

在考古发掘现场中,除了需保护文物的原貌外,还应对周边的环境和物品予以保护,并实行二次采样,为文物的研究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3.3 对现场文物保护所需材料进行合理选择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在对现场文物实行保护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缓解文物的破损程度。尽可能使用与文物材质相似的材料,且对于该材料性能也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如耐久性、抗腐蚀性等,以保证文物的质量。

4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具体流程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流程可以分为前期调查、方案制定、库房设置、现场提取、文物保护。

首先,在文物发掘前,要对周边的地质条件和环境特征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区域内土质情况、空气状况及温度和湿度等内容;其次,对发掘地区的历史资料和人文情况予以调查,历史资料的查阅可以帮助考古人员了解文物的大约年代及制作工艺,为后续发掘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最后,人文内容的调查可以帮助考古人员对发掘时间与进度实行有效控制,降低文物破损率。

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将调查结果予以汇总,通过分析找出文物发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方案。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场实际情况,对方案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加强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另外,严格按照方案内容进行设备、材料的选购。

一般情况下,考古发掘工作前期不会发现具有较大价值的历史文物,故不需要在这上面浪费大量的时间,工作人员应尽快完成存储仓库的构建工作,为后续发掘出的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可控空间,提高相关信息的获取效率。

在文物提取出来后,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其包装起来,使文物处在最佳状态,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文面貌。而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就需对文物的保障及其相关设计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先要为文物提供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然后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文物予以包装,使其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腐蚀和影响,确保文物的完整性。

5 深度剖析文物损坏的根本原因

5.1 自然光照射及酸雨等特异性环境变化

自然光照是影响文物的主要客观因素,尤其是紫外光,由于其波长较短,且具有較强的穿透性,可破坏有机物的结构,进而在文物表层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文物出现颜色变化或表面脱落等问题。

5.2 考古现场温湿度指标

出土文物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空间内,始终保持着平衡状态,出土后对空气湿度及温度条件等有极高的要求,一旦温、湿度控制不到位,会导使文物自身出现收缩效应。

5.3 微生物滋生加重文物损坏

微生物滋生问题也是影响考古文物保存的关键要素。尽管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已逐步加大了对虫害防治的重视,但在考古挖掘过程中,由于部分虫害极易被忽视,实际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且有机分子构成的文物能够为病虫害滋生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进而加剧文物损坏程度,影响考古人员的研究。

6 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对策

6.1 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湿度予以控制

在文物出土过程中,需要对文物本身的含水率进行严格控制,以免其在出土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自身水分的快速蒸发,造成文物的破损。目前我国在文物含水率的控制上主要是利用干燥剂来实现的,最常使用的干燥剂为硅胶。

6.2 实现密封处理

文物一般都是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而地下的空气、温度、湿度与地上有明显不同,如果在文物出土后将其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则会因为温湿度的变化、气候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出现快速的变异,严重时还会影响文物的完整性。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确保其在密封环境中,减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6.3 实施遮光处理

在考古发掘中,由于文物一直都处在地下无光的环境中,所以对外界的光线照射较为敏感,故在出土时应对文物实施有效的遮光处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通常情况下,选用的遮光物以黑色塑料袋为主,这主要是因为黑色塑料袋有良好的挡光效果,能够很好地隔绝外界光线的照射,减少对文物的损坏,进而有效地降低后期的修复成本。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具体流程及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完善我国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模式,减少不良因素对文物的腐蚀和氧化,进而促进我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使人们在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历史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探究[J].企业导报,2016(5).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腐蚀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镀锌产品表面腐蚀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