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经典著作需要注重的四个方面

2018-11-16张琳

紫光阁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资本主义马克思

张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下简称经典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根据,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源泉。学习和领会经典著作,把握其基本思想,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是要系统地学习,切忌断章取义;要联系实际学习,切忌抽象地背诵词句。要做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经典著作,需要我们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境和历史条件,孤立地认识理论,要注重理论的情境。所谓注重理论的情境,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脱离历史而存在的抽象的理论,而是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学习经典著作,掌握其观点和学说,就要研究其诸多方面的内容及其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包括了解欧洲的社会史和思想文化史。离开了对理论产生环境和条件的深刻把握,就不可能理解理论的真实意义。

注重理论的情境,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曾提醒人们注意,要联系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不能孤立地来理解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于他们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俄国出版不久,就在俄国引起了一场大论战。一些年轻人在社会发展问题上,认为只有西方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对此,马克思说明了俄国当时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国际环境,指出俄国农村公社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他说:“因为俄国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还要求人们不要把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一般原理,当作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如果这样做的话,那就会在给他“过多荣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了他“过多的侮辱”。显然,字面上的忠实,有可能使我们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越来越远。那种只知道从书本出发,凡是书上有的,马克思讲过的,不管是什么时间、地点、针对什么情况讲的,也不管现实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要坚决照办的做法,是教条主义的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不能简单地背诵现成的词句,片面地理解理论,要注重理论的联系。所谓注重理论的联系,就是指要看到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是内在联系、浑然一体的,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高度统一的。我们应从诸范畴、诸理论的关系和联系中来把握每一范畴、每一理论在全部理论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而不能突出、夸大某一范畴、某一理论,使其极端化、绝对化、片面化;更不能孤立地拿出某段或某一句话、某一个结论来对应现实,这样就会因现实和理论不符,要么对现实横加指责,要么对理论产生怀疑。同时,也要避免掐头去尾,语录式地拿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来作为唯一的正解。

注重理论的联系,也要我们看到马克思对问题的思考,始终是从社会历史发展和联系的角度去分析和考证。例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看来,利润是分配领域中的一个概念,资本家获得利润,地主获得地租,工人获得工资,大家各得其所,各自相安。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放在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中间,放到社会生产关系和联系的角度去理解,使他看到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分配关系,而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剥削来自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生产。如果只在现象上兜圈子,也就不可能发现剩余价值的秘密。也正是由于马克思将经济交换、利润、价格的分析和解读,放到历史过程和各种经济关系中去完成,使其解读就有了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解读的质的区别。马克思之所以要这样分析,是因为背后有他的哲学观,也就是社会历史观做依托。

第三,不能把概念范畴当作笼统的标签和公式,机械地套用理论,要注重理论的逻辑。所谓注重理论的逻辑,是指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是一个体系,它的每一概念、范畴、观点和结论都是处在一定的前提、条件和关系之下。一方面,不能离开这些前提和条件抽象地去理解和运用,要对它们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范围作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不能把概念范畴当作笼统的标签,以此来剪裁历史事实和现实实践,或者当作公式,机械地照抄照搬。

例如,关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马克思阐述的社会主义是作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产物的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货币等,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前提条件和客观基础的。而现实社会主义几乎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基础上,它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相比,其基础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我们过去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是将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笼统的标签、概念用来机械剪裁和对应现实。以至于“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理论的论证和科学预测,直接看作是对20世纪的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论证和现实描述。囿于这一见解,必然会造成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反差,也必然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脱节。其结果是,一方面,忽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基本前提,将自己定位在各方面都已经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阶段上,从而看低和轻视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要么是用未来社会的理论论证来‘规范或‘修正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要么是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背离或‘违反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以上两个方面实际上都没有看到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只是把社会主义当成是一个笼统的标签和公式机械套用,而不对现实做具体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20世纪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几遭挫折和反复的重要思想根源。

第四,不能把理论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不能静止地对待理论,要注重理论的发展。所谓注重理论的发展,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同步的开放性,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始终严格用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要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即便是同一个原理,也有一个由简单、粗糙、不完整,发展为较为系统、全面、完整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修正、丰富、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一成不变、静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正式问世的标志。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依据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的实际经验,公开宣布自己某个论点已经过时,指出,《宣言》有些地方“已经过时”;有的“是不完全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事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适时地重新修改了以往的结论。

总之,马克思主義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经典著作包含研究当代问题的科学方法,但不包含关于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由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只有从它的科学体系着眼,才能正确地理解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观点,从而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其思想。以当代实践为基础重新学习、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求我们在认真读书学习的基础上,既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读书学习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自觉运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资本主义马克思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一部需要所有中国大学学生和教授阅读的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