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实践类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探讨

2018-11-16孙亚星李建亮张志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年10期
关键词:竞赛学科教师

孙亚星, 李建亮, 张志强

(南京理工大学 a.工程训练中心;b.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4)

0 引 言

左铁镛院士[1]曾提出:“中国工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让用人单位好用。”而实践类学科竞赛,作为“解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和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这些赛事,是国家级A类比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或全国性学会主办,得到了教育部相关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这些赛事的指导工作,是摆在指导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结合3年来的实际指导经历,探讨符合实际的实践类学科竞赛指导模式。

1 实践类学科竞赛现状分析

目前,整个实践教学界就如何构建竞赛组织训练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8]。但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指导实践类学科竞赛工作”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可以参考的文献相对比较少[9-12]。通过与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多次交流,结合自身的实践,首先对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

1.1 教师主导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主导一切,学生很少参与,甚至不参与。具体来说,从选题、方案的确定、器材的选购,到作品的制作、论文或设计报告的撰写、PPT的制作,均由教师处理;参赛学生则完成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采购、报账等。

这种模式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仍在部分高校中盛行。表面上,这种模式对保证成绩有帮助,但实际上,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1.2 学生主导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主导一切,指导教师很少参与或不参与。具体的说,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自行确定所有或者绝大多数与竞赛相关的事项,大到方案的选择,小到器件的加工。指导教师仅仅是挂名,或者帮助解决技术或加工上的小问题。

这种模式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现实中却是实际存在的。可能的原因有:

(1) 现在的竞赛题目综合性越来越强,而指导教师多是有所特长和侧重,具体到某个实际的竞赛题目,则可能不是很擅长。比如,“电赛”中出现的“多旋翼飞行器”题目,按类别,它划分在控制类组别中,但是,飞行相关的知识,指导教师一般是不掌握的。

(2) 95后作为大学生的主力,具有个性强和敢闯敢拼等特征。因此,学生喜欢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技术、采用新产品,喜欢与其他兄弟高校的参赛学生交流。因此,与指导教师交流的意愿也逐步下降。

这种模式下取得优异成绩的概率是很小的。

1.3 师生合作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本着“相互尊重、携手前行”的原则,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工作职责,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

这种模式有效实施的难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如何划分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职责与任务?——如果指导教师参与度太高,该模式则变为教师主导型;如果参赛学生参与度太高,该模型则变为学生主导型。

(2) 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之间的高效合作?在划分好他们之间的职责和任务之后,如果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各扫门前雪,相互踢皮球,怎么办?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从指导教师的视角,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实践类学科竞赛指导模式[13-16]。

表1所示对现行的实践类竞赛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

表1 现行实践类竞赛指导模式的比较

2 三位一体实践类学科竞赛指导模式构建

三位一体实践类竞赛指导模式,作为“师生合作型”指导模式的升级版本,它能够有效解决“师生合作型”指导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就三位一体指导模式中的“三位”分别进行详细阐述,着重说明“学校”作为其中的“一位”,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合作关系的促进作用。

2.1 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类学科竞赛的主角是学生——学生应该掌握竞赛的主动权。这需要得到整个实践教学界的普遍认可。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才能获取竞赛的优异成绩。

众所周知,当前的大学校园,是以95后为主力的。那么,95后身上具有哪些时代特征呢?对实践类学科竞赛的开展具有哪些影响?对学生的相关特征总结如下:

(1) 知识面较宽,思维活跃。95后大学生,生活成长在当今的“信息爆炸”时代,他们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取先进的技术知识和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所以,学生作为竞赛的主体,掌握竞赛的主动权,是可行的,更是可能的。

(2) 经济基础较好。95后大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是改革开放已见成效的大时代背景,无论是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家庭环境相对都是比较宽松的。这为学生参加实践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础。

(3) 个性很强。95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实践类竞赛中,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具体的说,就是与指导教师尤其是队友沟通不畅,甚至无故或者不负责任的退赛。

(4) 部分同学独立动手能力欠佳。95后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活都是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学校的教学条件并未同步跟上,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

2.2 以教师为主导

虽然,学生是实践类学科竞赛活动主体,参赛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团队内部关系,指导解决学生无法克服的困难。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概括如下:

(1) 学生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有道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无论是在竞赛指导实践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均发现,学生的不负责任和学生团队之间的不和谐,都会对整个团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组建一支稳定、团结和可靠的学生团队中,指导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另外,对学生团队进行有效的日常管理,也是指导教师的职责之一。

(2) 竞赛方案的确定。竞赛方案的提出,可以是学生,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师生共同的成果。但是,在确定竞赛方案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实践类比赛,比的是作品可靠性和性能,并不是创意和方案。竞赛方案的最终实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学生团队的综合实力、作品加工的难度与时间、经费等。而学生团队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是需要指导教师干预和帮助的。

(3) 比赛经验的传承。实践类学科竞赛的比赛经验,对于参赛学生的临场发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现行竞赛的组织模式和学生的流动性,参赛经验根本无法通过现场体验和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承。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此,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指导教师的肩上,成为其工作职责之一。指导教师需要对比赛经验进行总结,并在日常的指导中进行强化。

(4) 作品的加工和制作。实践类学科竞赛,最终的呈现形式是作品。因此,作品的加工和制作,是整个竞赛环节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然而,这个方面,正是现在的95后大学生所欠缺的。如何化解这个矛盾?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指导教师面对面演示、手把手操作给参赛学生观摩,参赛学生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体会和强化。

2.3 以学校为支撑

上述两部分内容,主要分析了学生和教师在整个竞赛进程中的作用和工作职责。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呢?考虑到,学生和教师都隶属于学校,因此,由学校来建立他们之间的纽带,促使他们精诚合作,并起到支撑的作用。

学校对实践类学科竞赛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

(1) 经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参加实践类学科竞赛,无论是比赛相关的报名费、差旅费,还是作品制作的加工费、耗材费,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不能说“投入越多,比赛效果越高”,但是,经费越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都会受到影响,成绩亦会难看。因此,经费支持是学校支撑的重要表现之一。

(2) 政策(制度)。学校对实践类学科竞赛的政策支撑作用主要体现着2个方面。①在学生层面,获得实践类学科竞赛奖项的同学,每学年的综合测评有相应加分,成绩优异者甚至可以与相关课程成绩相抵。②在教师层面,获得实践类学科竞赛奖项的指导教师,每年评优时在培养人才类别指标中表彰,在职称评定时政策予以倾斜,或者给予相应工作量补偿。

(3) 组织培训。实践类学科竞赛在整个进程中,需要学校层面的组织和培训。比如,参赛学生的动员和选拔,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再学习,比赛期间的仪器供给和后勤保障等。这方面的很多工作,需要学校层面的组织和协调,比如,教务处、国有资产处和相关学院,不是某个或某些指导教师单独就可以处理的。另外,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再学习,与兄弟高校的交流和互访,均需要学校层面的关心和支持。

3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上述内容主要阐述了三位一体实践类竞赛指导模式的构成,明确了各组成要素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但是,要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势和效用,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1 学生的选拔和培养

学生是竞赛的主体。因此,如何选拔和管理学生,是该模式的获得成功的关键。认识到这点,指导教师就不能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寻求指导和帮助。

为此,开设了两门选修课,电子设计竞赛基本技能训练和电子设计竞赛单片机应用技能训练。通过这两门课程,发现并选拔合适的学生并加以训练,作为参赛学生的储备。

3.2 指导学生的艺术

95后的大学生,如何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是指导教师在日常指导中需要注重的。近3年的指导经历,总结出了16字的指导原则——“相互尊重、并肩作战、以身作则、鼓励为主”。不宜采用传统的命令式或填鸭式的沟通方式。只有这样,比赛现场的学生才能够不折不扣的执行指导教师的意图,才能够发挥出作品应有的性能指标。

3.3 经费的高效使用

经费是实践类学科竞赛成功运行的保障。随着竞赛项目增多和参赛学生热情的高涨,虽然学校安排的支持经费在逐年增加,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竞赛的需求。为此,部分高校采用配额制的方式来管理经费。

为了有效利用经费和竞赛物资,激发学生持续参赛的热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学校的经费主要支持比赛相关的报名费和差旅费,以及比赛过程中的低值耗材费。而可以重复使用的耗材,比如,MCU控制板等,由学生自行承担,赛后亦交由学生自行处理。

4 实践成效

表2列出了近3年所指导实践类学科竞赛获得的奖项。尤其是2017年指导的无碳小车-电控竞赛,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第1名),并在5月份的全国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表2 近3年指导实践类竞赛所获奖项

注:表格中的空格表示此项赛事未开展。

部分参赛学生,已继续深造,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扎实的知识结构,受到导师的一致好评。

受国家政策的鼓舞,还有部分学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纷纷表示,时间不长的竞赛经历,让他们受益匪浅。

5 结 语

从指导教师的视角,探讨了一条适合于95后大学生的实践类学科竞赛指导模式。近3年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获得不错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教师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