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的“上镜头性”创作手法研究

2018-11-15季新凯马云

科技传播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纪录片

季新凯 马云

摘 要 纪录片的镜头、光线、拍摄对象是其叙事和形成影片整体情绪以及艺术氛围的重要组成元素。文章尝试强调运用“上镜头性”创作手法来进行纪录片的创作,从而给观众带来纪录片所表现的精神特质,使纪录片能够在创作中形成富有精神传递的艺术风格,提高纪录片创作的质量。

关键词 纪录片;上镜头性;精神特质;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2-0152-02

“上镜头性”强调用画面来表现直观的感性印象,营造影片情绪气氛,表现人物心理空间,银幕的视觉效果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先锋派电影奠基人路易·德吕克所提出的“上镜头性”创作手法的概念在纪录片的叙事性表达中能够更加充分的体现纪录片人物的精神特质。

1 “上镜头性"创作思维

“上镜头性”创作手法中首要的是创作思维,思维是创作之初的构想,是创作的起始部分。如果将屏幕比作是万花筒的话,观众就是要在小小的镜筒里欣赏你的故事看见你的人物。尤其是要传递某种精神特质的时候,你需要与观众在同一平台上观察,并且从观众的视角去考虑问题。只有将故事的亮点和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在观众眼前,你才能给影片确定最终的调子,从而把控影片基调。

如果将所有建议浓缩成一条法则的话,“不要想太多,放胆去做就是了。”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说“并不是所有的条文守则就是好的,应当打破那些没有意思的条文守则。因之,请你们有时也去突破一些吧!”笔者并不是否定原有的创作手法,而是尽量在现有的创作方法上加以改良,并且抱着创新和大胆的尝试来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其实这点非常好地总结了上镜头性创作思想,把这种创作方法运用到纪录片当中。必定会使影片效果“非同凡响”。

2 纪录片中的“上镜头性”元素

电影所追求的目标是逐渐和最终成为纯粹的电影艺术,其实就是指利用那些“上镜头”的元素进行创作,“上镜头性”是电影的最纯净的表现,这是法国印象派导演让·爱波斯坦在《电影的本质》一文中所提出的。“上镜头性”元素包括装置,照明和假面,在影片中运用自然景和布景以及镜头构图和各种景别打造场景;运用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据不同用法赋予对象以特殊含义;假面其实是指演员或“明星”的面孔摄入镜头后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纯外在视觉印象。

像人文纪录片都是通过记录人物非表演非扮演的方式表达人的某些活动和特质。笔者认为在纪录片中为了能够突出表现人的某种精神特质最为关键的是抓住照明和假面这两大元素,因为节奏是运用“装置”“照明”和“假面”这三种元素相互叠加所产生的效果。所以抓住“照明”和“假面”元素的使用方法就从根本上掌握了上镜头性创作手法。

3 画面语言的“上镜头性”

所谓的画面语言其实就是指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这里主要强调镜头语言,不论何种类型的影片都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进行情绪表达,通俗来讲就是告诉观众这是讲什么的,但对于上镜头性创作手法来说则更加注重情节和主题的设置。从上镜头性装置元素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在影片中体现主题是很难的,所以要着重强调情节,并且赋予主题的深刻含义才能通篇表现上镜头的效果。

上镜头性不是整体的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某一镜头和某一段落对整体产生影响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情节、主题和“这是讲什么的”是不一样的。在影片《闪灵》中。斯坦利·库布里克将故事讲的简洁明了:杰克一家遇到大雪天道路封锁,只好在小旅馆中挨过漫漫长冬,不料杰克出现精神问题怪病缠身,家人备受煎熬。最终杰克困在了迷宫之中。故事虽然简单却涵盖了复杂的主题,其中所包含的家庭暴力、亲人不和、酗酒问题等都深深植入故事情节中。这部影片所体现的精神特质在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当人们将内心的恶魔释放出来后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4 “上镜头性”创作手法在剪辑技巧中的体现

影视剪辑我们总结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为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是为场面构成的段落,即蒙太奇段落;第三层是为整体结构编排,即影片的总体构思。

“上镜头性”创作手法在剪辑中的体现不仅仅表现为通过镜头之间的组接和段落构成完整的内容,更关键的还在于它通过镜头来传递和表达人的某种精神特质。所以在进行剧本和文案创作时要融入上镜头性创作思维,从全局出发,在观众可见的范围内对影片整体进行把控,然后进行总体审视和把握。这便是上镜头性剪辑的精髓。

泽维尔·多兰在创作之初考虑延续模仿王家卫的配乐,还是模仿阿尔莫多瓦的颜色特点,决定都是在进行创作前就想好的。好的学习借鉴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新技法,这也是上镜头性所提倡的。为了考虑影片整体我们往往会在选择角度时忽视含义型结构的问题,不论是主客观叙述还是主客观交替叙述其实只要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就是最佳之选。

作为上镜头性剪辑我们已经从单一镜头的剪辑上升到总体观念上的剪辑,作品在构思编剧阶段要处理结构问题,因此要求编导或影视前期创作人员要有上镜头性剪辑观念。现代意义上的剪辑已经从影视制作的某一个具体环节向纵深延伸。因此笔者认为整理和总结上镜头性剪辑技巧势在必行。

“上镜头性”剪辑手法①其实就是完美画面构图加上朴素修饰手法。从影响构图的因素来说,一般在影视创作中影响构图的因素很多,主要是镜头中人或物的安排;以及镜头景别的选择;还有镜头角度的变化;当然摄影机运动方面的选择,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掌握了影响因素构图上就绝不会低端,修饰的手法有万千种,而表现的内容却极相似。就像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除了展示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外还传递了匠人一心传承的精神特质。所以为了使纪录片的艺术风格能够凸显,唯有朴素修饰手法才能体现它的真实性。

笔者总结的“上镜头性”朴素手法包括:把控“白与黑、模糊、远景感”,指的是用白色的物体来与之形成黑白相映的反差效果,我们说的白与黑不是颜色而是明暗关系。代指画面中线条的排列方式,因为线条犹如骨架一般撑起整个画面,将拍摄者的意图直接表现在观赏者眼中,这些线条有些隐藏在画面中形成一种趋势,有些是硬生生地直接呈现在画面中。所以为了表现更好的映衬效果在拍摄对象的色彩搭配上要加以斟酌。模糊镜头本身可以表现某种特质,将模糊效果用在主观镜头上则可以表现人的真实视觉状态,也可以从精神层面来表示清醒与激动等情绪。

远景感是基于远景的基础上要求更加贴近人的视觉感官,我们更多时候看到的是不论在哪个角度被摄主体都是完整的样子,这是典型的不重视远景感。当你从高空俯视时就像飞翔的鸟看地上的蚂蚁一样这才是正确的荧幕效果。要巧用明暗对比和逆光,明暗对比其实是色彩搭配的基础,是表现立体感、空间感、层次感和轻重感的最佳方式。任意色彩都能从亮度上还原成明暗关系,这就是较为常用的对比手法,但在上镜头性手法中很好的运用逆光来进行同画面的即时对比则更加能够表达某种意境。摄影时的逆光拍摄往往会造成令人不快的光晕和耀斑,但结合良好的构图,逆光拍摄所带来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效果。更加能够渲染氛围,并且给人物赋予某种冲击力,这就是典型的强调人的某种精神特质。

5 结论

运用“上镜头性”元素可以有效改善纪录片的叙事节奏,提高视觉效果和画面表达效果,“上镜头性”创作手法贯穿创作始终,可以让纪录片的创作更加有据可循,技巧虽然看起来比较宽泛,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掌握创作思维就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形成风格,为影片融入更高层次的精神特质是“上镜头性”所带来的完美效果。笔者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得以采用,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得以体现,为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带来些许帮助。

注释

①[英]卡雷卡·顿斯、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第261页。

参考文献

[1]吴雅琼.电影诗意:菲利普·加瑞尔作品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马云,虎雅东.中国电影格局中IP电影模式研探[J].电影文学,2016(22):4-8.

[3]黄琳.论“纯电影”理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6(3):128-131.

[4]张宇.疏离与回归——澤维尔·多兰电影的情感反思[J].大众文艺,2016(5):196-197,272.

[5]赵宜.新时期以来大陆电影中的青年银幕形象与文化景观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