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心理

2018-11-15莫色阿迁

戏剧之家 2018年25期
关键词:惰性彝族民族

莫色阿迁

(四川省彝文学校 凉山州民族干部学校,四川 西昌 615000)

千百年来彝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我们这个光荣而又古老的国度里繁衍、生息、劳动和创造,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创造了具有独特风貌和鲜明色彩的彝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采取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肯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过推动的作用,也要承认传统文化中的惰性心理因素直接束缚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本文试图就彝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几种惰性心理的表现形式,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因循守旧的心理

首先,奉传统思想观念为圭臬,视祖先规矩为真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种心理表现是:因循成规,不敢越传统习俗半步,不敢为天下先。彝族谚语讲道:“长辈立规矩,晚辈守规矩;父语如铁打,母语似墨汁。”其次是守旧,由于彝族先民所处的文化环境具有复杂性、特殊性,造成彝民族易短视而缺乏前瞻性,易浮躁而缺乏深刻性。体现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心理,认为遵循传统正道才是对彝族文化的最大尊重。这与现代社会道德观念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现代彝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自觉放弃,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朝大众化方向迈进,与其它民族在文化认同过程中,共同繁荣发展。

二、浓厚的家支观念

宗法血缘关系形成的家族、宗族这无形的网络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由于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彝族家支存在的必然性,它是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生产方式在人们精神形态上的反映,并沉淀着彝族人的文化品质,形成特殊的社会现象。早期的彝族以部族为生存空间,彝人的存在就只有依赖家族,因而从彝民族内部来看,家支观念浓,故极易在家支间发生摩擦或纠纷等不和谐的现象,如婚姻问题、掠夺土地等物质利益时就时常进行械斗。无原则狭隘的血族复仇心理对彝族社会生活及社会发展起比较消极的影响:一是人口大量死亡;二是对生产严重破坏;三是阻碍贸易和交通发展;四是降低了物质生活水平。同时造成了彝民族长期的精神压抑,并直接影响了部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在今天,械斗之事虽不复存在,但在一些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心理,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振兴。

三、鬼神观念作祟的心理

彝族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的。这种观念是从人的死亡、睡眠、疾病、梦幻等经验中不能理解而派生出的原始思维。因而彝族人总是把鬼神价值跟人文,自然终极规律现象来联系在一起并作为索取的对象,祈求这种超人间实体的神秘力量造福于自己以及子孙后代。同时也把它作为治疗焦虑、悲伤、痛苦和恐惧的良药,每决定启动一桩大事、每发现身体不适,便问神占卜。目的就是趋吉避凶、迎合或满足问卜人向往幸福、追求人生吉祥如意的心理。希望鬼神保佑人丁兴旺,家庭昌盛,与其说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毋宁说它所参杂的封建迷信因素,包含了愚昧无知的心理。违背了科学,偏离了辩证唯物主义,阻碍了现代化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

四、“感恩图报”的心理

结草衔还、感恩图报本是一种美德,无可厚非,笔者认为,世下存在一种畸形的“投桃报李”思想。彝族人的传统伦理道德中,恩将仇报是不能容忍的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抱有一种“感恩图报”的心理,那也是很不可取的。然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心目中,这种所谓的“感恩图报”是必需的,但是无限制的“感恩图报”也是不可取的。若是朋友、亲戚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那是人之常情。如也产生一种不正常的“感恩图报”的心理,那么人与人之间不就成了赤裸裸的“感恩”关系了吗?推而广之,如果我们这个民族每个人若都抱有这种心理的话,那势必会造成亲亲疏疏、恩恩怨怨的局面,哪里还会有进步发展可言呢?

五、商品意识淡薄的心理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彝族人,商品意识淡薄,轻视甚至贱视经商的心理。他们认为经商做生意的人不齿,不敢堂堂正正专攻经营之道,反而认为只有能否热情待客,红白喜事,职场升迁等大肆杀牲,提高置办酒席规格才是表现最高人格的气魄或理念追求,慷慨大方才是衡量气质、人格的标准。从而在群众间出现了盲目攀比的现象,出现了严重的铺张浪费,忽略了要提高彝民族的综合素质,不利于促进彝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出路何在?只有不断激活民间资本,认真研究分析认识传统文化,把优秀的一面加以利用,大胆的把它运用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让它变成一种新型的资源加以保护并转化成资本,进行再一次扩大再生产。但由于商品意识不强的缘故,直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阻碍彝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六、“洁身自好”的消极心理

保持自身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这种“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这种心理素质的人,其另一面就是彝族谚语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一样。此种心理往往是害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管别人,不关心公众事益;或者是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抱着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这与当现时代精神是极不和谐的。

七、小农均衡心理

老子提出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到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再到后来的农民起义中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都在彝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得到了体现。正如彝族谚语“彝族地区无乞讨者”“不计报酬地进行协作”“伙仲伙收”“共同耕种,伙收平分和生活上采取的平均分配的共食制”等都反映了小农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经过长期的淤积和沉淀,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小农生产者的绝对平均,即政治上绝对平均、思想上绝对平衡,自得其乐,自我陶醉、反对竞争。其产生的消极作用是巨大的、它消磨了人的精神意志、使之缺乏斗争性、发展性,最终沦为不思进取的淘汰者。今天面对着人类工业文明的挑战和全球文化融合汇流的大趋势,我们这个民族更应学会敢于挑战,敢于竞争,敢于抛弃,更应学会反省,在反省中不断发展自我,用科学的发展观武装头脑,大胆剔除文化中糟粕部分,批判地吸收精华部分。促进文化健康发展,并使我们民族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

以上列举的是彝族先民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种种惰性心理。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文化里淤积的污垢腐化着当代彝人的思想。为了不一味迷恋传统文化的惰性面,盲目的不加批判的吸收和传承,我们应清醒的洞察到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就像人类基因一样,不断发展进化。为此肤浅写下拙文一篇,仅作“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惰性彝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彝族海菜腔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运动多枯燥 惰性需克服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