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的缘起探析

2018-11-15赵军奇陶盎然

电影文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资本发展

赵军奇 陶盎然

(1.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00;2.清华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00)

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微电影诞生标志是2010年12月由吴彦祖主演的凯迪拉克推广宣传片《一触即发》的问世。微电影因其相比于传统电影而言,制作成本低、周期短、传播效果突出,深受个体影视爱好者和商业资本的追捧。微电影的持续发展对于中国电影的整体格局及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当下纷乱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为进一步推动微电影的未来布局和良好发展,从源头厘清微电影的脉络是十分必要的。微电影的出现绝非一种偶然现象,其中蕴载着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的动力学依据。

一、资本逻辑视点

(一)政策放宽:资本扩张前的政策诱因

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中积聚了大量物质财富,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稳固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作为文化构成中一员的电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整体空间在不断扩展,这为中国电影进一步整体性发展进行了蓄势,为微电影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为萌芽成长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资本焦躁:传统电影界资本利用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改善,“资本扩张”的本质决定了资本在电影领域的大爆发,体现为“中国大片时代”的到来,一时间《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大片纷至沓来。但这些影片集中地体现了一个症结:影片的实际品质不能与其庞大的投资相匹配,从业内人士到观影群众都对这种大片化产生了质疑。有学者指出“彻底的消费主义奇观狂欢彻底取代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和家国情怀,在市场的诱导下,中国大片玩起了拼图游戏,各种思想与价值观的杂糅,未能给此时的中国大片带来主题鲜明的‘高概念’,反而使中国大片落入清浊不分、含混不清的‘平面化’荒漠”,也有学者指出“单纯追求市场的最大化所导致的题材类型的单一化,成为中国大片发展中最严重的阻碍”,这些弊病折射出中国电影界资本有效化利用能力差的问题。“2011年全国共有791部电影拿到放映许可证,但只有150部电影有票房收入,另外有154部电影属于‘影院一日游’,基本没有收入。另外有400多部电影拍出来之后就束之高阁、等待政府补贴,也就是说总共500部以上的电影基本不赚钱。”

(三)资本转移与避险:微电影缘起的经济学驱动

资本焦躁中的低效化,导致资本运作的收紧。“过剩资本的转移”就是其具体的表现,涉及市场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机制”理论。该机制具体指“资本的合理使用应该并且也可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其表现在资本市场无论是通过资本形态的变化使资本在某一个领域内聚集,还是通过产权交易使资本重新组合,实际上都会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便会涉及电影行业市场产业链条的资源整合问题。具体实践层面上表现为控制一定程度的影片资源、资本的投入,使得单片制片成本下降。从而使闲余资金可以抽身到其他方面,进而提高资本的有效性以及生产效率,实践证明了资本的优化游动。

与“过剩资本转移”相辅相成,资本层面的游动同样涉及了“小额资本的避险”,其中牵扯到了投资学中的风险管控问题。人们对风险的评估通常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即风险活动失败的概率、失败后所造成的损失、成功后获得的利益、失败或成功的环境与条件。结合这样的风险管控机制,衡量大电影制作市场,中国电影市场的投资环境变得十分严峻,并且投资是否能获得良好的收益并没有相对稳定的规律可循,这极大地增强了大电影风投的“不确定性”。小制片势力面对大片时代的新局面,就会在市场规律下,不断抽扯资金,在资本的转移过程中原本属于传统电影的一部分资金重新获得了施展机会。然而,这部分闲散资金,其中很大一部分会采取“就近原则”在该产业链的下游寻找新的机会。

传统电影市场环境中的过剩资本转移和其中的一些小额资本的涌入以及产业结构的新变化,为微电影的诞生、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动力学驱动,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微电影投资的扩大将会成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技术逻辑视点

(一)科技进步:微电影缘起的技术基础

电影的产生最直接的因素要归结为科技的进步。这是因为在7种艺术形式中,电影是唯一彻头彻尾依赖科技的一种。从摄影器材到摄像器材再到相关辅助工具的产生、发展、创新,这一切都直接影响推动着电影的诞生、发展和革新。2000年左右,数码摄像机开始在普遍意义上进入大众消费视野,以其便携式的特点及比专业摄像机器低廉许多的价格优势,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著名导演贾樟柯1999年还曾在《南方周末》上撰文《业余电影的时代即将到来》,宣传DV电影创作。但是DV机自身技术上的不成熟和相应配套技术设备的未普及,都严重制约了这次浪潮在中国的发展,如同丹麦的“Dogma95运动”一样草草收场,中国电影制作的数字化普及还期待着相关技术层面上的新突破。这一革命性的突破来自2008年日本佳能公司产品5D MarkⅡ的问世。5D MarkⅡ凭借全高清视频拍摄功能和镜头卡口不固定性(摄影师可以在大量的定焦和变焦EF卡口的镜头中选择)两大特性在推出后不久便被市场所认可。在这种势头之下,其他供应商也完成了以此类拍摄设备为依托的相关配套影视设备的研发和革新。这种领域性的普遍基于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升级,为中国微电影的广泛发展提供了具体实践操作的可能性。

(二)技术配套:微电影缘起的资源配套

新技术的产生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备,在宏观及微观层面上,为中国微电影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宏观层面上,首先,技术的广泛升级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从而导致商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从经济角度来看,更多的中下阶层群体有机会进入这一领域,扩大了中国微电影的从业群体,提高了中国微电影从业人员的基数,为微电影后续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量”的要求。其次,技术的升级使得机器设备的操作难度降低。一方面降低了对于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这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微电影实际发展过程之中的生产效率,为其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充分的空间。

微观层面上,首先,5D Mark Ⅱ等一批摄像设备的出现,克服了来自清晰度和宽容度等的问题,使画面达到了视觉上的舒适化。其次,影像素材贮备的数字化普及,使得影像储存介质购买、携带、运输便捷化,极大地降低了影片的投拍风险。再次,拍摄器材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善,弥补了由于设备单一化带来的缺陷不足。最后,后期数字技术的普及,减少了电影工艺的制作流程,降低了前期拍摄难度,简化了后期素材的处理烦琐度,同时增强了电影实现效果的可塑性。

三、传播逻辑视点

21世纪以来,中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宏观层面上,后现代主义在新千年之后呈现出井喷发展之势,席卷了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领域,以文化传媒领域为甚。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传播开始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浅显化”“暂时化”等一些基本表征,这一变化为中国微电影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微电影传递的信息完全符合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各种基本表征,这也充分证明了微电影的诞生与发展暗合了时代对于微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呼唤。微观层面上,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传播者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者逐渐分为两种:其一,传播者自身变成传播内容的制造者,在这种转变之下,传播者的传播欲望以及实际执行力要远超于之前的传播者,传播者内在产生传播的原动力;其二,作为未参与制作的单纯传播者,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二次传播的影响下,不断与微电影接受者产生互动,“接受者在欣赏观看之余同步转发和分享,实现了快速扩散的病毒营销效果”。这同样在传播起始阶段增强了传播的主动性。

(二)传播渠道

微电影极大地拓宽了电影作为媒介的传播渠道。传统电影的传播渠道过分依赖于其内部自成的垂直体系,院线则是其对外传播的主要端口。但微电影传播渠道更为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赋予了微电影极强的生命力,空间、时间的拓展性以及灵活性赋予了微电影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以其信息传送的快速性,在微电影的诞生、发展、崛起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传播受众

在受众方面主要涉及三种因素:其一,年龄因素。根据百度微电影受众在微电影呈井喷之势的2013年的数据统计显示,20~29岁的人群最多,之后是30~39岁、10~19岁的人群,这一人群中大部分正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进程的推进而成长起来的一批人,有着天然的黏合性。其二,文化构成因素。微电影在文化内涵方面绝大多数作品的表征主要表现为肤浅式。这很大程度上缘自促其生成发展的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笼罩。在这种状况下,微电影文化内涵构成的核心特质表现为表层化。其三,信息通信因素。网络的普及使得数据传送变得更加流畅,手机端、平板端已经成为除电视、电脑端外,视频观看的新选择。总体来看,这三点强调了受众快餐式的接受状态显现,其突出接受特征为“快”。这既符合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又在无形中对微电影的传播形成了新的助推。

(四)传播效果

微电影的发展状态还呈现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它的功能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性的定论。因此在这里我们不妨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以审视微电影的传播效果,即以公有性功能(即时观看性带来的主体娱乐性)为主,适当兼顾个别诉求点(政府宣传、企业促销、个人艺术表达等)的观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虽然其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但总体上微电影的传播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个别微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参考共有功能性的情况下,获得了新的延伸(如顾长卫的《龙头》、许鞍华的《我的路》等作品),从而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体现出微电影新的发展趋势。

四、结 语

微电影,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与传统电影迥然相异的发展态势。传统电影的诞生表层上体现为技术层面接连突破的造就,而对于微电影的诞生,技术只提供了基础性的作用,其根本上则是在市场需求的催化下完成的,它是在商业和传统电影的结合下孕育的。

传统电影经过一系列的资源整合走向了工业产业化道路,而微电影则因其持续的低端化扩展走向了“作坊式”的生产道路。微电影没有按着传统电影开辟的老路走上其既定的轨迹,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走向了一条自身探索的道路。微电影无疑是当前的一种新兴文化业态,也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新的电影产业业态。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电影的既定格局,如何应对旧格局被打破后的新局面,促进整体电影格局的完善,促进电影事业的持续发展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在认清其发展原动力、厘清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聚合优质资源,进而引领创新,将会使中国整体电影格局更加合理与健康。

猜你喜欢

资本发展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VR 资本之路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