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分析

2018-11-14潘辉军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9期
关键词:格瑞洛氯吡格雷

潘辉军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 仙桃43300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科最危重的疾病之一,患者病死率高。形成血栓是其发病的基本病理表现,因此,抗血小板聚集是观察和治疗ACS的重要措施[1]。目前,临床上针对ACS主要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方案,能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对ACS的治疗有显著的作用。但由于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存在较大的个体变异性,部分患者对其反应不灵敏或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因而会影响其治疗效果[2]。替格瑞洛为非前体药,能与P2Y12受体可逆性结合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多项研究的验证和支持[3]。本研究比较了分别采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68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 14例;年龄 42~78岁,平均年龄(61.2±9.4)岁;疾病类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1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10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7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5 例;年龄 44~79 岁,平均年龄(60.8±10.3)岁;疾病类型:STEMI19例,UA9例,NSTEMI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ACS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由于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引起的ACS患者;既往接受过心脏手术者;消化道出血或穿孔者;近半年内颅内出血并行外科手术治疗者;活动性病理性出血者;严重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障碍者;正在使用华法林、西洛他等药物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ACS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痛、控制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口服阿司匹林等,同时根据合并症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1.4.2 研究组 除基础治疗外,给予替格瑞洛(国药准字 J20130020)治疗,90 mg/次,口服,2 次 /d。连续服药3个月。

1.4.3 对照组 除基础治疗外,给予氯吡格雷(国药准字 J20130083)治疗,75 mg/次,口服,1 次 /d。连续服药3个月。

1.5 观察指标 (1)血小板功能:治疗前、治疗后2 h、1 d和5 d,抽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检测仪器采用美国CHRONOLOG 590-2D血小板分析仪。(2)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血管事件、胃肠道反应、出血反应和皮疹等。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h、1 d和5 d,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比较(%,±s)

?

2.2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侵袭激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闭塞、狭窄或痉挛,继而引发心肌缺血的疾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是目前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4]。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在AC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种类较多,其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方案是近十多年来抗血小板治疗的主要方案,被临床认为是治疗ACS的基石[5]。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发现该方案虽然能使患者获益,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血栓事件[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必须经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转化后,才能发挥抗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作用时间慢;且由于个体代谢情况的差异,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转化率不一致,故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而转化率低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也更高。研究表明,约5~44%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会产生抵抗现象,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升[7]。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属P2Y12受体拮抗剂,它不需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不会受到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能可逆和有选择性地抑制P2Y12受体活性物质,并迅速生成其活性代谢产物AR-C124910XX,因而口服后可快速发挥药效,且疗效稳定;该药物自身及其代谢产物都具有很强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更强[8]。大量研究证实,替格瑞洛相较于氯吡格雷产生的血小板抑制作用更加有效和均匀,在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的患者中,替格瑞洛能大幅提高血小板抑制率[9]。另有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应用于ACS患者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10]。

本研究中,治疗后2 h、1 d和5 d,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平均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替格瑞洛治疗ACS疗效确切,有助于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控制病情的发展。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药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格瑞洛氯吡格雷
替格瑞洛联合吲哚布芬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替格瑞洛治疗STEMI行PCI术患者的临床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替格瑞洛致呼吸困难分析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