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杂技剧发展之我见

2018-11-14于哲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杂技与魔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杂技艺术文化

◎ 文︱于哲(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杂技剧作为以杂技技巧为核,集其他姊妹艺术为一体,富有后现代艺术层次的新型的综合艺术形式,通过对传统杂技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赢得了艺术界的瞩目、观众的聚焦、市场的青睐。国内的杂技剧从诞生到被市场洗礼已经走过十多年的时间,目前杂技剧的现状如何?怎样促进杂技剧目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对杂技剧概念的理解

传统意义来说,“剧”是对故事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在剧中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称为演员。早期的戏剧和歌舞是分不开的。后来,西方戏剧中的歌舞成分逐渐减少,出现了以歌唱为主的歌剧、音乐剧和以对话为主的话剧,而东方戏剧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歌舞及民族戏曲成分。

杂技剧是以多个杂技节目为载体,以整体的面貌、统一的思想格调、崭新的舞美表现手法,围绕和烘托一个突出的主题。是一种突出时代感的、适应人们新思维、新观念,以讲述故事、展现矛盾、强化戏剧审美情趣的一种全新的杂技表现形式,具有时代审美特征。杂技剧的出现打破了杂技单一的“技艺”“精神”“超越”的表现形式,它多以恢宏的气势,弘扬一种精神,表现一种情绪,讴歌一种力量,以突出主题的震撼力,讲述着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的开始、过程及结尾。

杂技剧是几千年来杂技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后思想变革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仅是艺术生存的需求,更是大众文化消费分流后体现票房和受众欣赏面的需求。目前,“杂技剧”一词没有准确的定义,但既是对“剧”的定位和坚守,那就在技艺挑战和传承上融入“剧”的属性。

中国的杂技剧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结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杂技界在太阳马戏团的启迪和影响下,将舞美、灯光、服装、音乐、舞蹈、戏曲、芭蕾、武术等等艺术手段巧妙地运用到杂技中来,用以增加杂技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杂技主题晚会和早期杂技剧。

目前中国杂技剧的创作基本是本土化的,不完全是舶来的文化俘虏,它是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是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古老的杂技表现形式、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创作积淀,是阐明主题思想和主体创作的源泉。

二、杂技剧在创作中的几点要素

既然是杂技剧,那么杂技作为其主体表现手段是不可剥离的。但“剧”的出现就不得不考虑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的主要特征。

1.创 意的主导性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它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郭沫若《鼎》“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的创意和风格上,应该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创意是一种通过创新思维意识,进一步挖掘和激活资源组合方式进而提升资源价值的方法。创意尤其重要,一个成功的、博得观众眼球的杂技剧,关键在于主题核心的创意,这里和演出地域、传世神话、英雄传奇、普世故事、山水树木、人文观念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例如:黑龙江省杂技团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片段嫁接在冰上杂技剧之中,是传统与创意的二元结合。逐渐成熟的冰雪文化是当地的地理特色,“莽莽林海,那片雪原,忆往昔多少英雄寻梦”,是家喻户晓的传奇文学,这种巧妙的结合是一种创意。

2.地 域的特征性

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其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地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地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地域也具有人文特征,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核心概念。因为,一个有意义的地域概念,必须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

例如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原创杂技剧《嗨!北京》,讲述了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后人寻访当年祖先的足迹,来到了北京,并在一次有趣的体验中意外走进时光门,开启了他在古今北京的神奇穿越之旅。他在20万年前的远古北京周口店与“北京人”险遇和周旋,他在1215年的元大都经历热闹繁华,他在1920年的北平天桥体验了艺人的卖艺生活,他在回归后的现代北京感受都市的发展与时代的脉搏。时光流转,带走的是历史的故事,留下的是北京的美丽。小马可・波罗的神奇经历让他深深爱上了这座古老又年轻、深沉又活泼的北京城。该剧通过杂技表演的形式讲述北京这一特定地域环境下发生的故事,使观众感受风土人情的魅力,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杂技剧只有在这多元文化林立、大文化产业格局的背景下坚持地域特色,才能顺利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3.衔 接的合理性

用杂技讲故事,将两种不同属性的艺术品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得到受众的认可,是杂技剧市场成功的重中之重。其与杂技节目的个体所表现的肢体超越是不同的,合理地将每个节目的单独技巧或全套路数去为这一时段的讲述服务,并将这一个一个时段贯穿统一于一个主题,便是将杂技与剧完美地衔接在了一起。目前国内某些所谓的杂技剧存在着粗制乱造、差强人意、技不搭题的混乱现象,就是没有处理和安排好节目、杂技技巧在剧中能贴切地表达什么样情节、情绪、矛盾最为合适,最为合理这种内部关系。还有一些不成功作品,丢失了大部分杂技技巧本源的东西,用大量的独白、舞蹈、戏曲来迎合主题的陈述,这是离经叛道的创作,不是从杂技出发而衍生的杂技剧的真实创作。这种创作倾向值得探讨。

三、发展中存在的争议

杂技剧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主要归纳为三点。

1、持肯定态度。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处在艺术大裂变、大融合的时代,任何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解构主义理念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方向,求新求变是观众欣赏需求的本质呼声。单一的杂技形式在艺术大审美、大狂欢的年代里无法继续发展,以杂技技巧为核,集其它姊妹艺术为一体,富有后现代艺术层次的新型的综合艺术形式的杂技剧,是杂技艺术在创新中的必然产物,是符合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的,是未来杂技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2、持否定态度。杂技自古以来就是以节目为单元,任何一种杂技技巧都不具备叙事功能。没有叙述能力,不能突出剧情矛盾,何以谓“剧”?尤其目前一些质量不高的杂技剧,实际上是利用了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将单个的杂技节目拼凑而成的“杂技剧”。

3、持怀疑态度。杂技是中国的传统技艺,在继承传统技巧的过程中发展而生的杂技剧,是否会因为迎合剧情的发展而破坏或者降低对杂技技巧的追求,与“探索人类极限”这一杂技艺术主旨相悖,令一部分杂技业内人士担忧。

四、对中国杂技剧发展的几点畅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杂技艺术作为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坚韧,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奋进,夯实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由杂技艺术演变发展的杂技剧正逢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背景,紧抓时代机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高能、高效地开展杂技剧的创作,是杂技剧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杂技剧作为近十年来诞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存在一定争议是必然的,客观上也反映出艺术界对于杂技艺术发展趋势的关注。理性看待杂技剧目前存在的争议,乐观对待新生艺术形式并给予它善意、优渥的生长土壤,积极引导杂技剧在不失本真的前提下健康发展,是我们应遵循的原则。

总之,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会被边缘化,被边缘化之后必定衰落,衰落的结果就是消亡。杂技艺术既然走向了大融合继而产生杂技剧,并在诞生的十多年时间中迅速发展,逐渐被观众接纳认可,展望其前景是积极乐观的。作为艺术工作者,对于杂技剧这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应张开双臂,怀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健康的心态、智慧的思想积极引导杂技艺术团体,坚守杂技本源,创新发展杂技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杂技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老鼠演杂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