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综述与探讨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流动个体家庭

陈 皓

流动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随务工父母进入城市生活,漂泊不定的家庭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不对等的教育资源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但有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流动儿童都会表现出适应不良,仍有部分儿童面对挫折、困境能够积极处理问题,克服自身缺点,寻求周围帮助。这种高抗逆力水平,能使流动儿童拥有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坚定乐观的内在信念,确保他们在逆境不受伤害。因此,解决流动儿童的问题,最终指向了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一、流动儿童的相关研究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全国约八分之一的儿童是流动儿童,且部分地区的流动儿童占当地儿童比例非常高①,大量流动儿童的出现源于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和城市发展战略。

流动儿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二是流动儿童个体心理发展状况;三是流动儿童学校教育安置;四是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和融入。但从微观角度来看,鲜有学者深入流动儿童,为他们带来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改变。

二、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将抗逆力定义为:个体面对困难和打击迅速复原的能力。在国外,1979年Rutter最早提出了抗逆力的概念。Wang M.认为学校可以有效的协助儿童抵抗逆境。单纯学校干预,对于学生抗逆力的增强是有显著作用的,但如果家庭、机构其他的组织等一起合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②。Ann S.Masten提出了抗逆力的三种干预策略:危险聚焦策略、资产聚焦策略、过程聚焦策略③。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IRRP指出抗逆力的三个来源:I can——个体克服困难和人际交往的能力;I am——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发现和增强内在的感受、态度和信念;I have——个体所拥有的外在支持与资源。

在国内,蔡元云完成了“成长的天空”简称UAP(Understanding the Adolescent Project)项目。该项目对危机少年,用分层处置的方式,提升青少年的抗逆力,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并总结抗逆力的三大要素:效能感、归属感、乐观感。最终在香港的中小学全面推行。UAP后来被引进上海,有学者将其本土化,著有:《抗逆力:青少年抗逆力培育手册》。

三、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研究和探讨

近三年,有学者从流动儿童心理因素与抗逆力关系,社会工作介入抗逆力,家庭视角下抗逆力重建等方面研究流动儿童抗逆力。为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数据和思路。但鲜有学者针对内地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给出完整有效的对策。香港和上海的经验是否适用于内地流动儿童还有待考验。因此,开发出适合内地流动儿童的抗逆力的提升方案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提升内地流动儿童的抗逆力主要依赖于学校,因为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场所是学校,学校应最大限度的传播抗逆力理念,积极实践提升抗逆力的项目。其次,联合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家庭中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增强流动儿童的外部支持系统,提升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成员积极关注儿童,可增强其自信心。社区应加强对儿童的关注,建立相关社会服务组织,志愿团体,设立儿童活动社区服务站。社会组织应了解流动儿童的需求,申请相关的项目,帮助流动儿童。政府应出台流动儿童保护,受教育方面的政策,加强儿童保护法的宣传和实施,加大流动儿童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应更多关注流动儿童上学,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获得舆论支持。

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虽然着手于微,但却涉及与流动儿童相关的微观,中观,宏观,外层等各个系统。只有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和社会共同作用,才能持续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改善提供助力,才能实现流动儿童的成长成才。

注释:

①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 ,2013,28(4):54.

②Wang M.Next steps in inner-city education.Focusing on resilience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success[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1997,29(3).

③Ann S.Masten.Children Who Overcome Adversity to Succeed in Life[EB/OL].http://www.e xtens Ion.u mn.edu/distribution/family development/components/7565_06.html,2000.

猜你喜欢

流动个体家庭
流动的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家庭“煮”夫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恋练有词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