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思考

2018-11-14/

长江丛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 /

西华师范大学

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的建设,树立正确文明观念,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建设全新的生态格局,从而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建设中国的生态文明。大学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建设。

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学现状

(一)高校生态教育工作不完善

校内资源的缺少对教育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高校基于生态文明设置相关的专业,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缺失使相关专业无法实现具备较高生态保护意识学生的培养。再加上高校教师综合能力不够,无法正确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校园环境的建设不够完善,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最终造成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整体不高。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时缺少统一性

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离不开家庭作用。高校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社会风气的形成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而家庭父母的行为也是学生效仿的准则。但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并未将这三方面的作用联合起来,从而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缺少一定的统一性。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文明意识,需要多方面不同的作用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

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在高校的教育学习中,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未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日常生活中对校园的环境随意破坏,使学生的文明素质日益降低。例如学生随意乱扔垃圾、浪费纸张以及水资源等,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的奢侈消费会对自然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只有不断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

二、美丽中国视阈下加强对大学生文明意识培养策略

(一)强化高校生态教育的师资力量

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出较多的改进措施,为有效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对高效生态文明课程进行设置,设置相关的教材,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不应将生态文明课程只限于选修课,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学习中,树立学生的文明生态观念。

其次结合高校开展的形式与政策课程,设置相关教学专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了解我国的生态现状,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强化高校的师资力量,能够使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更加完善,建设高校环境生态化,从校园环境上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素质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建设生态实践园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应该加快对生态实践基地的建设。基于此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利用地域特色建立生态实践园,比如生态、工业园、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机会。学生在生态园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行动对生态建设提供一些力量,学生能够主动形成生态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

(三)加强校园、家庭与社会的统一教育

生态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需要高校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比如家庭与社会。大学生本身还需要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才能保证高校生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家庭中父母行为准则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文明依据,社会形成的道德风气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高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应该从专业设置与校内环境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校只有重视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才能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水平。

三、结语

构建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加强高校生态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才能提高高校生态意识。今后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时,应积极改善校园环境,有效增加校内生态专业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培养。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