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文化与大学生音乐素养的互动关系

2018-11-14周雯旭

戏剧之家 2018年26期
关键词:音乐课社团素养

周雯旭

(郑州西亚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高校音乐文化

(一)高校音乐文化的构成。根据亚文化的定义(指的是在某些较大的母文化体系中,拥有其它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或一群人,其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流文化相通的价值观念,也包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理念),高校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组成也当属于一种亚文化。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人数众多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特定行为模式和对音乐的信仰,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这样的群体构成了高校音乐文化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高校校园中的在职工作人员,也是高校音乐文化构成人群基础中的一部分。

(二)高校音乐文化的特点。高校音乐文化与其它亚文化的不同之处,首先源于其人群构成的不同。高校音乐文化的人群构成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等。相较于其他亚文化群体来说,高校音乐文化的群体中具备音乐专业素养的人数较多,同时,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也有前期基础音乐教育所打下的音乐基础。

高校音乐教育(普通公共音乐课)是高校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升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音乐文化的构成也包括高校特有的学生社团文化。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形成、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建和参与的团体活动。高校课外音乐活动也是高校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音乐活动为大学生的音乐储备提供了可以展示的平台,也是宣传大学生音乐文化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二、大学生音乐素养

(一)音乐素养——多重解读。“音乐素养” 一词于1995年由国外学者大卫·艾利奥特David J. Elliot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后在音乐教育界被广泛引用和应用。我国学界的众多学者对音乐素养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三:一是音乐素养是一门学科;二是音乐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音乐审美能力等;三是音乐素养既是知识也是能力。

笔者较为赞同刘清帆硕士在其毕业硕士论文中对音乐素养的概念的定义:“音乐素养是个体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个体的音乐能力和个体的音乐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体现。”音乐素养不仅包含个体所应掌握的音乐知识,即读谱识谱、视唱、听音、节奏感知、律动、曲式、创作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知识,还包括个体的音乐能力,即音乐的创作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音乐的感知能力等,同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音乐价值观。

(二)大学生音乐素养。音乐核心素养要求大学生具有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具体体现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层面。音乐素养的审美感知主要表现在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形式元素、表现手段及其独特美感的理解和把握;音乐素养的艺术表现是指个体在行进音乐的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以及音乐的创编等形式时对音乐艺术美感、情绪情感内涵的实践表达能力;音乐素养的文化理解是指:将音乐放置于文化语境之中,通过不同的文化语境背景去理解音乐艺术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大学生音乐素养包含音乐学科的核心内容:音乐知识、音乐演奏(唱)等技能、方法等。其中,音乐知识包括音乐的史论知识(中、西方音乐史等)、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演奏(唱)等技能包括一双训练有素的耳朵、一副训练有素的歌喉、一双训练有素的手、一个训练有素的大脑。方法,指:音乐学习的方法、音乐创作的规律、音乐演奏(唱)的技巧、美的规律相关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等。

三、高校音乐文化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影响

(一)正向影响

1.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不单单指简单的音乐欣赏,还包括对于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鉴赏音乐能力的培养。高校加强音乐文化教育,能弥补在中小学缺失的音乐教育德育功能,通过对音乐的主观感受,形成对善恶美丑分辨的理性思维。学生们通过音乐所带来的深刻形象,借助于想象力进行思维的再创造,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展现,作为一种载体,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以及文化内涵。

2.高校音乐活动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大学校园中举办各类活动,音乐会、演唱会,无论使摇滚的,古典的还是流行的,必定人头涌动,场场爆满。可见高校音乐活动已经融入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在高校举办各种音乐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交流情感的机会,也能培养学生们扩大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多远开放的社会中,高校各类音乐活动,可以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真正实现高校音乐文化建设中课内课外的互动结合。

3.高校音乐社团对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高校音乐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众性团体,是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成对象是由有着共同音乐爱好的在校大学生组织起来的社团活动,高校音乐社团对于满足大学生的各种音乐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内举办音乐社团、音乐活动与其它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着不一样的教育功能,它偏重培养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我发展为前提,并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且有利于学生意志、品格的形成,从而达到教育的全面发展目的。

(二)反向影响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一般为选修课,能够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因而只能对群体当中的一小部分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这对于多数学生都应该接受音乐的教育无疑来说是一个遗憾。另,公共音乐课的课时较短,在有限学时内传授浩瀚的音乐知识,需要音乐教师对这门课程有着宏观的认识,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师资严重不足,与实际的教学要求相差甚远。加之公共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学科功底,然而大部分教师由于在音乐专业院校主要接受专业音乐教育,从未进行公共音乐教育的培训,自然在知识的储备上有所欠缺;且由于普通系科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够通过一定的音乐基础测试进行分类统计,而仅仅以共同的选课作为进入课程学习的标准,这也为教师在备课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增加了困难。以上这些因素势必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因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

高校学生音乐社团虽然种类繁多,但由于缺少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实践的形式单一,很难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加之社团经费有限,音乐实践活动常常需要场地、设备、乐器等辅助,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造成了许多社团难以维持的局面,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四、大学生音乐素养对高校音乐文化的作用

(一)正向作用

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促使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难度,可以向学生传授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实践知识,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水平;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时也推动着高校学生音乐社团的发展,促使多样化的社团层出不穷,而社团为了吸引学生增加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也使得高校课外音乐活动更具有专业化的趋势,积极地影响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反向作用

大学生群体对音乐的偏好影响着音乐社团的发展。尤其是新学期伊始,“百团(学生社团)大战”中可以发现:有的音乐社团常年招不到志同道合的学生,而有的社团成员则年年爆满。这也体现出大学生音乐素养对现实世界音乐领域的选择性。大学生群体有选择的消费特定的音乐,这也放映在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大赛上几乎以流行音乐为主的音乐现象。大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喜好的缺失也使得高校音乐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的底蕴薄弱。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高校音乐文化与大学生音乐素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高校音乐文化既能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同时也能抑制和阻碍其音乐素养的提升;同样,大学生音乐素养是高校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充实着高校的音乐文化。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程度直接影响到高校音乐文化的质量,反之也促进着高校音乐文化的构建向着更好、更积极地层面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促进二者之间良性的互动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的对接。大学生在入校前的音乐基础是其日后音乐素养发展的起点。薄弱的音乐基础也是制约其音乐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必须重视基础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还要意识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对接问题,如何更好的使大学生能够从基础音乐教育过渡到高等音乐教育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二,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高等院校对公共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公共音乐课的开课数目和课时。开课数目多便能更多地接纳普通系科的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培训,课时量则保证了公共音乐课程的地位。同时要明确公共音乐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技术性太强则偏重于专业音乐教育;过于浅显又不能使学生掌握音乐的规律,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一线公共音乐课教师以及广大音乐教育者应当研究的课题之一。除此之外,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反思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公共音乐教育的有力保障。高校公共音乐课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团队的实力都会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

第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目前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等居多。这些方法固然很好,但却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音乐环境的发展。国际上流行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对于音乐的普及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都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可以将其教学模式引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第五,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资源的配置。高校公共音乐课通常只有教室和部分较少的教学资源如:PPT、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然而音乐的实践需要真实的物质感知,如:肢体的感知、乐器的感知等。合理调整课程资源配置,为公共音乐课程提供必备的乐器和一定的琴房配备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六,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关联性。高校学生音乐社团是学生课外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由于音乐社团缺少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导致社团的互动内容不够丰富、规范。如果高校学生音乐社团能够和公共音乐课程形成关联,课程指导实践,实践检验课程,则能使学生的音乐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既促进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第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上的音乐资源丰富多样,大型的开放性课程也比比皆是,高校应当利用这样的平台促进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微课、慕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注高校音乐文化同大学生音乐素养之间的互动关系,多渠道、多途径、多方法地促进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之不断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是每一个高校音乐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注释:

①周春丽.浅谈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与亚文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②王丽娜.论我国当代大学生音乐文化的构建[J].中国音乐(季刊),2009,(1):218.

猜你喜欢

音乐课社团素养
缤纷社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